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试题(有答案和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诗题中提到“喜而作歌”,通读全诗,你认为诗人为何而喜?南阳道中田禾大稔①喜而作歌(明)张元忭②谷亭渡口麦初熟,绿野黄云绕茅屋。
筑场老子酒半醺,眼前颗粒皆珠玉。
刀剑家家尽买牛,灯火村村可投宿。
农夫勤动亦可怜,行人莫骋骅蹓足③。
(选自《张元忭集》)【注】①稔(rěn):谷物成熟。
②张元忭:绍兴府山阴县人,张岱曾祖父,③骅蹓足:种,骏马名;蹓(liù),慢慢走,散步。
【答案】谷物丰收;乡村景美;乡风淳朴;生活安定、平和祥乐。
【解析】【分析】抓住具体语句概括即可。
由“麦初熟”“眼前颗粒皆珠玉”可以概括出“谷物丰收”,由“绿野黄云绕茅屋”可以概括出乡村景美,由“刀剑家家尽买牛,灯火村村可投宿”可以概括出乡风淳朴,由“筑场老子酒半醺,农夫勤动亦可怜,行人莫骋骅蹓足”可概括出生活安定、平和祥乐。
故答案为:谷物丰收;乡村景美;乡风淳朴;生活安定、平和祥乐。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内容的能力。
理解诗句内容,要抓住诗句中的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概括作答。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1)下列对这首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曲写诗人在潼关路上的所见所感,虚实结合,表达对劳动人民深切同情。
B. 一“聚”一“怒”,一“表”一“里”,将潼关一带的山河特征形象呈现出来。
C. “望西都,意踌蹰”写诗人遥望西都,来回踱步的样子,流露出对繁华逝去的感伤。
D. 整首曲将苍茫的景色、深沉的情感和精辟的议论完美结合,具有强烈感染力。
(2)从“宫阙万间”角度来分析“兴,百姓苦”中“兴”的含义。
【答案】(1)C(2)新朝代的兴起,大兴土木。
【解析】【分析】(1)C“意踌蹰(踌躇)”的意思是感慨万千,非常痛心,“流露出对繁花逝去的感伤”一句对诗歌情感理解有误。
“西都”即长安曾经是好几个朝代的都城它繁荣昌盛的景象在古籍中也曾有过记载可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荒凉。
由盛到衰过程令人“伤心”。
(2)“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看到了无数间的宫殿都变成了泥土。
国家兴起,受苦受难的是黎民百姓。
“兴”指新朝代的兴起,大兴土木。
封建政权的宫阙,它的兴建是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垒起来的,有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做了它的殉葬品。
这是大声的倾诉,是大声的疾呼,更是对统治者的鞭挞。
故答案为:⑴C;⑵新朝代的兴起,大兴土木。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
对照诗歌内容对照题干内容即可做出选择;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渔家傲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1)对这首词有关句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天接云涛连晓雾”写天上翻腾的云像涌起的波涛,与清晨弥漫的雾相连相接的美景。
B. “星河欲转千帆舞”写银河涌动,好像要倒转过来,许许多多船帆在狂风中摇摆起舞。
C. “学诗谩有惊人句”写词人自幼学诗,但少有佳句,没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界。
D. “九万里风鹏正举”化用《庄子》中的名句,词人希望能像大鹏一样尽情地施展才能。
(2)这首词中哪两个字,巧妙衔接上下片、使之一气呵成?请找出并写下来。
【答案】(1)C(2)问;报。
【解析】【分析】(1)ABD理解和分析正确。
C 谩有:空有。
“学诗谩有惊人句” ,意思是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2)结合词的内容分析,这首词上阙词人首先描绘了一个如梦似幻的天界仙境,接着写自己仿佛回到了天宫中,听到了天帝的话语,天帝好似一位和蔼的长者,殷勤地问我要到哪儿去。
这是由于天帝的问,才有下阕我的答语,因此,上阙的“问”字巧妙地衔接下片。
下片都是我的答语,其中“报”字承接上片中的“问”字。
据此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⑴ C⑵问;报。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此类题不能单纯的翻译,先结合课下注释翻译为现代汉语,再发挥自己的想象,用恰当的语言描绘所写的画面即可。
学生在平时要多读书,积累优美词句,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⑵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炼字的能力。
诗人写诗的时候为了表情达意,一定要反复推敲、斟酌,从中挑选最富有表现力的字眼,这就是炼字。
赏析诗歌炼字一定要首先理解词语意思,然后要理解诗歌描写的景象,最后体会揣摩这个词是如何把诗人描绘的景象传达出来的。
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送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分別从________和________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场面。
(2)下面选项中,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 首联“黑云圧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写景也是写事,渲染战前敌军压境,我军英勇应战的危急、紧张气氛;暗示战斗的残酷,为下文描写战斗的惨烈做铺垫。
