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小学语文课阅读课的导入

浅谈小学语文课阅读课的导入

浅谈小学语文课的导入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也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始,它直接影响到整节课的效率。

教学导课,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准了,就为整个演奏或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教师必须在导入新课时,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导语的设计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了。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激发兴趣、沟通感情、导明方向三大功能,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常见的导入类型有情境型、质疑型、激趣性、知识型、直入型等。

实际应用时,导入要注意有启发性、针对性、趣味性和简洁性。

本文从课堂导语的作用和意义、导语的要求、课堂导语的类型来介绍不同的导语,以期得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教学可以看作是一门艺术,课堂导入作为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环节,也称为开讲艺术。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做事如此,讲课也是如此,小学语文阅读课的导入更是应该如此。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阅读课的导入可以说负有酝酿情绪,带学生入境的任务,可以激发学生的强烈兴趣。

好的课堂导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听课热情,能够影响学生的认知结构,帮助教师确定新课教学的切入点。

但凡有经验的教师都十分注重导语的设计。

魏书生老师在《魏书生谈语文教学艺术》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

”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 [2]何为导入?每个人的理解各有不同。

有的老师说导入,或称导入语、导语,是教师在进入新课时,运用建立问题情境的方式,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明确学习目标,形成学习动机,建立知识间联系的一种教学行为。

有的老师认为:导入是指教师采用各种教学媒体和运用某些教学手段,来换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致,引导学生进入预定的教学程序和轨道的教学行为;还有的老师认为:课堂导入是教师采用简洁的语言或辅助动作来开一堂课的序幕,随之进入课堂教学主体的过程,它是教师上课时的“开场白”,是引导学生登上知识宫殿的台阶,是开启学生兴趣闸门的金钥匙……我想不论是将导入喻为“磁铁”或是“定调”,还是将导入称为“台阶”或是“钥匙”,都是想告诉我们在阅读课堂的教学中导入的重要性。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阅读课的导入是整篇课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值得大家用心去研究。

下面我就来浅显的谈一谈语文课的导入。

一、激发兴趣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

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成效。

但是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能创造性地学,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新课堂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在开始上课时,还沉浸在课间活动的余兴之中,此时,教师如果直接开始讲授新课,学生的学习效果必定不理想。

好的导入却能唤起学生对新的学习活动的兴趣和参与热情,激发其学习积极性。

钱威提出“导入的作用只有一个,即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二、沟通感情教学活动是一种师生交往的双边活动,导入环节虽然是教学过程中短暂的一段,但由于是师生课堂交往的最初阶段,因而师生双方间的信息感应和情感交流都是强有力的。

对于教师来说,他们在组织教学过程中的声调、表情、情感等个性特征和人格魅力,都会影响着学生。

“师生平等”是新课改的一个亮点,上课伊始,教师就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或通过自己的幽默、风趣、富有启发性的语言,使学生进入一种融洽的学习氛围中,就会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利用学生以最佳的精神状态去获取新的知识,大大有利于“阅读教学时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过程”的实现。

三、导明方向导语对整个教学过程与环节有一种或明或暗的定调和指示方向的作用,引导学生明确自己教授本节课的学习方向和要求,使教学过程都顺着这个轨道进展下去。

(一)情境型顾名思义就是指教师根据本文的意境,创设一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让学生想象优美的意境,体验美好的情感。

简言概之,通过导入引导学生进入作品描写的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创设并引导学生进入教材所描绘的情境,无疑对优化课堂教学起着重要作用。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要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从中受到感染,教师就要善于挖掘课文中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产生心理上的共鸣。

在阅读课的导入中时常是通过营造出一种气氛或再现一个场面,从而把课文描绘的意境再现出来,把学生潜在的审美意识和追求美的情趣激发出来,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顺利进入到课文学习中去。

具体而言常有以下几种方法:1、看图导入北师大版本语文教材中每一课都安排了意境优美、色彩鲜艳的情景图,同时我们也能通过网络资料查阅到更多的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

它们作为直观的教材比形象的语言更具有说服力和真切感,可以使学生获得较深的印象,可以化抽象为具体,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鲜明地揭示事物之间的关系。

我们在导入这样的课时一定要充分发挥这些图片的作用,这样能帮助学生很快地理解课文内容,收到良好的效果。

例如,《书的世界》时,先让孩子们看书上图片。

看完之后让孩子们自由说一说图上有什么?然后再让他们分别说说新华书店、图书馆和出版社有什么共同点?学生们说的很多,效果也不错。

2、借助媒体导入随着人类社会的日益进步,多媒体教学的日趋完善,现代的课堂趋向于“声情并茂”。

在课堂导入时教师根据需要结合声、色、图,甚至是影视片段来辅助我们的教学,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可感性,能让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创设一个让学生积极思考的氛围,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达到语言所难以企及的效果。

