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二)》练习题一参考答案练习题第一套答案一、分析论述题1.分析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
首先,20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紧紧跟随社会历史发展的脚步。
伴随着苏维埃的诞生,表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在苏联应运而生;在反对法西斯主义和争取世界和平的运动中,表现反战与反压迫的现实主义文学呈现兴盛的势头;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西方各国都出现了大批揭露法西斯罪行、歌颂反侵略斗争的作品。
战后,当代西方现实主义博取其他文学艺术流派的养分,表现出作为一个真实地描写生活的历史的开放体系的强大生命力。
其次,20世纪的风云变幻和扑朔迷离的现实,引发了当代作家的怀疑、困顿乃至迷惘的情绪,也使当代读者的审美意识和思想情感方式发生巨大的变化。
19世纪读者与作品之间的那种和睦信任关系已被打破。
当代读者迫切需要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认识和鉴赏当代人无限丰富的生活和无比复杂的处境和命运,因而只有多元化的现实主义文学和文学的多元化才能满足他们多方面的认识需求和审美需求。
20世纪现实主义在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高度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得到充实、丰富和提高,获得新的内涵和意蕴,向着更高的多元化境界发展,表现出广泛兼容并蓄的开放性和不拘成规的艺术活力。
第三,20世纪大部分现实主义作家作品表现出“向内转”的趋势:从外在描写走向内在描写,从描绘形成人物性格、行为的客观世界走向描绘人物“内宇宙”的主观精神世界;思辨倾向越来越加强,见证意识日趋淡薄;世界不再是与“我”无关的独立存在,而是“我”感受到和体验到的东西。
这种“第一人称”的视角在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初步运用的基础上,到20世纪得到进一步强化。
除了“向内转”的发展趋势外,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还从《人间喜剧》、《卢贡一马卡尔家族》式的整套小说向《约翰·克利斯朵夫》式的长河小说发展,从宏观综合性小说向微观分析性小说发展,并呈现出更多反映下层人民的生活,更多触及劳资矛盾,战争题材作品空前增多,视野扩大,思想深度加深,自传成分增强,象征手法和幽默幻想手法得到综合运用,情节日趋淡化,典型人物的塑造不再是艺术追求的中心等特点。
第四,20世纪现实主义作家大多数仍以人道主义为思想武器,但是20世纪的人道主义与宣扬理性的传统的人道主义也已不同:它认识到宇宙的相对性,否认绝对性;认识到人类面临灾难,文明的种种价值观面临挑战;认识到“上帝已经死亡”,世界变得荒诞;确认人的历史责任感,主张以和谐、平衡、稳定作为生活的准则、《永别了,武器》对帝国主义战争的控诉。
2.分析卡夫卡小说的思想内容。
卡夫卡的小说从思想内容看,大致可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那些揭示现实世界的荒诞与非理性的作品。
如短篇小说《判决》中,父亲对儿子——青年商人本德曼进行指责是无礼的,而判决儿子投河更是荒谬之至,而儿子竟然执行了这荒诞的判决。
人们的非理性行动正是整个人类存在非理性的表现。
短篇小说《乡村医生》也是一篇描写人类社会非理性表现的作品。
