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小学生健康教育概述1、健康(定义):不仅仅是身体没有缺陷和疾病,而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
2、心理健康:指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在人际交往中能彼此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第二章儿童少年的生长与发育1、青春发育期:是由儿童少年时期过渡到成人的一个迅速发展阶段,是性器官发育成熟、具有生殖能力、出现第二性征的年龄阶段。
以生长突增为青春期开始的标志,以性成熟为结束,性器官成熟的标志是女孩子的月经初潮,男孩子的首次遗精。
第四章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1、自我概念(定义):是儿童对自己的特征、能力、态度和价值、信仰的总的认识,据此将自己和别人区分开来:我就是我,不是别人。
2、自我概念的成分:(1)、认识成分,对自己各方面的自我了解与评价。
如对自己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个性品质、能力及自身社会价值的自我了解和评价。
(2)情感成分,情感体验如自信、自尊、自豪、自爱、自卑、自暴自弃等(3)意志成分,对自己各方面的自我了解与评价。
如积极进取、自我奋斗、自我追求、自我检查督促等。
3、自我概念从结构上可以分为:自我认同(自我认知)——个体对自我现状的看法,也是对现实自我的认识和评价。
自我满足(自我接纳)——个体对自我现状的满意或接纳程度。
自我行动——个体对自我进行调节管理约束控制等方面的行为。
4、自我概念的功能:(1)、保持内在一致性和行为一贯性(自己的行为与自己的看法相一致,“现在”)。
(2)、决定个人对经验的解释(按照与自己自我概念相一致的方式解释自己的行为,“过去”)。
(3)、影响个体的期望水平(对自己的期望与自我概念是相一致的,“将来”)。
5、自我概念的类型及表现:(1)自我否认型:表现为过分自卑,认为自己处处低人一等,一无所长,谁都不如。
(2)自我轻狂型:表现为夸大自我,一是自以为是,认为自己比谁都强,过分强调自己的正确性,一切都以自我为中心,喜欢出风头;二是唯我独尊,爱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
(3)自我肯定型:表现为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即承认自己的优点,又不否认自己的缺点;不骄傲,不自卑,取悦自己,尊重他人;不怕困难,敢于尝试,不怕失败,对自己充满信心6、如何增进自我概念:(1)培养自信“我能行”:积极评价“你能行”因材施教“让你行”自我竞赛“我也行”创设机会“看你行”集体评说“你真行”(2)维护自尊“我很棒”:要尽量消除教师语言中的“毒瘤”,教会学生自尊自重,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3)培养自我效能开发潜力:教师应特别重视:建立对学生积极地信念和态度;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重视学习过程。
第五章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1、人际关系(定义):是指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或心理上的距离,它反映了个体或群体寻求需要满足的心理状态。
2、人际关系的成分:认知——交往双方的彼此感知和理解。
(基础)情感——心理上的相互依存关系,彼此喜爱与否。
(特征性成分,主要特征)行为——交往双方彼此影响的各种活动方式。
(语言、表情、行为活动等)3、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1).空间距离,空间上越接近,彼此之间越容易成为知己。
(2).交往频率是指人与人在单位时间内相互接触次数的多少。
(3).仪表风度,一个人的相貌穿着和言谈举止,对人际关系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第一印象的形成)(4).能力特长,完美无缺的人——曲高和寡,敬而远之;能力很强又有一点小缺点的人——招人喜欢(5).兴趣爱好,兴趣和爱好是连结人际关系的桥梁。
(心有灵犀一点通)(6).特点相似,社会经历和态度的相似性是人际吸引的重要因素。
(7).特点互补,在对偶角色的人际关系中,需求的互补能使双方更具有吸引力。
例如:工作上的搭档,夫妻关系等。
(8).对等性吸引,人总是喜欢哪些同样喜欢自己的人。
4、小学生常见的人际交往障碍的表现(1)、交往中的认知障碍交往中的认知障碍:是指小学儿童对自己交往状况的认识和对他人的认识评价出现了偏差,其中最突出的是自傲心理和自卑心理。
A、自傲心理,“优越感”,自我为中心,不愿接受被人的意见等。
B、自卑心理,低估自己,处处不如人,灰心丧气,不思进取。
(2)、交往中的情感障碍A、情感过热,情绪体验和情绪表达过于激烈,不分场合、不分对象地恣意纵情。
B、情感过冷,对本来可引起喜怒哀乐的事情无动于衷,冷漠无情。
C、反向情绪,故意装出和别人情绪相反的表达意向,如别人哭泣时他却发笑。
(3)、交往中的行为障碍交往中的行为障碍:是指一个人为维持人际交往关系采取的不恰当的外部行为表现,包括语言、举止、表情、作风等。
A、胆怯B、退缩C、攻击性行为……第六章生活适应与健康1、学生的休闲活动:是指排除了学校正常的教学活动、与学校教学内容有关的学习活动以及学生为了满足生理需要而进行的活动之外的一切活动。
休闲:是指在不需要工作的自由时间里从事的任何户内或户外的活动。
