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当代青年的恋爱择偶观调查报告

关于当代青年的恋爱择偶观调查报告

关于当代青年的恋爱择偶观调查报告中国的改革开放不仅仅是一场政治、经济体制的变革,其本质上也是一种文化的变革,即由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型,恋爱择偶观是文化核心——人的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青年恋爱择偶现象可以折射出整个文化传统发展的轨迹。

进入新世纪,青年恋爱择偶状况发生了极大变化:择偶标准趋于务实,择偶方式体现出越来越强的自主性,性开放从表层走向深层,婚前性交往呈现出全方位的快速上升态势,恋爱择偶观的出现,既注重婚姻的稳定性、更注重婚姻的质量,恋爱择偶的态度既表现出极鲜明的传统性、又体现出宽容趋势等等,正确认识这种变化,分析这种变化产生的原因,以便对当代青年树立正确的恋爱择偶观加以引导。

就让这份调查报告掀起恋爱择偶缱绻的一角。

在这次的调查中,我们以身边的人为视角,探讨当代青年的恋爱择偶观。

【调查设计】1. 调查假设当代青年恋爱择偶受多种因素掌控,包括性别、年龄、家庭背景甚至是所选工作等。

2. 调查对象本次研究选取了我们身边的人们一共50份,男生12份,女生38份,按国家1比3的男女比例分配,抽取的样本中,男女比例尽量符合实际总体情况。

其中,由于不同的人随着年龄的不断上升也会产生恋爱择偶观的差异,因此我们也将部分数据进行了纵向的比较。

3.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我们采取无记名方式,利用定额抽样法,对我们身边的人们进行问卷调查。

调查地点不固定(有学校、超市、街道边等),50名群众为样本对象。

接下来将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力求客观、真实地反映当代青年恋爱择偶观及心理特点,为引导当代青年树立正确的恋爱择偶观创造必要的条件。

【分析】1.基本信息统计:在本次调查中,年龄在12岁-18岁10人,占总样本数的33%;年龄在19岁-25岁28人,占总样本数的47%;年龄在25岁-30岁7人,占总样本数的13%;年龄在31岁以上5人,占总样本数的7%。

总体来看,各年龄段的都有涉及,结论更具代表性。

2.当代青年恋爱择偶观调查数据分析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在接受调查的50位群众中,80%的群众已婚或者正在恋爱中。

具体情况为,已婚的为5人,各年龄段分布比例大致相同。

恋爱中的人为38人,其中以12岁-25岁段的人为最多。

单身的有7人,12岁-18岁之间居多。

2.1.2恋爱态度:对于当代青年恋爱所抱有的态度,在被调查者中,认为恋爱就是异性之间的彼此喜欢和彼此宽容与理解有33人;认为恋爱是选择异性之间的友谊有13人;认为就是爱情至上或者只注重过程而不顾后果的爱情有4人。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群众的恋爱择偶观中,恋爱择偶的确是一种感性认识。

再结合各年龄段的恋爱择偶情况,18岁-32岁以上年龄段的恋爱择偶中案例多于12岁-17岁年龄段的人,我们不难发现,恋爱择偶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

2.1.3恋爱目的:对于当代青年恋爱的目的,我们给出的五种假设及一个其它选项。

在被调查者中,真正想要组建家庭的有18人;追求心灵愉悦打消时间的有21人;因为了阻止长辈唠叨的有8人;寻求物质满足的有2人;满足生理需求的有0人。

而剩余1人选择了其它选项,后在访问过程中,这位群众告知我们,恋爱的目的是复杂而多样的,无法简单而草率地给出框死的一个答案。

从调查中我们不难看出,有一半的群众选择了打消时间追求一时之快,是恋爱择偶观特点“普遍化”的证明。

2.1.4恋爱与婚姻的关系:在被问到,“恋爱与婚姻的关系”时,有47%的群众认为不清楚,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而33%的群众认为恋爱与婚姻是爱与被爱延续的事,是责任,作为一名年龄大的群众应该能够权衡二者,而只有10%的群众认为恋爱就是结婚。

由于我们选择调查的地点在户外,大多数受访者皆是不熟悉的人,因此答案会有稍许偏差。

但是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受采访的人作为社会人,更作为成年人,有足够的能力去判断权衡恋爱与婚姻的关系,当然这样的问题我们也必须通过具体情况来进行具体分析,无法一概而论。

2.2当代青年恋爱择偶的看法2.2.1择偶因素:在择偶因素中,首要的是人品,其次则是自身能力,再者是性格与家世背景,而身材长相所占的比例仅为10%。

这反映当代青年在择偶标准的设定上,较为理性,他们更在乎的是对方本身所具有的特质。

大部分青年将“人品”作为第一选项反映出,现实的经验和教训已经明白无误地给了青年们这样的信息:只有人品好的人才看重感情。

青年择偶观深深地打上了社会转型的印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崇尚个性解放、下海经商成为时尚,很多青年择偶观以“气质风度”为首选,随着改革开放地不断深入,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给青年们的情感世界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尤其是新世纪青年情感世界遭遇的挫折,使他们感到真实感情弥足珍贵。

另外,地域的特征也影响了青年的择偶标准,齐鲁大地自古以来受孔孟思想影响较深,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作为齐鲁文化中心的济南市,青年的观念较为纯朴,因此大部分青年将“重感情、人品好”作为择偶标准的首选是历史和现实的必然。

从全国来看,青年对于道德品质的要求一直在择偶条件中名列前茅:近日,在北京多家报纸的100条征婚消息中,其中男女各一半,结果表明:不管是男是女,择偶标准人品列第一位,50条女人所登的征婚消息中,要求男方人品好的占了45条。

人品因素成为择偶的首选,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尽管改革开放带来了社会巨大的冲击,但人们的品德意识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成熟。