小说的寓意是深刻的:人类患了重病,这病已十分严重,使人的肌体变得无可救药。
人们盲目地相信医生的医术即理性能治愈一切病患,事实并非如此,人类社会的一些病症是理性所医治不了的。
到最后,连医生本人也成了需要寻找家园的流浪者。
卡夫卡小说的第二个内容是揭示了现代人的异化现象。
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由于沉重的肉体和精神上的压迫,使人失去了自己的本质,异化为非人。
著名小说《变形记》突出地表现了这种现象。
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在现实生活中当然是无稽之谈,但是如果从他的工作已经使他变成了一架机器和工具来考虑,那么就应承认他丧失人的特性、异化为动物,是符合逻辑的,从艺术的角度看,也是真实的。
短篇小说《饥饿艺术家》也是一部有异化内容的作品。
在这篇小说里,饥饿艺术家实际上已经异化为动物了。
揭示人在现实世界中的困境和困惑感,是卡夫卡小说的第三方面的内容。
这一类作品表现的主要是中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精神状态。
在这类作品中,短篇小说《地洞》最有代表性。
卡夫卡通过一个小动物的心理活动,生动地展示了在弱肉强食的资本主义社会小人物生命没有保障、生活不得安宁的困境。
长篇小说《美国》写的基本上也是现代人的孤独、失落和无家可归的困境。
最后,卡夫卡在一些小说中还描写了现代国家机器的残酷和统治阶级的专横和腐朽,短篇小说《在流放地》深刻地揭露了专制制度的残酷和灭绝人性,也揭露了旧制度行将灭亡时它的信徒和卫道士们的冥顽不灵。
在长篇小说《审判》中,作者以更大的力量揭露了官僚机构尤其是司法界的罪恶。
3.分析沙恭达罗的形象。
剧中女主人公沙恭达罗是王族仙人和天女的女儿,在幽美、恬静的净修林中长大。
她从小生活在远离凡尘、洁净安宁的净修林,具有天真纯朴的性格;她敬重义父,待人和善,并与净修林中的小动物感情深厚。
纤丽妩媚的外表和纯洁质朴的气质完美地结合在她身上,处处显示出朴素无华的自然美。
但是,沙恭达罗并不像当时社会生活中的净修者那样,抑制着活人的一切天性,死守着净修的清规戒律。
净修林中美丽的自然环境培养了她热爱生活的感情。
她爱护大自然中的一切生物,憧憬着为净修的清规戒律所反对的人间幸福,向往着为敬修者所厌弃的世俗生活。
沙恭达罗在冲破了苦行的束缚和考验了豆扇陀的爱情之后,终于用干闼婆方式和豆扇陀结婚。
她采取这种结婚方式,正表现了她在爱情和婚姻问题上的自由愿望和自主要求,这一行动本身已经变成了冲击家长绝对权力和宗法家族制度的力量了。
然而,当沙恭达罗前去寻找豆扇陀时,豆扇陀竟否认他们的婚姻。
沙恭达罗对豆扇陀尖锐有力的斥责,不仅表现了沙恭达罗坚强勇敢的性格,而且也表现了她对豆扇陀深恶痛绝的感情。
她毅然离开豆扇陀的王宫,由表现出被压迫妇女对自由和自主的要求,是对古代印度对妇女制定的法典规定、传统习俗和宗法制家长的绝对权力的蔑视与冲击。
总之,沙恭达罗是一个质朴、纯洁、善良、多情、忠贞不渝又柔中有刚的古代东方女性形象。
这一形象,体现了作者所向往的爱情理想、生活理想和审美理想。
4.《雪国》对川端康成创作特色的具体体现。
《雪国》充分体现了川端康成的创作特色。
第一,在创作方法上,东西结合,自成一格。
《雪国》将日本古典文学传统与西方的现代主义方法结合起来,既有具体的客观描写,又常常通过岛村的自由联想和意识流动写人状物;在整体上按时间顺序叙述情节,在某些局部又通过岛村的意识活动展开,适当突破事物发展的时空界限,形成内容上的某种跳跃。
第二,在人物描写上,重视感觉,刻画细微。
《雪国》中特别注重人物纤细的感情和瞬间感受,往往从细处突出人物特点。
如岛村的观察、感受在小说中表现得很细致,他的虚无和感伤得到突出的表现;驹子的心理矛盾和感情变化也表现得无微不至,从而刻画出这个向往美好生活却又沦落风尘的悲苦艺妓。
第三,字结构安排上,自由灵活,活而不乱。
