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文化对联的起源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 新桃” 和“ 旧符” 是什么意思?用现代话说就是春联。
春联是对联的一种,我国的春联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
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 神荼(tu) ”和“ 郁垒” 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
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
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
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chang )在公元964 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
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 桃符” 。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
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
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
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习俗 .最早的一副对联公元964 年(后蜀广政二十七年)春节前夕,后蜀主孟昶突然下了一道命令,要群臣在“ 桃符板” (画有神像的桃木板,旧时认为可以避邪)上题写对句,以试才华。
可是,当群臣们把对句写好给孟昶过目时,孟昶都不满意。
于是,他亲手提笔,在“ 桃符板” 上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我国文字记载下来的一幅最早的春联。
对联的类型从反映的内容和使用的场合来看,对联可以分为春联:以除旧迎新,言明志向,充满豪情,展望未来为主要内容,专门在元旦、春节时粘贴的对联,因时效性较强,人们就称为春联。
如: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楹联:为了表达某种愿望或满足装饰需要,过去常在官廷、府宅、庙宇、园林的楹柱之上,或用木板刻制,或在壁石上雕琢的联语,统称为楹联。
如:一九七九年,杭州“ 岳庙” 修复一新,当代著名词人兼书法家赵扑初,化用岳飞《满江红》词意,为重新塑好的岳飞巨像两边的大柱上,精心撰写了一幅古为今用、气魄宏伟大新楹联:观瞻气象耀民魂,喜今朝祠宇,重开老柏,千寻抬头望// 收拾山河酬状志,看此日神州,奋起新程,万里驾长车。
婚联:专门在举行结婚仪式那天选用或编写的能够表达热烈气氛的对联。
如:巧借花容添月色欣逢秋夜作春宵挽联:为了评价先人的生平业绩,抒发后人诚挚的怀念之情,在追悼会或纪念会上所用的对联。
如:悼念敬爱的周总理的一幅挽联:心血劳干革命事业似巍巍泰山震环宇骨灰撒遍总理恩情如滴滴雨露润人心寿联:当老人喜过生日,子女为了表达对长辈的祝福之情,常以延年益寿、福满家门为主要内容,精心书写一些吉祥的词语,或贴在门上,或挂在厅堂,这样的对联就叫寿联。
如:福如东海阔寿比南山高对联的要求对联的要求是既要有“ 对” ,又要有“ 联” 。
形式上成对成双,彼此相“ 对” ;上下文的内容互相照应,紧密联系。
一幅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必须结构完整统一,语言鲜明简练。
对联的要求如下:·上下联字数要相等;·上下联词组要相同:即组成上联的各个词组分别是几个字,下联的对应词组也必须分别是几个字。
·上下联词性要相同;所谓词性,是指词的类别性质,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等。
上联的词性和下联的词性,按照词的先后位置,既要相同,又要相对。
这种要求,主要是为了用对称的艺术语言,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
·上下联句法要一致;句法,就是语句构成的方法。
