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民防空教育教案第三章核武器、核事故及其防护

人民防空教育教案第三章核武器、核事故及其防护

第三章核武器、核事故及其防护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核武器、核事故的特点及其破坏因素,掌握遇到核袭击时的防护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核袭击的自我防护能力和自救互救的能力。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核武器概述
2、对核武器的防护
3、对核事故的防护
【教学方法】:讲课与多媒体演示相结合
【教具准备】:电脑、投影仪、防毒衣、防毒面具、口罩、毛巾、围巾、防风墨镜、三角巾等。

【教学过程】:
第一节核武器概述
一、核武器
(一)什么是核武器
核武器是利用核反应瞬间放出的巨大能量起杀伤破坏作用的武器。

(二)核武器的特点
1、杀伤破坏因素多
2、程度重
3、范围广
4、时间长
(三)核武器的分类
1、按结构原理:可分为原子弹、氢弹和特殊性能核武器。

2、按作战使用范围:可分为战略核武器和战术核武器。

3、按配用的武器:可分为核导弹、核炸弹、核炮弹、核地雷、核鱼雷和核深水炸弹。

一般所说的原子弹、氢弹、中子弹是指弹头部分,而运载工具是用来发射或投射核弹头的工具,有导弹、火箭、飞机、火炮、潜艇、鱼雷等。

二、核武器的威力及其爆炸方式和外观景象
(一)核武器的威力
核武器的威力是指核爆炸时释放的总能量,通常用“梯恩梯”(TNT)当量(简称当量)来表示。

它的含义是指爆炸时放出的能量相当于多少吨梯恩梯炸药爆炸时放出的能量。

(二)核武器的爆炸方式
核武器的爆炸方式主要有空中爆炸和地面爆炸两种。

(三)核武器空爆时外观景象
主要特征为火球不接触地面,初期为球形,很快变为扁球形。

几秒或几十秒后,火球冷却成灰白色,或棕褐色的烟团,并继续上升,不断扩大,同时地面上掀起一股尘柱。

最初尘柱和烟云不相连接,随后尘柱迅速追及烟云,形成爆炸特有的蘑菇状烟云。

三、核武器的杀伤破坏因素
核武器的杀伤破坏因素有光辐射、冲击波、早期核辐射、核电磁脉冲和放射性沾染五种。

(一)光辐射
光辐射(又称热辐射),是指爆炸时的闪光及高温火球辐射出来的强光和热。

火球中心温度可达几千万度。

能放出大量热能,比射到地球上的太阳光要强千万倍。

(二)冲击波
冲击波是核爆炸时瞬间形成的高温高压气流。

它是核武器的主要杀伤因素。

冲击波从爆
冲击波到达时,能使空气压强突然升高形成超压,还迫使空气迅速流动形成动压。

(三)早期核辐射
早期核辐射是指在核爆炸最初十几秒钟辐射出来的人眼看不见的伽玛射线和中子流。

(四)核电磁脉冲
核电磁脉冲是核爆炸瞬间产生的一种强电磁波。

它与自然界雷电十分相似,其作用半径随爆炸高度升高而增大。

(五)放射性沾染
在核爆炸的蘑菇烟云中,存在着大量的放射性物质,这些物质与带到烟云中的地面尘土混合在一起,造成对人员、空气、地面、物资等污染的现象叫放射性沾染。

第二节对核袭击的防护
一、发现核闪光时的行动
对核袭击的最好防护措施是进入人防工程,但必须在听到空袭警报时完成,否则,就只能视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护行动。

二、放射性灰尘沉降时的行动
核爆炸后,蘑菇烟云中的放射性物质,在较短时间内就能降落到地面。

(一)戴好防毒面具或口罩
为防止放射性灰尘沉降时随呼吸进入人体或降落到皮肤上,在沾染区的人员要及时戴好防毒面具或口罩或用毛巾捂住口鼻。

(二)“扎三口”
扎好裤口、袖口、领口,简称“扎三口”或用雨衣、塑料布、床罩等身边容易得到的器材把暴露的皮肤遮盖起来,或直接躲进可掩蔽的装备或建筑物内,尽量减少在室外的活动。

