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
长期吸入—慢性呼吸道炎症 大量吸入—化学性肺水肿、 化学性肺炎 硫酸二甲酯—咳嗽、胸闷 二异氰酸甲苯酯—哮喘
(3)血液系统 苯—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再障—白血病 铅—低色素性贫血 砷化氢—急性溶血
亚硝酸盐类及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高 铁血红蛋白症 一氧化碳—组织缺氧 (4)消化系统 四氯化碳、三硝基甲苯—中毒性肝病 汞盐、三氧化二砷—急性胃肠炎 铅、铊—铅绞痛、腹绞痛
8、扑救放射性物品火灾的基本方法:
(1)测试辐射量和范围。
(2)对辐射量大于0.0387C/kg 的区域,灭火 人员不能深入辐射源纵深灭火;对辐射量小于 0.0387C/kg 的区域,可快速出水灭火或用泡沫、 二氧化碳、干粉扑救,并抢救受伤人员。
(3)对燃烧现场包装没有破坏的放射性物品, 可在水枪的掩护下佩带防护装备设法疏散,无 法疏散时应就地冷却。 (4)对已破损的容器切忌搬动或用水流冲击。
危险化学品事故应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救援和应急处理
第一节 危险化学品事故概述
一、事故的定义 事故是人(个人或集体)在为实现某 种意图而进行的活动过程中,突然发 生的、违反人的意志的、迫使活动暂 时或永久停止的事件。(伯克霍夫)
事故的含义:
1、特殊事件 2、意外事件
3、迫使生产、生活停止的事件
二、危险化学品事故的定义:
(4)其他物品火灾威胁到相邻的遇湿易燃物品应将遇湿 易燃物品迅速转移。
6、扑救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火灾的基本方法:
(1)迅速查明着火或反应的氧化剂和有机过氧 化物以及其他燃烧物的品名、数量、主要危险 特性、燃烧范围、火势蔓延途径和能否用水和 泡沫扑救。
(2)能用水和泡沫扑救时,应尽一切可能切断 火势蔓延,限制燃烧范围,同时抢救受伤和被 困人员。
(1)危险化学品(2)事故
三、危险化学品事故的特点:
1、危险化学品在事故起因中起重要的作用。
2、危险化学品在事故后果中起重要的作用。 3、危险化学品事故的发生,必然有危险化学 品的意外的、失控的、人们不希望的化学或物 理反应。 4、危险化学品事故主要发生在危险化学品生 产、经营、储存、运输、使用和处置废弃危险 化学品的单位,但并不局限于上述单位。 5、突发性、延时性和长期性。
(5)泌尿生殖系统 汞、镉、铀、铅、砷化氢—肾损伤 四氯化碳—中毒性肾病 笨酚—肾损害 邻甲苯胺—出血性膀胱炎 此外,生产性毒物还可引起皮肤、眼损害、骨 骼病变及烟尘热等。
3、急性中毒的现场急救处理:
发生急性中毒事件应立即将中毒者及时送医院 救治。护送者要向院方提供引起中毒的原因、 毒物名称等,如化学物不明,则需带该物料及 呕吐物的样本,以供医院及时检测。
危险化学品事故是人(个人或集体) 在生产、经营、储存、运输、使用危 险化学品和处置废弃危险化学品的活 动过程中,突然发生的、违反人的意 志的、迫使活动暂时或永久停止的事 件。(伯克霍夫)
1、危险化学品事故后果通常表现为:
(1)人员伤亡 (2)财产损失
(3)环境污染
2、构成危险化学品事故的两个必然 条件:
1、火灾 2、爆炸 3、中毒和窒息 4、灼烫
5、其他(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包含在此类中)
第二节 事故应急救援概述
一、我国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的基本 原则 1、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定义: 危险化学品由于各种原因造成或可能造成 众多人员伤亡及其他较大社会危害时,为 及时控制危险源,抢救受害人员,指导群 众防护和组织撤离,清除危害后果而组织 的救援活动。
(3)不能用水、泡沫、二氧化碳扑救时,应用 干粉或用水泥、干沙覆盖。
7、扑救毒害品、腐蚀品火灾的基本方法:
(1)灭火人员必须穿着防护服,佩带防护面具。
(2)积极抢救受伤和被困人员,限制燃烧范围。 (3)扑救时应尽量使用低压水流或雾状水,避 免腐蚀品、毒害品溅出。
(4)遇毒害品、腐蚀品容器泄漏,在扑灭火势 后应采取堵漏措施。 (5)浓硫酸遇水能放出大量的热,会导致沸腾 飞溅,需特别注意防护。 (试题)
(5)灭火人员应采取自我保护措施。
(6)发生再次爆炸征兆或危险应及时撤退。
2、扑救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火灾的基本方法:
(1)切忌盲目灭火。 (2)切断蔓延途径,控 制燃烧范围。 (3)疏散火势中的压力 容器。 (4)输气管道泄漏着火 应首先找到气源阀门 并关闭。 (5)关闭阀门无效时应 准备堵漏材料。 (6)灭火后应立即堵漏。 (7)一次堵漏不成功后 应立即将泄漏处点燃。 (8)泄漏口很大无法堵 漏时需等燃气燃尽。 (9)出现容器爆裂征兆 时应及时撤离。 (10)泄漏着火时,只 要判断阀门有效,可 先关闭阀门再灭火。
2、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的基本任务:
(1)控制危险源
(2)抢救受害人员
(3)指导群众防护,组织群众撤离
(4)排除现场灾患,消除危害后果 (试题)
