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必修三区域地理复习PPT课件(上课用)
必修三区域地理复习PPT课件(上课用)
能力不足; 人为:中上游植破坏,水土流失,使中下游河道淤积,
泄洪能力下降;围湖开发等使湖泊蓄洪能力下降等。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整治
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整治: 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植被;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
再如长江中下游的洪涝整治: 营造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林,控制水土流失, 修建水库,控制洪水;中下游加固大堤,疏浚 河道;退耕还湖,提高湖泊的蓄洪能力等。
发展区位条件分析
①水稻具有单位面积产量较 高的优势;②人口稠密,丰 富的劳动力资源使长江中下 游平原的水稻种植业可以精 耕细作
①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全国 平均水平;②稠密的水网, 耕地被分割不利于机械化的 推广,粮食商品率较低。
二、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黑土分布广泛 ②多为旱地 ③集中连片 ④人均耕地面积多
矿产资源贫乏
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人 农 耕作方式 水田耕作业
旱地耕作业
类 活 动
业
主要粮食 作物
水稻(主)\油菜、 棉花等
玉米、春小麦、 大豆等
差
作物熟制 一年两熟至三熟
一年一熟
异
备注
松嫩平原的西部适
水产业较为发达 宜发展畜牧业
产业转移对象国部分乡村地区变成高度工业 化地区。
改变劳动力就 业的空间分布
产业转移对象国有助于增加就业机会; 产业转移国失业人口增加。
思考:产业转移对区域环境的影响
产业移出地
对自然环境影响 因环境污染减少, 环境质量提高 经济对自然资源 的消耗减少
产业移入地 对自然环境影响 因环境污染加剧, 环境质量下降
必修三区域地理复习
考试说明:
一、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 1、区域的含义 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差异
3、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 生活方式的影响
产业转移和资源跨 1、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 2、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
其 工业 我国重要的综合
他
性工业基地
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生 产 活 动
商业
我国沿海航线的中 枢,长江入海门户, 对内外联系方便, 商业贸易发达
比较我国的区域差异
比较:
地形 气候 植被 土壤 动物 水文 农业 城市 人口
界线A
B A
C
名称
位置范围
主要省区
划分依据
北方 地区
大体位于400毫米等 降水量线以东、秦岭 -淮河以北
三个要点:1、分析某区域的背景条件:区位条件、能源资源或矿 产资源的结构、储量、质量、分布、开采条件,以及交通运输、 地理环境等,分析其开发中的有利因素和制约因素。
2、通过分析某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明确当地资源对本区域、相 关区域经济发展有何影响、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危害。
3、通过分析某区域资源的综合利用,成功经验和环境的保护与治 理的具体措施,明确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
地理意义 对输出地区——把西部丰富的资源优势转 化为经济优势,增加就业,增加税收,
增加财政收入 ,改善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进而大大促 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对输入地区——为东部地区提供清洁、优质、可靠、廉价的 能源,改善环境质量,促进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还能够有效地带动相关行业和工程沿线经济的发展,拉动国 内需求。
影响因素:
流量
地形
水位(汛期)
气候
冰期
含沙量
植被
思路:
流域概况
有利条件 不利条件
开发利用 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流域概况:
自然环境条件: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 人文地理条件:人口、经济发展
开发内容:
流域生态环境治理 流域经济开发
具体包括:水资源、水能资源、矿产资源、航运 以及水产养殖、旅游、生态建设等综合效益
环境的影响
响
考试说明:
二、区域可持续发展
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造成的危 害,综合治理与保护措施
流域的开发
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 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区域农业生产与农业可持 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存在
续发展
的问题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
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 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
鲁教版基本上没有涉及到 湘教版选择我国沿海企业向内地迁移、台湾企业向 大陆迁移、珠江三角洲“二次迁移”等区域产业转 移的现象作为案例。
(1)概念与原理
概念: 规律: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
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过渡
