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公民凯恩》浅谈奥逊·威尔斯的电影美学风格
摘要:美国电影导演奥逊·威尔斯的《公民凯恩》在世界电影史上,是一部不朽的承先启后的杰作,常常被称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影片”,它树立了一个成功的典范,一直以来都被电影人不断的学习研究。
本文拟从叙事方式,风格化的景深镜头、仰拍、蒙太奇,以及主题意蕴这几方面来论述奥逊.威尔斯的电影美学风格。
关键词:奥逊·威尔斯公民凯恩美学风格
美国著名导演奥逊·威尔斯(1915—1985)是世界电影史上的天才导演。
1941年,《公民凯恩》是他自编、自导、自演的成名作,这是一部内涵丰富、富于哲理的传记体影片。
奥逊·威尔斯在《公民凯恩》中展现了其独特创新的美学风格。
世界影坛公认它为最早的现代电影,是“现代电影的纪念碑”。
一、叙事方式
威尔斯的叙事策略有如三菱镜:新闻片和五段由五个人谈同一个人的采访。
由凯恩临终前的遗言“玫瑰花蕾”作为引子,威尔斯从不同的侧面为我们展示了报业传媒大亨凯恩传奇的一生。
新闻片带我们很快浏览一遍凯恩面对公众生活的重点。
电影中有五个不同的人说故事,每个人的故事也不尽相同。
即使所诉说的事件是重叠的,我们也是从不同的观点看待,也让我们看到了凯恩多侧面、立体化的形象。
赛切尔的版本记叙了他与童年的凯恩及其巨大财富的起源的关系,显示凯恩是一个傲慢而自作聪明的家伙;伯恩斯坦的版本突出了他年轻时对凯恩的忠诚和感激,展示出凯恩生气勃勃的奋斗精神,他从办报到投身政治到他事业的顶峰;李兰的观点比较严苛,他讲述了凯恩仁为世人所知的私生活,与总统侄女婚姻的破裂,追求歌女苏珊的“桃色丑闻”而导致他在竟选中失败;苏珊是所有叙述者中受伤害最深的,她揭示了凯恩中年时的挥霍无度、专横自私的性格;管家雷蒙则叙述了凯恩生命的最后几年的隐居生活及其在孤独中死去的结局。
威尔斯不以时间为顺序,创造性的而采用“五个人看凯恩”的结构方式,表面看来似乎是一种常见的倒叙,而实标上,这是一种多重视角的主观叙事格局。
每个叙述者都在凯恩的生活的不同阶段看到了他的不同侧面,他们看到了凯恩的一个侧面,同时也都有看不到的地方,并依据自己的观察和理解,对凯恩作出不同的判断和评价。
这五次闪回相加到一起,就使得观众看到的凯恩是一个多侧面的银幕形象了。
二、风格手法
在影片中,威尔斯景深镜头的使用尤为突出。
如童年凯恩成为母亲与银行家交易的一场戏中,导演利用景深镜头所向观众传达的内在含义需要观众通过积极思考来获得,即从这样一个镜头中体味处家庭成员之间的地位和关系。
成年人把自己扭曲的对金钱的追求强加到孩童身上,这样,就出现了一个在爱的名义下对爱的摧残和扭曲。
还有影片中苏珊自杀的一个段落中,前景是药瓶,中景是卧于病榻的苏珊,后景是凯恩。
这样的一个布局就可以清晰地看出导致苏珊自杀的原因是凯恩的霸道和强势。
这样一个简练的景深镜头却包含了诸多的信息和复杂的人物关系与剧情,推动电影情节的开展。
此外,威尔斯在影片中多次使用仰角拍摄具有,强烈的风格化色彩,还带来了一个新创造,有天花板的布景。
这不仅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也增加了画面的造型感。
片中的仰角镜头多用于凯恩的事业越来越兴旺发达时,摄影机的角度也越来越敬畏地上仰,这不仅表现了凯恩渐长的权势所休现的让人慑服的物质力量。
此时的凯恩在仰角的拍摄下显得异常高大,而且,它还渐渐把凯恩和他的背景隔绝开来,进而表现他越来越孤独的处境,而这更体现了他内心巨大的空旷与落寞,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大量的景深镜头和仰拍并不是电影的唯一风格特色。
威尔斯还在影片中运用了丰富的蒙太奇手法。
如凯恩与爱米莉之间的关系—早餐桌后的演变(六个小场面构成一个段落),苏珊在上都空旷的大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玩拼板游戏(四个小场面构成一个段落)。
就构成段落的各个场面而言,它们并没有太多的内涵,但当它们经过导演巧妙的构思和技术处理而连接在一起时便衍生出不同的含义:不可挽回的婚姻感情的恶化以及令人窒息的空虚与无聊。
三、主题意蕴
威尔斯在影片中为观众带来丰富的主题。
如死亡,人性,童年……其中,最重要的无非是两个——“玫瑰花蕾”和“分裂”。
1、“玫瑰花蕾”——象征失落童年的主题
威尔斯为了展现凯恩复杂的性格历程,巧妙地运用“玫瑰花蕾”,以开放的方式,给予观众无限的想象和思考。
在影片一开始,出现的是虽豪华的但却孤寂空旷的私人庄园的画片,低沉阴郁的音乐更加衬托出那种空旷、黑暗的庄园景色。
让人感到孤独和死亡的临近。
然后画面上出现的是一块钉在铁栅栏上的牌子,上面写着“私人领地,不得擅自入内”,但是镜头却带着观众的视野,公然进入到这片私人领地,预示着这部影片将要探索凯恩的内心领地。
然后,威尔斯用俯拍的方式,营造一种压抑孤独的氛围,突出临终前的凯恩那垂亡的、毫无血色的嘴唇,让他沉重地地吐出了四个字—“玫瑰花蕾”。
于是,这个“玫瑰花蕾”,便开始就造成了一个巨大的悬念—一个设置在凯恩性格上、并笼罩着凯恩形象的巨大的“谜”,强烈的吸引着观众去猜测、去揣摩,“玫瑰花蕾”究竟是什么?