3、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的基本形式:
(1)单位自救
(2)社会救援 (试题)
4、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的组织与实施
(1)事故报警
(2)出动应急救援队伍
(3)口服中毒者,如为非腐蚀性物质,应立即 用催吐方法使毒物吐出; (试题)误服强酸、 强碱不能催吐,可服牛奶、蛋清等;误服汽油、 煤油等有机溶剂时慎用催吐,液体易流入肺部 引起肺炎;对昏迷失去知觉者,呕吐物会误吸 入肺;有抽搐、呼吸困难、神志不清或吸气时 有吼声者均不能催吐。 (试题) (4)、呼吸心跳停止者,应进行心肺复苏术, 主要有口对口人工呼吸法和胸外心脏按压术。 (5)、对不明毒物中毒时,要留呕吐物、尿样 及毒物样品,以便检测。
5、扑救遇湿易燃物品火灾的基本方法:
扑救遇湿易燃物品火灾时绝对禁止用水、泡沫、酸 碱灭火器等湿性灭火剂扑救。 (试题)
(1)了解清楚遇湿易燃物品的品名、数量、是否与其他 物品混存、燃烧范围和火势蔓延途径。
(2)有少量遇湿易燃物品(50g以内),不管是否与其 他物品混存,可用水或泡沫扑救。 (3)遇湿易燃物品应用干粉、二氧化碳扑救,粉尘切忌 喷射有压力的灭火剂。
政府和生产经营单位为减少事故的后果而预先 制定的抢救救灾方案,是进行事故应急救援活 动的行动指南。 3、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的目的: (1)一旦发生事故后控制危险源,避免事故扩 大,可能的情况下予以消除; (2)尽可能减少事故造成的人员和财产损失。
4、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的基本要 求(P177,共七项)
(3)紧急疏散
(4)现场急救
(5)泄漏处理
(6)灭火注意事项
二、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1、国外重大事故应急系统
(1)英国重大事故应急系统
(2)美国重大事故应急系统
(3)澳大利亚重大事故应急系统
加拿大应急准备办公室,新西兰民防和应急管 理部,瑞士国家应急管理中心,俄罗斯紧急情 况部等。
2、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定义:
(2)化学性眼烧伤的现场急救: (一)用大量流动清水持续冲洗。 (试题) (二)也可用盆将面部浸入水中,不断睁开眼睛, 眼球来回转动,将损伤物清洗干净。 (三)冲洗时眼皮一定要掰开。 (四)电石(碳化钙)、生石灰(氧化钙)颗 粒溅入眼睛,应先用蘸有石醋油或植物油的棉 签去除颗粒后再用水冲洗。
3、扑救易燃液体火灾的基本方法:
(1)切断火势蔓延途径,控制燃烧范围,抢救受伤人员。 有液体流淌应拦截或导流。 (2)及时掌握着火液体品名、比重、水溶性及危险性。 (3)对较大的贮罐或流淌火灾应准确判断着火面积。
(4)扑救毒害性、腐蚀性或燃烧产物毒害性较强的易燃 液体火灾时,扑救人员必须佩带防护面具,采取防护措施。
c.一个工人在搬运装有危险化学品箱子的 时候不慎被箱子挤伤了手指。
2、危险化学品事故的类型
(1)危险化学品火灾事故
(2)危险化学品爆炸事故
(3)危险化学品中毒和窒息事故
(4)危险化学品灼伤事故
(5)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
(6)其他危险化学品事故
现行的《企业伤亡事故分类》(GB6441-86) 中的事故类型分类:
3、危险化学品烧伤的现场急救
(1)化学性皮肤烧伤的现场急救: 无论酸、碱或其他化学物烧伤,立即用大量流动 清水冲洗创面15-30分钟。 (一)强酸类烧伤 如通过衣服浸透烧伤,应即刻脱去,并迅速用大 量流动清水反复地冲洗伤面。充分冲洗后也可用中和 剂--弱碱性液体如小苏打水(碳酸氢钠)、肥皂水冲洗。 石炭酸烧伤用酒精中和。但若无中和剂也不必强求, 因为充分的流动清水冲洗是最根本的措施。 (二)强碱类烧伤 如果碱性溶液浸透衣服造成的烧伤,应立即脱去 受污染衣服,并用大量清水彻底冲洗伤处。 充分清洗后,可用稀盐酸、稀醋酸(或食醋)中和剂。 再用碳酸氢纳溶液或碱性肥皂水中和。
如不能及时就医,可采取现场急救: (1)吸入中毒者,应迅速脱离中毒现场,向上 风向转移,至空气新鲜处。松开患者衣领和裤 带并注意保暖。
(2)化学毒物沾染皮肤时,应迅速脱去污染的 衣服、鞋袜等,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15-30分钟, 禁用热水,然后用肥皂水洗净以中和毒物的液 体湿敷。头面部受污染时,首先注意眼睛的冲 洗。 (试题)
评价应急能力
进行危险辨识与 评价
评价社区的应急响 应能力
起草预案 编制综合性 (多项危险)应急预案 编制危险材料 应急预案
报批预案 修订、测试和维护预案
美国社区(地方政府)制定应急预案的步骤
第三节 常用危险化学品事故处置
一、发生危险化学品火灾的事故处置
扑救危险化学品火灾总的要求: (1)先控制,后消灭。 (2)扑救人员应占领上风或侧风阵地。 (3)火灾扑救参加人员应有针对性地采取自我 防护措施。(佩带防护面具、穿戴专用防护服) (4)迅速查明燃烧范围、燃烧物品及其周围物 品的品名和危险特性、火势蔓延的主要途径。
(5)正确选择最适应的灭火剂和灭火方法。
(6)需紧急撤退时,应按统一的撤退信号和撤 退方法及时撤退 。 (7)扑灭火灾后,起火单位应当保护现场,接 受事故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