一幅对联中,上联是由几个字组成的一共有几个音节的顿读法,下联也必须相同。
·上下联平仄要相调;对联上下联的表现方法,要注意声律相对,也就是平仄相调。
这主要是为了音韵和谐,错落起伏,悦耳动听,铿锵有力。
如:云带钟声穿树去平仄平平平仄仄月移塔影过江来仄平仄仄仄平平另,古诗的音节主要有两种,一是两字一顿,叫“ 双音步” ,一是一字一顿,叫“ 单音步” 。
双音步的平仄以第二字为主,第一字可不严格要求,对联也可如此。
例如:窗含西岭千秋雪-平-仄-平仄门泊东吴万里船-仄-平-仄平上联中的“ 窗” 和下联中的“ 门” 是平对平,“ 西” 与“东” 是仄对仄。
上下联内容要相关;如明代东林党首领顾宪成,在东林书院大门上写过这样一幅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上联写景,下联言志,上下联内容紧密相关,使人透过字面,很容易理解作者的自勉自励之心。
对联的形式对联有联语和对句之分。
○对句没有特别的形式要求,主要是口头进行,诉之于听觉,倘记录于书面,则按联语形式但决不带横额。
○联语必须写出来张贴或悬挂;有些还必须配上横额。
联语可以用任何书体来书写。
上联:第一句,叫出句,也叫出联,如门第春常在下联:第二句,叫对(应)句或应联,如人家庆有余横额:也叫横批或横披。
如福星高照其贴法有三:甲式(传统式):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横额文字顺序为从右至左。
乙式(常用):上联在基下联在右,横额顺序也是从左至右。
丙式(不常见式):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横额顺序却是从左至右。
对联的创作对联,一方面吸取诗词的素质,形成自己的特点,另一方面,它以张贴见长,能显示书法之美。
民间艺人和知识分子的积极创作,使对联不断产生,不断发展,推陈出新,争艳比美。
现将一些常用的作法简介如下:正对法:根据要充分表达到内容,让上联合下联各从一个正面直接叙述某事某物,或讲清某种道理。
反对法:把上下联的内容对立起来,一联讲正面,一联讲反面,或一联讲过去,一联讲现在;先从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再使人受到启发,获得教益。
描绘法:以白描手法绘景蓄情,给人一种俊秀明快、意味深长之感。
比拟法:借助恰当的比喻或用拟人化的手法,把抽象的概念变成具体形象,既便于人们领会,又易懂易记。
烘托法:先表示某事某物,再用景致描绘深化对联说要表达到中心思想。
辨音法:我国文字丰富多彩,一字多音的情况很常见,也很特殊,运用这一特点巧妙地编写对联,引人辨音,十分有趣。
藏字法:在民间文学中,谜语的表现形式很多,其中有个藏字法。
趣联举偶:1. 号称[古今第一长联](180 字)上联: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
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
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
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
趁蟹屿螺州,梳襄就风鬟雾鬓。
更频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
莫辜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下联: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
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何在。
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
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
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
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
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注解:见于昆明大观园楼2. 不过更长的联在这里(210 字)... ...上联:几层楼,独撑东面峰,统近水遥山,供张画谱,聚葱岭雪,散白河烟,烘丹景霞,染青衣雾。
