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儿心律失常的诊断与治疗

小儿心律失常的诊断与治疗


主要内容
❖ 小儿正常心脏传导系统及特点 ❖ 先天性心律失常
预激综合征 早搏 先心病相关性心律失常 其他
❖ 小儿心律失常治疗策略
小儿正常心脏传导 系统及特点
心脏传导系统的正常解剖
心脏的传导系統 (心脏內的高速公路)
心脏神经传导系统接受迷走-交感神经支配
小儿心脏传导系统的特点
❖心脏传导系统发育不成熟 ❖生理功能不健全 ❖植物神经不稳定 ❖心脏活动节律不强
B超—除外同时合并器质性病变 胸片 电解质及酸碱失调 代谢性疾病—甲功
常规ECG特点--随年龄而变化
❖P波-随年龄变化
正常婴儿<0.09s; 儿童<0.10s;成人<0.11s
❖PR间期随年龄和心率变化
与年龄成正比,与心率成反比 小儿正常最短0.08s,最长0.18s; 成人—0.12~0.20s
小儿预激综合征合并器质性心脏病时,与心动过速 相关性猝死发生率高
治疗方法
治疗方法:药物、导管消融术、 外科手术、直流电复律等。 药物:ATP、心律平、胺碘酮、 索他洛尔等,不用洋地黄 非药物:导管射频消融术, 成功率已达95%以上,并发症较少
(对于<1y婴儿室上速,首先药物治疗, 腺苷通常可有效终止心动过塑,并发症 较少。对于没有预激波的隐匿性预激综合征, 可选用地高辛,显性预激综合征室应用可能
❖T波-显著年龄特点 ❖QT间期--随年龄和心率变化
常规ECG特点--随年龄而变化
❖QRS波
R、S波振幅较成人高-在诊断左右室肥厚上有区别 Q波较深 Q/R较大 <3yⅡ、Ⅲ、aVF导联常有Q波, Q/R 比值>1/4, QRS波时间随年龄增加--婴儿60ms,儿童80ms,成
人100ms
❖电轴变化大—婴儿以右心室占优势
最大
159 162 193 176 168 164
年龄
1~3y 3~5y 5~8y 8~12y 12~16y
心率
平均 最小
109.1 83 97.0 78 90 65 87.3 65 79.4 57
最大
158 125 125 115 123
小儿心律失常常规检查方法特点
心电图相关检查
❖ 常规ECG—PR间期随年龄和心率变化 ❖ 动态心电图 ❖ 运动试验和心电图 ❖ 经食道心电图及起搏 ❖ 希氏束电图 ❖ 直立倾斜试验 ❖ 心率变异性监测
一、预激综合征(WPW)
定义:
整个心室或部分心室意外地被室上性冲动 提前激动,提前激动跨越房室结-希氏束-束支 系统进行的。
临床特点
1. 发生率: 0.04~0.3%(体表ECG检出率成人1-3‰,小儿2‰) 男:女 2:1 占小儿室上速60% 婴儿期易发生,60~90%在1y内消失 精神食欲差、面色苍白 CHD W-P-W 0.27~0.86%
Ebstein 畸形(25%)(埃布斯坦综合征又称Ebstein畸形,是指三尖瓣隔瓣和 (或)后瓣偶尔连同前瓣下移附着于近心尖的右室壁上,约占先心病0.5%~ 1.0%。)、
矫正型大动脉错位、 三尖瓣闭锁、 右位心、 二尖瓣脱垂
临床特点
2.心动过速: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心率200-300次/min 有症状不致命,极少形成室颤-猝死; 最初发作3m(婴儿期60-90%),自然消失极少复发,
早搏
健康儿童可发生各种早搏,而无器质性心脏病, 亦可由于过劳、精神紧张、消化不良等原因所 致。各类器质性心脏病、心肌炎、心肌病,心 力衰竭,洋地黄中毒、低血钾、缺氧症、心脏 手术后等均可引起早搏。多源性、频发性早搏, 见于严重心脏病患者。
诊断要点
(一)临床表现 多无症状,偶有心悸、胸闷。心前区不适、或
小儿心律失常
概况
小儿心律失常发病率为5%。 新生儿及婴儿期心律失常以窦性心动过速及窦
性心律不齐最常见,亦可发生室上性心动过速 及各种早搏。儿童期以早搏、房室传导阻滞和 室上性心动过速多见。早搏又以室性早搏占首 位。
病因
心律失常病因以各种心肌炎、心肌病、先天性 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药 物中毒、电解质紊乱引起为主。部分心律失常 不易找到病因,一些在少儿期特有的类型,如 家族性与先天性心律失常可单独存在,亦可合 并有其他的先天性心血管畸形。一般而言,小 儿心律失常预后较好,而严重影响到血流动力 学改变和引起心功能异常的心律失常可导致心 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必须及时诊断 和作出合理治疗。
Hale Waihona Puke 早搏过早搏动,又称期外收缩。是由于异位起搏点 在正常窦房结发出冲动之前提前发出冲动,引 起心脏收缩。按其发生部分分为房性、房室交 界性和室性过早搏动,其中以室性最常见。房 性与交界性早搏称室上性早搏。早搏,s:5次 /min为偶发性,>6次/min为频发。单一异 位起搏点所致为单型性早搏;配对时间不等, QRS波形态各异为多源性早搏,是由2个或2 个以上异位起搏点所致。每隔1、2个正常窦性 搏动后出现1次早搏者分别为二联律、三联律; 连续出现2个早搏为连发;连续发生3个早搏则 为短阵性心动过速。
即使复发时间很短。-传导系发育渐成熟,副交感 神经占优势渐减弱有关
最初发作年龄越大,复发率越高 表现:面色苍白、精神食欲差
临床特点
3、心功能不全
持续异常--心功能不全,常见持续性交界区反复性 心动过速(PJRT)-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常被误诊 为扩张型心肌病。
4、猝死
小儿预激综合征,房颤发生率低,因此儿童猝死发 生率低
心律失常
心率快—兴奋占优势 易受各种因素影响--进食、运动、哭闹、发热……
❖≥10y后神经纤维发育稳定心率稳定
各年龄心率的范围
年龄
1d 1~ 7d 7d~1m 1~3m 3~6m 6~12m
心率
平均 最小
115.9 81 127.1 98 145.8 111 139.0 113 123.2 98 117.8 91
有恐惧不安等表现。心脏听诊可闻心脏搏动提 前之后有较长间歇,亦可有脉搏脱漏等现象, 是由于早搏时心室充盈不足、心搏血量减少所 致。
诊断要点
(二)辅助检查 心电图检查: 1、房性早搏 ①提前出现的P,波形态与窦
性P波不同,部分P`,波未能下传至心室。② P-R间期在正常范围,部分P`- R间期延长。③ 房性早搏的QRS-T波群与窦性相同,下传的 QRS波群可伴有室内差异性传导,呈束支及 其他分支阻滞图形,代偿间歇多为不完全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