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3.1 利水消肿药(13.利水渗湿药)

13.1 利水消肿药(13.利水渗湿药)

第十三章利水渗湿药凡能通利水道,渗泄水湿,治疗水湿内停病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利水渗湿药。

本类药物味多甘淡,具有利水消肿,利尿通淋、利湿退黄等功效。

适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淋证、黄疸、湿疮、泄泻、带下、湿温、湿痹等水湿所致的各种病证。

应用利水渗湿药,须视不同病证,选用有关药物,作适当配伍。

如水肿骤起有表证者,配宣肺发汗药,水肿日久,脾肾阳虚者,配温补脾肾药;湿热合邪者,配清热药;寒湿相并者,配祛寒药,热伤血络而尿血者,配凉血止血药;至于泄泻、痰饮、湿温、黄疸等,则应分别与健脾、芳香化湿、或清热燥湿药配伍。

此外,气行则水行,气滞则水停,故利水渗湿药还常与行气药配伍,以提高疗效。

利水渗湿药,易耗伤津液,对阴亏津少、肾虚遗精遗尿,宜慎用或忌用。

根据药物作用特点不同,将本章药物分为利尿消肿药、利尿通淋药和利湿退黄药三类。

第一节利水消肿药本节药物性味甘淡平或微寒,淡能渗泄,偏于利水渗湿,服药后能使小便通畅,尿量增多,故具有利尿消肿作用。

用于水湿内停之水肿、小便不利,以及泄泻、痰饮等证。

临证时则宜根据不同病证之病因病机,选择适当配伍。

茯苓《本经》为多孔菌料真菌茯苓的菌核。

多寄生于松科植物赤松或马尾松等树根上。

野生或栽培,主产于云南、湖北、四川等地。

7~9月采挖。

堆置“发汗”后摊开晒干,再行“发汗”、晾干,如此反复3~4次,最后晾至全干。

生用。

[性味归经] 甘、淡,平。

归心、脾、肾经。

[功效] 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应用]1.用于各种水肿。

本品甘补谈渗,性平作用和缓,无寒热之偏,故可用治寒热虚实各种水肿。

若表邪不解,随经入腑之膀胱蓄水证,或水肿、小便不利,多与猪苓、白术、泽泻等同用,如五苓散。

若水热互结,阴虚小便不利水肿,可与滑石、阿胶、泽泻同用,如猪苓汤。

若脾肾阳虚水肿,可与附子、生姜同用,如真武汤。

2.用于脾虚诸证。

本品能健脾补中,若脾胃虚弱,食少纳呆,倦怠乏力等,常与人参、白术、甘草同用,如四君子汤。

若脾虚停饮,常与桂枝、白术同用,如苓桂术甘汤。

若脾虚湿泻,可与山药、白术、薏苡仁同用,如参苓白术散。

3.用于心悸,失眠。

本品益心脾而宁心安神。

心脾两虚,气血不足之心神不宁,多与黄芪、当归、远志同用,如归脾汤。

若水气凌心之心悸,与桂枝、白术、生姜同用,如茯苓甘草汤。

[用法用量] 煎服。

10~15g。

备述1《本经》:“主胸胁逆气,忧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

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

”《本草衍义》:“此物行水之功多,益心脾不可阙也。

”《本草纲目》:“后人治心悸必用茯神,故洁古张氏于风眩心虚,非茯神不能除,然茯苓未尝不治心病也。

”2.茯苓含茯苓聚糖、茯苓酸、蛋白质、脂肪、卵磷脂、胆碱、组胺酸、麦角甾醇等。

茯苓具利尿作用,能增加尿中钾、钠、氯等电解质的排出。

此外,还有镇静和降低血糖作用。

附药茯苓皮、茯神茯苓皮为茯苓菌核的黑色外皮。

性味同茯苓,功专行皮肤水湿。

多用于皮肤水肿,常与五加皮、陈皮等同用。

如五皮饮。

用量15~30g。

茯神为茯苓菌核生长中天然抱有松根者。

性味同茯苓。

有宁心安神之功,专用于心神不安、惊悸、健忘等。

用量同茯苓。

薏苡仁《本经》为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薏苡的成熟种仁。

我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主产于福建、河北、辽宁等地。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打下果实,再晒干,除去外壳及种皮。