实行产业结构的升级,第三产业逐步成为区域的主导产业
水系:指河流干流、支流和流域内的湖泊、沼泽、底 下暗河,彼此相连组成的庞大系统,它汇聚全流域的地表 水和地下水,最终注入海洋、湖泊或消失在荒漠中。
水系由干流和一系列支流组成,流入干流的支流叫一 级支流,流入一级支流的是二级支流。
分水岭:相邻流域间的山岭或河间高地。
水文特征:
水位、流量、含沙量和冰期
经济对自然资源大量消耗
(3)产业转移对区域环境的影响
两个不同的区域(A和B) 两种不同的影响(积极和消极) 两个不同的方面(社会经济和环境)
2、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分析思路和方法
地理背景
能源分布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 西部大开发和促进东部经济的重大举措;
空间分布
主要能源基地的空间分布; 能源跨地区调配的主要线路;
区域的特征
整体性:区域是各地理要素互相作用、互相影响而形
成的一个整体
(青藏高寒区的整体性)
差异性:任何一个区域都有自己的特性,不同的区域
之间就有差异性
开放性:任何一个区域都不是、也不可能是孤立存在的,
都必须与其他区域发生各种联系
欠发达 区域
劳动力、自然资源 资金、信息、产品等
发达 区域
2、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产业转移国可将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
产业转移对象国可缩短产业升级时间,加快工业 化进程。
促进区域产业 分工与合作
不同经济水平的国家重点发展处于不同阶段 的产业;
产业转移国和转移对象国由于同一产品的生 产活动而联系起来。(思考)
改变了区域 地理环境
产业转移国环境污染状况得到改善; 环境污染伴随着产业转移而在对象国扩散;
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 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措施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一、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1、区域的含义 概念: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指人们在地理环境 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界线 有明确的区位 内部特征相对一致
区域可持续发展
一、区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区域环境和发展问题
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一般方法
明确区域地理位置和范围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分析存在的环境问题的潜在因素
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重点分析人为因素)
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危害
自然 原因
人为 原因
制定综合治理的措施
2、流域及流域开发
基本概念:
流域:指供给河流地表水源的地面集水区和供给地下 水源的地下集水区的总称,一般指地面的集水区。
内蒙古、新疆、宁 夏和甘肃西北部
西藏、青海和 四川西部
我国季风气候区的南部, 1月0℃ 等温线和800毫 米等降水量线以南
非季风气候区,深居 内陆,400毫米等降水 量线以西
独特的地理单元, 海拔高,气候寒冷
3、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目的:提醒人们在制订可持续发展方案时,应关注当前区域发 展所处的阶段
中后期
①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 系提供了天然水道;②多水 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 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 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 泛使用 ②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 和生产技术的改良
农业 社会
总体地位
我国粮食的主要产 地和主要的桑蚕和 棉花生产基地。
工业 社会
全国“粮仓”的地 位和全国棉花生产 中的地位下降
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区域农业生产
思路:农业生产条件—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区域农业生产的布局特点和问题
区域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举例:我国的东北地区农业的发展
2、区域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思路:分析背景条件
—分析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
—明确资源对区域经济的发展
—找出问题,分析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策略
举例:我国山西能源资源的开发条件
区域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黄淮海平原的盐碱化;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南方 低山丘陵的水土流失;东北平原的黑土肥力下降等等。
华北地区的水资源短缺;东北地区的热量不足; 西北地区水源不足;青藏高原地区的热量不足;南方 低山丘陵、云贵高原、横断山区等地区的地形等等。
长江三峡工程:移民问题、生态问题(淹没、水 土流失和环境污染、地质灾害、泥沙淤积、三峡景观、 水生生物、蚊虫孳生)等。
(2)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劳动力 劳动力数量、质量、价格的地区差异; 劳动力因素的不断变化。
内部交易成本 对生产组织、职工培训、与其他企业和地方服务 行业(包括政府)打交道的投入。
市场 开辟国际市场
国内市场趋于饱和; 国内市场满足不了发展的需要; 打破贸易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