纵观全片,威尔斯并没有明确告诉我们玫瑰花蕾的正真含义。
但是我们可以发现,玫瑰花蕾是凯恩童年最爱的东西。
它象征着人性的美好和自由,象征着所有在追逐的途中永远逝去了的快乐时光。
威尔斯自己形容它是“弗洛伊德廉价读本”——指的是童真的简易象征。
弗洛伊德理论在美国20世纪40年代大受欢迎,尤其小孩成长时的重点将决定其一声性格这个说法。
玫瑰花蕾作为失落的象征。
试想,凯恩小时候便失去了父母的爱,由银行家抚养长大。
成为报人后,他失去了年轻时候的理想,竞选州长又失败,失去了第一任妻子和儿子,努力培养苏珊成为歌剧明星也失败并失去了苏珊。
造成这一连串的失败和失落、人生的破碎和人性的扭曲,归根结底都是源于童年时爱的失却,爱的被剥夺,命运的被操纵。
威尔斯没有为观众揭示玫瑰花蕾的含义,却给了观众思考的空间,因而它不只是一个东西,也不只是伊甸园式纯真的象征,却给了观众情感的冲击。
2、“分裂”——隐喻破碎人生的内涵
分裂这个主题则否定了企图以片言只语来解释一个人复杂性格的简单思维。
纵观全片,我们一再看到多元、重复、分裂的意象,比如拼图、拥挤的木箱、盒子和艺术品。
电影的结
构也是破碎凌乱的,每个叙述者提供的只是大拼图的一小部分。
这些破碎零散的画面和意象也隐喻着凯恩扭曲的人格,失去的梦想和爱,以及破碎的人生。
尤其影片最后,威尔斯为了充分体现这种分裂的意象,还特别创造了一个用镜子反射影象的镜头:在桑那都庄园那豪华而空荡的大厅里,垂垂老矣的凯恩发现玻璃球时,孤寂迷茫的神情,口中喃喃地念着“玫瑰花蕾”。
当他恍恍惚惚地握着玻璃球穿过走廊,经过一重重的镜子,镜子各自从不同的角度映照出这个苍老而僵硬的身影,重叠地向远处延伸,这也是一个具有隐喻意义的景深镜头。
这时,我们看到影像无限衍生,全都是凯恩。
它仿佛是凯恩影象的一个个纵断面,也好象是凯恩人性被扭曲的一层层写照。
凯恩用一生的奋斗为自己建起了一座王国,但是却在追求物质财富的途中迷失了自己的本性,富丽的王国却变成囚禁自己的牢笼。
影片以含而不露的艺术笔墨将现代社会问题提升到人性异化的哲学高度,深刻揭示了财富权力对人性的扭曲。
四、总结
奥逊·威尔斯在《公民凯恩》中所开创和运用到极致的种种技巧及其美学风格,我们或许在其他电影中也已经或多或少地见到,但是,他在对电影的贡献,是无论电影发展到哪个年代,都值得电影工作者去学习的典范。
这部被认为美国有史以来最好影片的电影,直到今天,也成为电影艺术世界里一座高峰,给我们丰富的感受和体验,给我们深刻的思想和体悟。
奥逊.威尔斯为世界电影从传统走向现代迈出的重要的一大步,使之无愧于“现代电影之父”之赞誉。
参考文献:
[1]王畅,《浅析电影<公民凯恩>的突破与创新》,徐州师范大学信息传播学院,2010
[2]王敏芳,《<公民凯恩>的叙事格局和主题意蕴》,《外国文学研究》,2010
[3]寸悟,《<公民凯恩>意义阐释》,《电影评介》
[4]金虎,《纪实与隐喻——浅析<公民凯恩>的叙事策略》,《影视剧写作》
[5]张娅,《古典好莱坞的异类——重读奥逊.威尔斯<公民凯恩>》,《文学界》,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