生用或炒用。

[性味归经] 甘、淡、微寒。

归脾、胃、肺经。

[功效] 利水渗湿,健脾,除痹,清热排脓。

[应用]1.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脚气及脾虚泄泻等。

本品甘补淡渗,功似茯苓。

对于脾虚湿滞者尤为适用。

若脾虚湿盛之水肿腹胀,食少泄泻,脚气浮肿等,多与茯苓、白术、黄芪等药配伍。

又因其性偏凉,能清利湿热,亦可用于湿热淋证,如《杨氏经验方》单用薏苡仁煎服,治疗砂石热淋。

2.用于湿痹拘挛。

本品能渗湿,又能舒筋脉,缓和挛急。

若风湿身痛发热者,常与麻黄、杏仁、甘草同用,如麻杏薏甘汤。

若风湿久痹,筋脉挛急、水肿,用薏苡仁煮粥服,如《食医心镜》薏苡仁粥。

若湿郁热蒸,蕴于经络,可与滑石、连翘同用,如宣痹汤。

3.用于肺痈,肠痈。

本品清肺肠之热,排脓消痈。

若肺痈胸痛,咳吐脓痰,常与苇茎、冬瓜仁、桃仁等同用,如《千金方》苇茎汤;治肠痈,可与附子、败酱草、丹皮配伍,如附子薏苡败酱散。

[用法用量] 煎服。

10~30g。

清利湿热宜生用,健脾止泻宜炒用。

本品力缓,用量宜大。

除入汤剂、丸散外,亦可作粥食用,为食疗佳品。

备述1.《本经》:“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温痹,下气。

”《本草纲目》:“薏苡仁,阳明药也,能健脾益胃。

虚则补其母,故肺痿、肺痈用之。

筋骨之病,以治阳明为本,故拘挛筋急、风痹者用之。

土能胜水除湿,故泄泻、水肿用之。

” 2.薏薏仁主要含薏苡仁油、薏苡仁酯、脂肪油、氨基酸等。

薏苡仁油能阻止或降低横纹肌挛缩作用,对子宫呈兴奋作用。

其脂肪油能使血请钙、血糖量下降,并有解热、镇静、镇痛作用。

煎剂对癌细胞有一定抑制作用。

猪苓《本经》为多孔菌科真菌猪苓的菌核。

寄生于桦树、枫树、柞树等的腐枯根上。

主产于陕西、河北、云南等地。

春秋二季采挖,去泥沙,晒干。

切片入药,生用。

[性味归经] 甘、淡,平。

归肾、膀胱经。

[功效] 利水渗湿。

[应用] 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泄泻,淋浊等。

本品甘淡渗泄,利水作用较茯苓强,凡是水湿滞留者均可选用。

若脾虚水肿,小便不利,常与茯苓、泽泻、白术同用,如四苓散。

若水湿泄泻,配苍术、厚朴、茯苓等,如胃苓汤。

阴虚有热小便不利,淋浊等证,又可与泽泻、滑石、阿胶等配伍,如猪苓汤。

[用法用量] 煎服,5~10g。

[使用注意] 无水湿者忌用。

备述1.《本经》,“主疾疟、解毒……利水道。

”《本草衍义》“猪苓引水之功多,久服必损肾气,昏人目。

”《本草纲目》:“开腠理,治淋肿脚气,白浊带下,妊娠子淋胎肿,小便不利。

”并谓“开腠理,利小便,与茯苓同功。

但入补药不如茯苓也。

”2.猪苓主含麦角甾醇、粗蛋白、可溶性糖分,多糖等。

其水煎剂有较强利尿作用。

其利尿机制主要是抑制肾小管对水及电解质,特别是钾、钠、氯的重吸收所致。

猪苓多糖还有一定的抗肿瘤、防治肝炎的作用。

泽泻《本经》为泽泻科多年生沼泽植物泽泻的块茎。

主产于福建、四川、江西等地。

冬季茎叶开始枯萎时采挖,洗净,用微火烘干,撞去须根及粗皮,以水润透切片,晒干。

麸炒或盐水炒用。

本品又名建泽泻。

[性味归经] 甘、淡,寒。

归肾、膀胱经。

[功效] 利水渗湿,泄热。

[应用] 用于水肿,小便不利,泄泻,淋浊带下及痰饮等。

本品淡渗,其利水作用较茯苓强,且性寒能泄肾与膀胱之热,下焦湿热者尤为适宜。

常与猪苓、茯苓、薏苡仁等药同用。

若水湿痰饮所致的眩晕,可与白术配伍,如泽泻汤。

[用法用量] 煎服。

5~10g。

备述1.《日华子本草》:“主头旋,耳虚呜。

”《本草蒙筌》:“泽泻多服,虽则目昏,暴服亦能明目,其义何也?益泻伏水,去留垢,故明目;小便利,肾气虚,故目昏。

二者不可不知。

”《本草纲目》:“渗湿热,行痰饮,止呕吐,泻痢,疝痛,脚气。

“仲景地黄丸,用茯苓、泽泻者,乃取其泻膀胱之邪气,非引接也。

”2.泽泻主要含三萜类化合物、挥发油、生物碱、天门冬素树脂等。

有显著的利尿作用,能增加尿量、尿素与氯化物的排泄,对肾炎患者利尿作用更为明显。

