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真英雄须有所畏惧

真英雄须有所畏惧

真英雄须有所畏惧
有人认为“无畏方为真英雄”,也有人反对道:“英雄是心怀畏惧的”。

两种不同的评价取决于他们对英雄的定义。

前者注重英雄身上无所畏惧的精神。

后者则注重更多的理智和约束。

而我更认可后者。

无畏精神从古至今都被世人奉为英雄的象征。

诚然,在面对挑战,危险,能够无所顾虑,挺身而出的人,往往能成为众人中的佼佼者。

黄继光,董存瑞等无数烈士面对敌人展现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着实可歌可泣。

然而,不分时宜的无畏,极易使人形成鲁莽,思维简单,甚至固执的处事方式。

项羽可谓一世豪杰,他因他的胆气,骁勇闻名于世。

可成也在此,败也在此,垓下之战的完败有他固执不听谋士劝告的缘故,更有他全军覆没为代价的“无畏精神”,着实让人可悲可叹。

而刘邦即有挥兵起义,力夺王权的无畏,又有足智多谋,且战且退,对敌人有所畏惧的谨慎。

这使他在最终节节胜利,力克各路群雄。

心怀畏惧使人更多地评估对手,思考更合理的对策。

战胜畏惧之时,便是成功之日。

为什么真英雄须有所畏惧?首先,畏惧是一种对挑战的尊重,于是这便将产生一种自我评估-自己是否有能力挑战它?有这样的评估非常重要,它助人看清自己。

其次,心怀畏惧能不断发现自身的不足,始终保持着进步的状态。

战胜畏惧又何尝不是一次蜕变的过程?相反,无畏者往往被过度的自信和自满蒙蔽双眼。

再者,作为真英雄,不是只考虑自身的莽夫,而是顾及身后崇敬,支持自己的大众。

无所畏惧的结果只会导致众叛亲离,四面楚歌。

不仅英雄须有所畏惧,畏惧精神在社会中同样重要。

国与国的外交上,充斥着这种思想,所谓的“中国威胁论”便是西方国家利用畏惧精神,重新认识中国,产生警惕。

其本质便是借以畏惧提升自我。

当然,若一人充满畏惧,丢了必要的无畏精神,尚也成不了英雄。

无畏和有所畏惧不应矛盾,而应是与时俱变,适时转变的。

蔺相如面对秦王无所畏惧,力争尊严。

回国后却甘受廉颇耻辱性的挑衅,因为他畏惧的是将相不和,国家安危。

这难道不是真英雄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