我们崇州市的多媒体硬件设施已经非常完善了,很多时候上课,我们都在用多媒体教学,用的最多的就是展示一节课上的词语、句子、练习题等等,如果在课堂导入时也能像展示这些一样好好地利用,必能收到非常好的课堂效果。

在课堂导入时,在课堂导入时教师根据需要结合声、色、图,甚至是影视片段来辅助我们的教学,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可感性,能让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创设一个让学生积极思考的氛围,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达到语言所难以企及的效果。

这些方面在讲授古诗的时候,尤为突出效果。

如《回乡偶书》这首古诗,直接让孩子们感受意境,恐怕有点难度,但是在课堂开头就展示一个人在很小的时候就离开家的图片,然后再展示他衰老时再次回到家乡的图片,这个时候让孩子们说一说会出现什么样的情景,孩子们就很容易联想到:可能家乡的人都不认识他了、忘记他了、可能他不会说家乡话了……那么,这堂课要的感受主人翁意境的效果就有了。

还有《望庐山瀑布》这首诗,很少有孩子真正看到过瀑布,于是我让孩子们看了一些瀑布录像、图片,边看边介绍,孩子们的小眼睛都亮了,让他们仔细观察,远看、近看等等,然后让孩子们说说像什么像什么。

最后结合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来解释,就一点也不难了。

3、意境导入意境导入也称激情导入,教师如能创设出一个与课文相符合的情境,能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角色, 使学生入情、移情、冶情,从而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将会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

如《语言的魅力》这一课,我在第一次接触这一课教学时,并没有利用好意境导入这一点,感觉一堂课下来,甚至有的孩子感觉不到“我什么也看不见”和“春天来了,可是……”真正的含义。

怎么办呢?于是我让孩子在课堂中扮演一下盲人,用布遮住他们的眼睛,让他们感受一下没有光明的感觉,同时也在多媒体上播放一些春天的图画:小鸟叽叽喳喳的叫着、孩子们欢快地嬉戏着……蒙着眼的孩子听到多媒体的声音都特别好奇和期待我到底播放的是什么,可是不能拿下遮住眼睛的布,他们感觉很失望。

这个时候,我再相机引入“春天来了,可是……”这句话,孩子们的感受自然就能不言而喻了。

(二)质疑型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习惯于抓住课文的重点,通过设疑的方式来达明确学习方向的目的。

这种教学形式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也不利于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因此我们必须突破“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大力鼓励诱导学生质疑,变教师“自我设疑”为学生“主动设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才能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兴趣是入门的向导,教师首先应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点燃其求知的欲望,促进其积极的思维。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运用提问质疑的方法,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学生往往会通过这些质疑激起他们的探索兴趣,达到以趣促思的目的。

在质疑的同时,适当运用悬念,还能激起孩子们的好奇心。

问题是思维的开端,一个恰当的问题,能一石激起千层浪,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南宋时的教育家陆九渊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是问号。

”运用提问质疑的方法,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1、提问导入他是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来进入课堂。

教师可对学习内容进行提问,通过设立一个疑点激发学生的思考,也可以单刀直入,直接提出问题,使学生在积极思考中迅速的进入新课。

如我在教《海上日出》一课时,一走进教室就用兴奋的目光扫视学生,然后问:“同学们,你们喜欢大海吗?”学生说:“喜欢”我兴致勃勃的说“我也喜欢大海,大海是那样的辽阔美丽,望着这美丽的大海,我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这大海上的日出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当学生们也想知道的时候,我伺机诱导说:“好!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海上日出》,它将向展现大海上不一样的一面,同时也能让我们从这篇文章中感受作者的不一样的心情,让我们来细心读课吧。

”此案例我采用了一进课堂便向学生提问,激起学生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调动着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引导着学生因疑而思。

亚里斯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

”2、悬念导入俗话说:“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小学生好奇心强,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设置悬念激发好奇,掉起学生的胃口,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二年级下册《体育世界》单元体育项目,我进教室不等值日生喊起立就说,昨天晚上我看了一场比赛,孩子们马上就很惊奇:“什么比赛?”于是就引入了体育项目等等。

(三)激趣型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布鲁纳是指出:“学习最好的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