C. 颈联“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此句中“鼓寒”指的是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的是战士们在这祥沉重的鼓声中无力击鼓,斗志难振。
D. 尾联“扱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引用典故,表达了守城将士们誓死报效君王的决心。
【答案】(1)听觉;视觉(2)C【解析】【分析】⑴“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两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
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
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
“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
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
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
“角声”写战斗的号角之声,是从听觉的角度来写;“燕脂凝夜紫”写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写颜色,是从视觉的角度来写。
⑵C项有误。
诗中“不起”是指因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结合尾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现出的将士们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可知,战士们在这祥沉重的鼓声中依然是斗志昂扬,毫不气馁。
故答案为:⑴听觉;视觉。
⑵C【点评】⑴本题考查赏析重点句子。
答题时应注意,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⑵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各个选项的说法,再和诗词相关诗词句内容和手法比照,字斟句酌归纳辨析正误。
【附参考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这是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
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并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颈联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解答本题需要学生理解句意,并能由浅入深赏析诗歌,深刻体会战前的紧张气氛、战中的激烈场面以及将士们报效国家的坚强决心。
5.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月夜忆舍弟(唐)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宿王昌龄隐居(唐)常建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1)《月夜忆舍弟》和《宿王昌龄隐居》通过描写景物分别营造出怎样的意境?(2)《月夜忆舍弟》和《宿王昌龄隐居》都借助“月”表达情感,但抒发的情感却各有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月夜忆舍弟》通过描写景物营造出悲凉(凄切)的意境,《宿王昌龄隐居》通过描写景物营造出清幽的意境。
(2)《月夜忆舍弟》借月表达了对因战争离散的家人的思念和担忧;《宿王昌龄隐居》中“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描写“微月”的“清光”照耀友人的隐居地,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
【解析】【分析】(1)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等景物营造出悲凉的意境。
《宿王昌龄隐居》夜宿茅屋是孤独的,而抬眼看见窗外屋边有花影映来,也别具情意。
到院里散步,看见王昌龄莳养的药草长得很好。
因为久无人来,路面长出青苔,所以茂盛的药草却滋养了青苔。
营造出清幽的意境。
(2)《月夜忆舍弟》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
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
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宿王昌龄隐居》“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举头望见松树梢头,明月升起,清光照来,格外有情,而无心可猜。
想来明月不知今夜主人不在,换了客人,依然多情来伴,故云“犹为君”,“君”指王昌龄。
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
故答案为:⑴《月夜忆舍弟》通过描写景物营造出悲凉(凄切)的意境,《宿王昌龄隐居》通过描写景物营造出清幽的意境;⑵《月夜忆舍弟》借月表达了对因战争离散的家人的思念和担忧;《宿王昌龄隐居》中“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描写“微月”的“清光”照耀友人的隐居地,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
注意通读全文,把握句意,体会运用的写作方法或修辞手法,把握写出的内容,体会抒发的感情;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6.读下面一首小诗,结合诗歌内容从语言、主题等方面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