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对大学生的影响报告
音乐向来都是一个神奇的事物,一支优美的曲子或是一首好歌,总能让我们的心情变得舒畅起来。
那如果在听音乐的同时完成一些实验任务呢?比如听音乐可以提高背单词效率吗?下面是
小编整理的关于音乐对于大学生的影响报告,欢迎大家阅读!
【一】论中英流行背景音乐对大学生中英词汇记忆的影响
实验目的
比较熟悉的汉语与次熟悉的英语作为歌词时对单词背诵的
干扰大小。
实验材料
①中文词“蔬菜”、“家具”、“运动”、“地点”, 参考人民日报字词频表(20XX), 词频均在100 次/百万以上。
英文词为“动物”、“水果”、“职业”、“自然”, 参考美国英语词频表(20XX), 词频均在100 次/百万以上。
②英文背景音乐Demi Lovato 演唱的《Let it go》, 中文背景音乐姚贝娜演唱的《随它吧》。
③天津师范大学已通过CET6 的90 名大学生, 平均年龄
22.5 岁, 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
实验过程
(1)实验1是对熟悉字词,中英文词汇各32个,每个单词呈现2s, 呈现一次。
呈现完毕后,回忆词汇,回忆时间为 2 min。
(2)实验2是对不熟悉字词,每个单词呈现 5 s, 呈现两次。
中文词汇(拼音)以及英文词汇(翻译)各10个,呈现完毕后,回忆拼音或翻译对应的英文词,再认时间为2 min。
实验结果
简单来说,在中英文单词都熟悉的情况下,中文bgm对单词记忆影响更大。
当单词都较为陌生时,不同语种的bgm对其影响更大。
分析讨论
本研究选取了同一首音乐的中英版本, 保证两种音乐条件
只存在歌词上的差异。
在中英背景音乐条件下进行的记忆任务发现, 两个实验中无音乐条件下被试的回忆量都显著大于流行音
乐条件。
这说明背景音乐的输入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加工, 即便控制对音乐的加工, 背景音乐也还是会引起人的注意。
尤其是流行音乐更容易使人对音乐的发展产生期待, 进而占用更多的认
知资源。
而人加工信息的总量是一定的, 多种活动同时进行必然会导致资源的分散从而干扰当前学习任务。
实验1 中, 中文音乐条件下的词汇回忆量显著低于英文音乐条件下的词汇回忆量。
表明对熟悉词汇而言, 以熟悉语言为歌词的流行音乐产生的干扰显著高于以不熟悉语言为歌词的音乐产生的干扰。
在增加了任务难度的实验2 中, 没有发现熟悉度更高的歌词产生的干扰更大的现象, 而两个实验的区别仅在于任务难度的不同。
刘思耘、周倩、贾会彬和赵庆柏(20XX)发现, 视觉刺激内容复杂性的增加可以改变视听交互过程中听觉刺激对视觉刺激的影响模式。
实验2 的结果支持这一观点, 任务难度的增加会改变听觉输入的无关言语对当前任务的影响, 说明歌词语言的熟悉性只是影响记忆效果的一个方面, 更重要的是当前主要任务, 即识记任务的难度。
作者的话
本研究的结果可以为有听音乐习惯学生的学习生活提出一些建议。
在完成较低难度的学习记忆任务时, 听外语流行音乐产生的干扰较小; 在完成较高难度的学习记忆任务时, 听与当前任务同种语言的流行音乐产生的干扰更小。
【二】对影响大学生音乐喜好因素的实验探究
一、大学生音乐喜好及其影响因素的历史与现状
从20世纪早期,对于音乐喜好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就己经受到一些学者的关注。
1921年,美国心理学会通过问卷、言语报告和其他量表的方法,对被试者在熟悉和听觉疲劳条件下严肃音乐和通俗音乐欣赏中注意的分配和广度、知觉选择、兴趣等变量进行统计比较。
三项研究都表明,对通俗音乐欣赏中熟悉度达到一定水平后,会伴随着疲劳的产生与态度的消极反应的增长。
这一研究,开创了之后有关音乐熟悉度与偏好关系这一主题的系列研究和讨论之先河。
同时对音乐与个体差异主题上的结合点的关注也逐渐兴盛起来。