时而诗人吊古,时而猛士筹边。
最可怜花芯飘零,早埋了春闺宝镜,枇杷寂寞,空留著绿野香坟。
对此茫茫,百感交集。
笑憨蝴蝶,总贪送醉梦乡中。
试从绝顶高呼:问问问,这半江月谁家之物?下联:千年事,屡换西川局,尽鸿篇巨制,装演英雄,跃岗上龙,殉坡前凤,卧关下虎,鸣井底蛙。
忽然铁马金戈,忽然银笙玉笛,倒不若长歌短赋,抛撒写绮恨闲愁;曲槛回廊,消受得好风好雨。
嗟予蹙蹙,四海无归。
跳死猢狲,终落在乾坤套里。
且向危楼附首:看看看,那一块云是我的天?注解:见于成都望江楼崇丽阁,此联上下合共210 字,比上面提到大观园的对联180 字还要多30 字,不过此联没有大观园那副出名。
但若论天下第一长联,这副顶多排第三,且看下面的两面副吧。
3. 这副更长(220 字)......上联:谁说桃花轻薄?看灼灼其华,为多少佳人增色。
滴清清玉露,羡万株艳蕾流霞。
无何春去莫飞,终究鸾枝坠果。
于是平仲设谋,东方窃窦,王母宴宾,刘郎题句。
况核仁制药,能疗痼疾佐歧黄;条干充刀,可借印符驱厉鬼,准握天机珍丽质,也知季节让群芳。
寄言秋菊冬梅,慎勿盲从徒毒友。
下联:我夸福地妖娆,眺青青之岭,添哪些琼阁浮云。
有濯濯明湖,收十里嘉林入画。
似新尘消宇净,因恩驾鹤凌空。
难怪闻山揽胜,高举怡情,秦村访友,碑院挥毫。
若清节复生,定唤渔夫回绝境;灵均再世,必歌今日过前朝。
莫悲红雨落幽溪,又续风骚垂奕叶,方信凡夫俗子,不须羽化亦登仙。
注解:见于湖南省桃花源风景区桃川宫,作者是现代人昌世军4. 这副可能真的是天下第一长联(350 字)......上联:跨蹬起层楼,既言费文韦曾来,施谓吕绍先到此,楚书失考,竟莫喻仿自何朝?试梯山遥穷郢塞,觉斯处者个台隍,只有弥衡作赋,崔颢作诗,千秋宛在。
迨后游踪宦迹,选胜凭临,极东连皖豫,西控荆襄,南枕长岳,北通中息,茫茫宇宙,胡往非过客遽户。
悬屋角檐牙,听几番铜乌铁马,涌浦帆挂楫,玩一回雪浪云涛,出数十百丈之颠,高陵翼轸,巍巍岳岳,梁栋重新,挽倒峡狂澜,赖诸公力回气运。
神仙浑是幻,又奚必肩头剑佩,丛里酒钱,岭际笛声,空中鹤影。
下联:蟠峰撑杰阁,都说辛氏炉伊始,哪指鲍明远弗传,晋史缺疑,究未闻见从谁乎?由战垒仰慕皇初,想当年许多人物,但云屈子离骚,曩熊遗泽,万古常昭。
其余劫霸图王,称威俄顷,任成灭黄弦,庄严广驾,共精组练,灵筑章华,落落豪雄,终归于苍烟夕照。
惟方城汉水,犹记得周葛召棠,便大别晴川,亦依然尧天舜日,偕亿群伦以步,登耸云霄,荡荡平平,搀抢净扫,睹丰功伟烈,贺而今曲奏平。
风月话无边,赏不尽郭外柳荫,亭前枣实,洲前草色,江上梅花。
注解:见于武昌黄鹤楼,作者不详,这副可能真的是古今第一长联了。
以下几副也算是较长的对联了:常如作客,何问康宁。
但使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取数页赏心旧纸,放浪吟哦。
兴要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千官,过到六旬犹少定欲成仙,空生烦恼。
只令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将几枝随意新花,纵横穿插。
睡得迟,起得早,一日清闲似两日,算来百岁已多[清]郑燮六十自寿仗剑从云作干城,忠心不易,军声在淮海,遗爱在江南,万庶尽衔哀,回望大好山河,永离赤县挥戈抗日接尊俎,豪气犹存,无愧于平生,有功于天下,九泉应含笑,伫看重新世界,遍树红旗张伯驹挽陈毅广东是现代史潮汇注之区,自明季迄天今兹,汉种孑遗,外邦通市,乃至太平崛起,类皆孵育萌兴无斯;先生挺生其间,砥立于革命中流,启后承先,涤新陶旧,揭民族大义,矻然再造乾坤;四十余年,殚心瘁心,拆以青天白日,红血红旌,唤起算帐独立之精神,诚为人间留正气中华为世界列强竞争所在,由泰西以至日本,政治掠取,经济侵凌,甚至共管阴谋,争思奴隶牛马而来;吾党适丁其会,丧换我建国山斗,云凄海咽,地黯天愁,问继起何人,毅然重整旗鼓;亿兆有众,惟工与农,须本三民五权,群策群力,遵依牺牲奋斗诸遗训,厥成大业慰英灵李大钊挽孙中山五十载崎岖世路,献身革命,尽瘁斯民,海内瀛寰,同饮气节;两次长征凡七载;流亡异域,若经十度春秋,反动阴谋空画饼,纵几处羁囚,壮怀尤烈;方期延东堤边,宏抒国事,天丧巨才无可赎,旷古艰难遗后死二十年忧患旧交,同学苏京,并肩北伐,南昌广州,共举义旗;一朝分手隔重洋,抗日军兴,血战大江南北,茂林惨变痕陷身;喜今番出狱,久别再逢,孰意黑茶山上,飞殒长星;我哭故人成长诀,普天涕泪失英雄聂荣臻挽叶挺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