(三)关门、堵孔
立即关好门窗,堵住孔口,密封食品、饮水、进入地下室或建筑物中心房间,静听外面关于落尘情况的通报。

三、人员在沾染区的防护措施
核爆炸后人员在沾染区内行动的后果与是否进入人防工程有关。

(一)要严格遵守工程使用规则和人防管理人员的指挥,就能保障安全。

(二)核袭击后不能立即出工程
应根据爆后对地面沾染情况的调查,分别在工程内停留1—3昼夜,甚至更长一点时间。

(三)在工程被破坏的情况下,也应在有关人员的指导下外出以选择撤离的正确路线和个人防护方法。

(四)防止携带物品受到沾染
一般不能在沾染区内吃东西和喝水,尽量快速离开。

(五)服用防辐射预防药
事先服用防辐射预防药,事后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放射性药或抗菌药物。

四、放射性沾染的消除方法
(一)消除衣服上的放射性灰尘的方法是自己或相互拍打和抖动。

(二)人员皮肤受沾染后,要尽快洗消。

头、颈部要用清水和肥皂水进行擦洗。

(三)对被沾染的粮食、蔬菜和饮水消除的方法
1、对包装完好的粮食,可采用扫除、拍打的方法。

2、对包装不紧密的粮食,要除去表层后,其余用清水淘洗2—3次。

3、蔬菜、水果受沾染,应采用清水反复冲洗或剥皮的方法进行消除。

4、对饮水沾染的清除,可以用土壤净化、过滤或吸附凝沉方法进行净化处理。

第三节对核事故的防护
一、核事故及其危害特点
核电站等核设施,由于技术和责任等原因,造成放射性物质泄露,致使人员受到超过规定限值照射的事件,称为核泄露事故,简称核事故。

(介绍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事故情况:1986年4月26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过一次核事故,扩散范围南北4000公里,东西2000公里,波及十几个国家,直接遭辐射受伤达300多人,死亡33人,30公里以内的13万多人撤离)。

(二)核事故的危害特点
核泄漏事故发生后,可能对核电站附近一定范围的区域造成放射性污染,它与核武器爆炸时千万的放射性沾染相比,具有许多不同的特点。

1、核泄漏物颗粒较小,感生放射性极少
核爆炸时,所有的弹体物质都被汽化,特别是地爆时,大量的土壤、水份被卷入火球中并被高温所融化或汽化,与放射性物质混合后凝结成放射性颗粒沉降到地面,造成沾染。

核事故时,既不会形成放射性熔渣,也不会在核反应堆主厂房外产生感生放射性,事故时外泄的放射性物质,主要以烟状或雾状释放到环境中,它比核爆炸时形成的放射性落尘的体积要小得多。

2、泄漏和沾染时间较长
核爆炸时,弹体中的放射性物质是在爆炸瞬间释放到环境中的。

核事故外泄的放射性物质,是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地释放到环境中去的,如果不加以控制,会持续数小时甚至数天时间。

3、沾染范围较小,程度较轻
核事故泄漏的放射性物质一般会上升到几十米至几百米的高空,并形成烟羽团,烟羽团在近地面风的作用下向下风方向漂移,对一定范围内的空气、地面以及人员和各种物体表面造成放射性沾染,下风边界据核电站一般不超过5—10公里,沾染范围比核爆炸小得多。

4、伤害途径以吸入内照射为主
核爆炸时放射性沾染对人员的伤害主要是落尘沉降的外照射和吸入内照射造成的。

核泄漏事故的放射性沾染对人员的伤害,主要是由放射性烟羽的侵没外照射和吸入内照射造成的,特别是放射性碘的吸入内照射,对人员伤害起主要作用。

二、核事故发生时的防护措施
当核事故发生时,不要惊慌,不盲动,要在统一指挥下,采取有组织的应急防护措施。

(一)交通管制
禁止人员、车辆进入危险区,防止放射性物质在更大范围内扩散。

(二)临时疏散人员
当放射性物质超过允许水平时,采取措施,把人员临时性撤离到安全地区。

(三)掩蔽
在重大事故发生时,来不及撤离的人员不要外出,要关闭门窗,堵塞通气孔,停止一切户外活动。

视情况开窗通风。

(四)做好个人防护和去污
外出要戴口罩、风镜、帽子、面纱巾等,扎好“三口”,减少暴露部位,免受污染。

及时对污染的身体用水和肥皂进行清洗,减少放射性物质对身体的照射伤害。

(五)服用碘片
在有必要时,政府将向公众发放碘片,以防止放射性碘在人体甲状腺浓集。

(六)做好对食品和饮水的管理
在受污染前,应及时把放在室外的食品收藏在室内,水井口要用塑料布等包扎好后再加盖。

思考题:
一、核武器爆炸时对人员产生哪几种杀伤破坏因素?
二、发现核爆炸闪光后,利用地形地物卧倒的动作要领是什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