调查显示,从这两个方面提供的5个选项中,自然属性标准为外貌、性格、年龄等3个选项,社会属性标准为家庭背景、人品、传统观念、所受教育、文化程度、健康、职业等6个选项,要求被调查者选出三项,并按先后顺序排列,调查结果,位于选项前五位的为人品(60%)、才能(37、1%)、性格(36.4%)、外貌(22.7%)、身体状况(16.8%)。

我们还注意到一个现象,选择未来发展的两位学生皆是来自大四的学生,可见大四面临毕业就业,因此类似未来发展这类更为实际的因素为他们所考虑,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大学生恋爱择偶观由感性走向理性的过程。

2.2.2择偶时,对性格的要求在被问及对性格的要求时,50%的群众选择与自己性格互补的,只有45%的选择无所谓。

因此可以看出,当代青年思想的成熟。

2.2.3青年的性认识。

吴鲁平在《1949-1999中国青年婚恋性观念的变动轨迹》一文中指出:“青年对性的开放度表现为三个层次:一是对性知识的开放度;二是对性行为态度的开放度;三是人际性行为发生率的高低。

第一层次为性开放度的表层结构;第二层次为性开放度的中层结构,第三层次为性开放度的深层结构。

”在被问及对于性行为的看法是,17%的群众认为这是感情经历到某个阶段时的必然现象,能够接受;57%的人认同其作为感情及生理需求的存在,但自己并不接受;17%的群众认为这违反了法律及传统的一般规定,但并不会因此看不起身边人;而只有9%的人认为完全无法接受。

【结论】1. 当代青年的恋爱现状我们可以看到,当代青年的恋爱是十分普遍的。

在受访者中,80%的群众有过恋爱经历,并且年龄分布十分平均。

而从恋爱态度来说,有一半的群众认为恋爱在人的生活中是必须的,说明当代青年的恋爱择偶观的确是一个十分值得讨论的课题,同时也反应出当代青年恋爱的盲目,更是印证了当代青年恋爱的感性出发。

同样能证明这一论点的则是当代青年的恋爱目的,娱乐、消磨时间成为了主要目的,可见当代青年恋爱择偶是盲目的,甚至是迷茫的,是需要由人进行引导的。

2.当代青年的恋爱择偶观认识追求传统保守型的有22%,追求事业情感性格与精神和谐型的有38%,.追求经济务实型的有5%,追求外表满足欲望型的有15%,最后,.追求所谓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型的有20%。

李喜先在《论精神文化》一文中对精神文化作了概括:“精神文化主要包括哲学、科学、技术、宗教、文学、艺术、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等,并可归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

这两种文化是最有活力的要素,尤如系统中的‘软件’一样,它可以‘外化’为制度和器物,‘内化’为价值规范。

在文化系统中,精神文化,特别是价值规范,即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起着核心的作用。

价值观念是存在于人们内心中评价行为和事物所做出的判断,而行为规范则是价值观念的具体化。

”追求传统保守型的有30%,追求事业情感性格与精神和谐型的有30%,.追求经济务实型的有5%,追求外表满足欲望型的有15%,最后,.追求所谓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型的有20%。

所以,自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地解放,我国的经济建设也得到了持续、快速地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不断改善;同时改革开放也增加了国人与外部世界接触的机会,促进了民族文化与异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这些都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中国社会最大变革是人的思想变化,即精神文化的变革导致恋爱择偶观的变革。

(1)精神文化的变化改变了全社会的恋爱择偶观念。

人们对新生的恋爱择偶现象态度越来越宽松,大众舆论关注重点发生转移,不再仅仅关注个人隐私,更多的是公众利益,为当代青年恋爱择偶观念中的个性解放提供了土壤。

(2)精神文化的变化改变了当代青年的性观念。

现在全社会的心态是宽松多了,当代青年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和机会,中国当代青年在恋爱择偶家庭观念上的变化其核心在于当代青年自我意识的觉醒和人性的复苏,从自我压抑、自我贬抑中走出来的青年,生活空间逐渐扩大,变化是肯定的:青年们从过去偏面重社会评价、重信义、重名节而转变为具有较强独立意识、自我意识的一代,他们更看重社会提供的机遇和自身的情感;自我意识觉醒与人性解放带来了这一代青年性意识的觉醒,性意识产生低龄化、对性爱质量的追求、婚姻中责任向爱情的转变、在婚姻中个性意识的追求等等无不体现了当代青年性观念的变革。

3.当代青年择偶方式的认识运用社会学的理论知识对情感契合、社会资源匹配和“一见钟情”三种择偶标准和自由恋爱、相亲和选择媒介三种择偶方式的产生进行了解读。

主流文化中“爱情至上”的理念通过文化传播、教育等社会化的过程内化为青年要求情感契合的择偶标准;几百年来,现实功利性的对于社会资源匹配和交换的择偶要求延续至今;社会流动的不断增大,情感性和工具性的择偶标准不能满足处于广泛社会流动中的人们,人们寻求突破,形成了“一见钟情”的择偶标准。

择偶方式方面,自由恋爱式的择偶方式的实现,一方面是现代化的社会分工在思想上给予了人们更多的自由:另一方面,社会分工、职业固定化给自由恋爱提供了场所和可能。

同时,人们的择偶过程可以被看做是人们利用社会网络寻找择偶资源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传统的依靠亲友为媒介的相亲模式给人们提供了“强关系”的网络支持。

而电视相亲、网络择偶等新媒介的选择,则为青年择偶提供了“弱关系”的网络支持。

第四部分是对前文的概括和总结。

在对前文总结的基础上,联系三种择偶标准及其对应的择偶方式的现行发展,大胆对三种择偶标准和择偶方式的未来走向进行预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