调查者着眼于被试者的人格特征和成长事件,将164名青少年被试者按照对轻重不同性质音乐的偏好分为3组,挖掘人格和成长问题的组间差异,得出的结论是有明显喜好倾向的组具有更多的成长困难,这些特定的音乐反映出青少年相应的性格与生活问题。
其他的有关大学生音乐喜好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涉及面也很广。
那个时代给研究留下的痕迹在于,研究者们关注的多是音乐水平的高下差异,更强调一种“良好品味”的建立与音乐训练的重要性。
这一取向更容易被理解为是服务于音乐专业教育的。
[1]近20年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于大学生音乐喜好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开始在多层面展开。
从整体上看,在音乐态度问题上的共通规律研究十分丰富多样,研究样本设计多种多样,实验方法和调查模式也不尽相同,针对的研究目标涉及从整体音乐研究到音乐风格再到音乐元素等多个层次。
二、文化层面视角影响和研究视角
在文化层面,我们认为大学生对特定音乐风格的偏爱视为一种他们所认同的文化样式的表现,这种文化样式受多种文化元素的影响,当下,由大众传媒传播的大众音乐文化以及由教育体制担保的严肃音乐文化都参与了这种文化样式的整合。
音乐喜好作为大学生彰显个性与追求时尚的风格旗帜,作为表达他们同一性危机的合适工具,是各种文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表现了当代大学生群体特有的文化特征和内涵。
音乐偏爱促使大学生借助情感表达使自身与社会背景更相适应,通过社会认知使自身与其文化背景更相符合,这个特殊群体的风格表达也给他们身处的文化背景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2]
三、音乐喜好及影响因素实验设计要点
首先要兼顾音乐风格与跨风格因素的材料选择。
通过选取多种风格且具有不同音乐特征的乐曲作为材料,让被试者基于每段音乐本身做出喜好判断。
其次是通过变换形式,通过每个组内在同一元素上有不同特征乐段的比较,得出喜好度的等级评定。
在被试以及被试变量的选取上是大学生。
因为在所有人群中,大学生群体向来是社会文化的先锋,他们代表了每个时代最敏锐的触角。
他们对于音乐的热衷程度与接触频率,也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在后天成长环境的个体差异方面,可以从出生地、个人及家庭音
乐爱好、音乐学习经历、音乐才能评价等多方面因素,通过更丰富的背景资料尝试挖掘多角度的信息。
四、音乐心理学的影响和研究视角
音乐心理学是“一门从科学角度研究个体的音乐思维和行为的学科。
运用心理学方法进行研究的音乐活动包括个体的感觉、知觉、聆听、表演、创作、记忆、分析、学习和教学等等”。
目前,音乐心理学的研究主要关注音乐行为的认知、发展和社会三方面,对这三方面的研究都须考虑社会背景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的、社会的和文化的实体,大学生将音乐聆听作为一种情感陈述方式。
以情感的功能性、社会性和发展性特征来为角度分析大学生音乐喜好及其影响因素,去揭示在社会环境影响下的个体对音乐的情感反应。
五、大学生音乐喜好及影响因素的实验结果
在所有实验音乐类型中,首先,大学生对优美舒缓的轻音乐类型的喜好最普遍也最强烈,例如三拍,中速,古典音色,钢琴音色这些音乐特征受到大学生更多的喜爱。
而节奏复杂多变的爵士音乐则是受到最少喜好的类型,并且不同被试态度的离散度也较大。
其次,男性被试对不同类型音乐有“爱憎分明”的表现,对不同类型音乐的喜好度差异很大,女性被试对不同音乐的喜好反应激烈程度则显著低于男性。
女性比男性被试更喜好中速音乐;无音乐学习经验被试的比有音乐学习经验被试更喜好快速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