2、小学生休闲活动方式的现状和特点(1)小学生休闲活动方式呈多样化发展例如:电视、电脑、校内外各种课外活动、父母带孩子旅游、健身等等。
(2)看电视、玩耍为小学生休闲活动的主要形式以家庭为中心;日常三大活动是:复习功课与做作业;玩;看电视与听广播。
(3)小学生用于休闲活动的时间太少双休兴趣班、培训班等,做作业、复习功课等;很多的兴趣班、培训班是父母单方面选择,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休闲活动。
3、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的原因及对策原因(1)父母对子女的过分溺爱,“全包全替”,“保姆式的教育”。
(2)老师、家长片面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其他方面的发展,“高考指挥棒”、“智力”教育(3)沉重的学习负担,使学生没有时间进行其他活动(4)家庭劳动量的减少,使学生丧失了实践锻炼的机会对策(1)通过学校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A、组织学生参加自我服务劳动;例如:劳动课,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B、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生活技能竞赛或表演;例如:“小能手”、“小巧手”。
C、组织学生参加家务劳动(基本生活技能)。
(2)通过改善家庭教育,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A、改变家长的观念,提供机会给孩子。
例如:尽量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做得不好可以指导,但不包办。
B、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消费行为习惯。
包括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金钱观念;引导小学生采取适当的消费行为;指导小学生有计划地花钱。
4、安全意识的内容及培养内容(1)交通安全知识(交通规则方面)(2)食品卫生安全知识(食品卫生知识)(3)校园安全知识(在校园内保护自身与他人的基本知识、技巧)(4)日常生活中的安全知识(外出活动、玩具、游戏的安全,家居安全等)(5)意外事故中的应急知识(中毒、溺水、触电、烧伤等)培养(1)通过学校有效的教学活动,对小学生进行安全知识的传授(2)提高家长的安全意识,“家”“校”联合,提高小学生的安全意识(3)增强小学生体能,提高其自我保护的能力第七章学习心理卫生概念:考试焦虑:是由考试情境引起的一种精神紧张状态。
学习障碍:是指由个体内在的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而使儿童在听、说、读、写、计算、思考、注意等特殊学习能力或学习技能上有显著困难。
厌学:是指学生厌恶学习或厌倦学业的情况,包括厌学情绪、厌学态度和厌学行为。
1、小学生一般心理问题有哪些:(1)学习兴趣缺乏:指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被动,不专心,对学习任务敷衍了事,不能体验学习的快了,把学习看成一种负担。
(2)学习习惯不良:指学生不能在一定情境下自动产生相应的学习行为。
(3)学习方法不当: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采用正确而有效的方式和手段,从而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2、厌学的成因:(1)缺乏学习动机;(2)缺少成功体验;(3)家庭环境不良;(4)师生关系紧张;(5)学习压力大。
2、厌学的矫治(1)明确学习目的,改变教育方法,培养学习兴趣;(2)制订合适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
(3)开展校园文化生活,举办各种形式的活动,来缓解学习压力。
(4)开展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的方法。
3、学习障碍(学业不良)的分类:书写障碍、阅读障碍、数学障碍、注意力障碍第八章青春期心理卫生1、青春期的心理特点(1)自我意识的增强和判断的片面性自我意识(亦称自我、自我概念):指个体对自己本身及自己与客观世界关系的一种认识。
包括自我观察、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评价等。
(2)成人感以及模仿、尝试心理增强,对成人认识是肤浅的,要正确教育、引导(3)独立性与依赖性,独立性发展,为以后成为独立完整的人奠定基础独立性发展,为以后成为独立完整的人奠定基础(4)心理的闭锁性与开放性并存,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含蓄闭锁,人际交往上不是那么坦率,有所保留,不易找多知己,孤独感;与人交往的需要,渴求别人理解的需要,喜欢与同龄人交往、谈心,广泛吸取知识。
(5)情绪的两极性和多变,情绪波动起伏,心血来潮(6)性意识的觉醒性意识:青少年随着性生理变化和性趋向成熟,逐渐意识到性别特征和差异,以及两性交往关系的一种特殊的内心体验。
2、青春期性教育的含义青春期性教育:根据青春期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开展的性教育,包括:性生理方面,性心理方面,性伦理道德方面,性法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