有降压、降血糖作用,还有抗脂肪肝作用。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

冬瓜皮《开宝本草》为葫芦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冬瓜的果皮。

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夏末秋初果实成熟时采收,食冬瓜时收集剥下的果皮,晒干。

生用。

[性味归经] 甘,微寒。

归肺、小肠经。

[功效] 利水消肿。

[应用] 用于水肿,小便不利。

本品利水消肿,性偏凉能清热,以水肿偏有热者为宜。

单用力弱,多与茯苓、白术、黄芪等同用。

其果实亦能利水消肿,若水肿喘满,以冬瓜去瓤,加入赤小豆,用泥封固。

火煨,去泥焙干,研末制丸,冬瓜子汤送服,即《杨氏家藏方》冬瓜丸。

[用法用量] 煎服。

15-30g备述《本草图经》:“皮可作丸服,亦入面脂中,功用与上等(指冬瓜仁)。

”《本草纲目》:“主驴马汗入疮肿痛,阴干为末涂之,又主折伤损痛。

”附药冬瓜仁为冬瓜的种子。

又称白瓜子、冬瓜子。

性味与冬瓜皮同。

功能清肺化痰,利湿排脓。

用于肺热咳嗽、肺痈、肠痈、带下、白浊等。

治肺痈的苇茎汤、治肠痈的大黄牡丹皮汤中均用本品。

用量10~15g。

玉米须《滇南本草》为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玉蜀黍的花柱及枝头。

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玉米上浆时即可采收,但常在秋后剥取玉米时收集。

鲜用或晒干生用。

[性味归经] 甘,平。

归膀胱、肝、胆经。

[功效] 利水消肿,利湿退黄。

[应用]1.用于水肿,小便不利或短赤,淋痛等症。

可单用大剂量煎汤服。

或与冬瓜皮、赤小豆、车前草等配用。

2.用于湿热黄疽。

本品利胆退黄可用于黄疽,因其药性平和,故阴黄或阳黄均可用。

可单用大剂量煎汤服,或与郁金、茵陈、栀子等同用。

现多用于肝、胆疾病引起的黄疸。

[用法用量] 煎服。

30~60g。

备述1.《滇南本草》:“宽肠下气,治妇人乳结,乳汁不通,红肿疼痛,怕冷发热,头痛体困。

”《岭南采药录》:“和猪肉煎汤治糖尿病,又治小便淋沥砂石,苦痛不可忍,煎汤频服。

” 2.玉米须含脂肪油、挥发油、树胶样物质、树脂、苦味糖甙、皂甙、生物碱。

本品有较强利尿作用,还能抑制蛋白质排泄。

能促进胆汁分泌,降低其粘稠性及胆红质含量。

有增加血中凝血酶原和加速血液凝固作用。

葫芦《日华子本草》为葫芦科一年生攀援草本植物瓢瓜的干燥果皮。

全国大部分地区有栽培。

秋季采收。

除去果瓤及种子,晒干,生用。

[性味归经] 甘,平。

归肺、小肠经。

[功效] 利水消肿。

[应用] 用于面目浮肿,大腹水肿,脚气肿胀等。

能利水消肿,常与猪苓、茯苓、泽泻等配用。

[用法用量] 煎服。

15~30g。

备述1.《滇南本草》:“利水道,通淋,除心肺烦热。

”《本草再新》:“利水,治腹胀,黄疸。

”2.葫芦含葡萄糖、戊聚糖、木质素等。

其煎剂内服,有显著利尿作用。

3.另有一种苦葫芦,《本经》名苦瓠。

其果实中间细束如腰,故称亚腰葫芦,亦称京葫芦、小葫芦。

性味苦寒,利水消肿作用较葫芦为强。

古方有单用其治疗腹水、黄疸者。

现代用其与虫笋同用,治疗晚期血吸虫病腹水。

但苦寒较甚,易致伤脾败胃。

用量5~10g。

香加皮《中药志》为萝科植物杠柳的根皮。

主产于山西、河南、河北、山东等省。

春秋二季均可采挖,趁新鲜时以木棒敲打,使根皮和木质部分离,抽去木心,将皮阴干或晒干,生用。

[性味归经] 苦、辛,微温。

有毒。

归肝、肾、心经。

[功效] 利尿消肿,祛风湿,止痛。

[应用]1.用于水肿,小便不利。

本品有利水消肿作用,一般单用,或与陈皮、大腹皮、茯苓皮等配伍,加强利尿消肿作用。

2.用于风湿痹证。

本品有祛风湿、止痛之功能。

故对于关节拘挛疼痈,或筋骨痿软行迟,常与穿山龙、木瓜、怀牛膝等同用,共奏祛风湿,舒筋活络之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