《雪国》在整体上没有严密完整的构思,它是以“短篇”形式在报刊断断续续刊出,前后达十多年。
这种创作实况表明它没有事先的整体构思,而是十几个“短篇”的连缀;自然结构显得松散;但从人物和情节的连贯看,各篇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
第四,在文章风格上,既美且悲,抒情味浓。
川端康成在文学精神上继承了日本传统文学的“物哀”、“幽玄”、“余情”,把美和悲连在一起,认为悲即美、美必悲。
《雪国》中驹子和叶子的美貌,雪国的自然风光之美都以浓笔重彩加以表现,但无论人物之美还是自然之美,都与人物的悲伤联在一起,一切都以岛村的伤感之眼去透视,人物的悲剧命运和结局都与美相交织。
叶子死于大火,火光映照着灿烂的星火就是最集中地体现悲美融合的场景。
二、案例分析题阅读下面文字,结合本文,谈谈海明威小说的文体风格。
首先,需要谈海明威小说的美学追求,详析阐释“冰山原则”。
其次,谈海明威文学的总体特色,特别是简约的特色,如何在极少的文字中体现出丰富的内涵。
第三,谈海明威本部作品的基本内容。
第四,谈本段文字的基本思想及写作特点,分析这段文字如何体现出海明威一贯追求的文体风格。
练习题第二套答案一、分析论述题1.分析《恶之花》的文学贡献。
首先,波德莱尔第一次把大都会的生活带进了诗歌王国。
在他的笔下,城市的烦嚣和污秽成了最触目惊心的景象(《七个老头子》、《黎明》),诗人用“腐尸”象征巴黎社会的腐败(《腐尸》)。
诗人关注的目光没有指向那些花天酒地的富豪,却把同情的目光投向了生活在大城市底层的那些受欺凌、遭遗弃的“贱民”《小老太婆》、《赌博》)同时,诗人还展示了浮躁喧嚣的都市生活背景下小资产阶级青年压抑苦闷的精神世界。
当他们在社会中找不到幸福时,就幻想到异国他乡寻求理想(《前生》、《飞天》)。
可是,当幻想也霞飞烟灭时,剩下的就只有在堕落中寻求迷醉(《长发》、《烟斗》、《巴黎的梦》)。
《恶之花》写出了小资产阶级青年一代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悲观绝望的心境。
其次,波德莱尔和他的《恶之花》成为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标志着诗歌从浪漫主义、巴那斯诗派向象征主义的转变。
他大量运用通感手法。
他的诗作《通感》被称为“象征派的宪章”。
波德莱尔说:“一切,形态、运动、数量、色彩、香气,无论在自然界还是在精神界,都是富有含义的,相互作用的,相互转换的,相通的。
”他在《通感》一诗中,通过象征暗示,表达了人与自然、人与事物、事物与事物之间的隐秘关系;诗中的含意是双重的,一方面是指大自然内部的各种颜色、芳香和音响之间互相呼应,甚至互相转换,另一方面也是指事物与事物之间、事物与人的内心世界之间互相变幻。
五官感觉可以变换,味觉可以通过触觉或视觉得以传达;各种艺术形式也可以同自然相通。
这样,诗人就可以通过捕捉感应,达到象征主义诗歌以外在表现实质的追求。
第三,波德莱尔在诗中专门描写丑恶的事物,是要表现“恶之美”。
这种被浪漫派忽略的新主题,在波德莱尔那里得到展现。
诗人并非是热衷于表现丑,而是化丑为美,化腐朽为神奇,正如诗人自己所说:“你给我泥士,我把它变为黄金。
”把丑恶的东西变成一件美的艺术品。
这种美学观点成为20世纪现代派文学遵循的原则。
2.《永别了,武器》对帝国主义战争的控诉。
《永别了,武器》是对毁掉一代人的帝国主义战争的控诉。
战争鼓吹者的那些“光荣、勇敢、神圣、爱国”的欺骗宣传,把无数青年召唤到了战场,但他们在战场上看到的是交战双方草菅人命地野蛮屠杀和一片混乱,“看不到任何神圣的东西。
”罪恶的战争不但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毁掉了人们的美好爱情和幸福生活,而且摧毁了人们的理想和传统的价值观念,只留下精神上的一片废墟。
在小说里可以看到,从军官、教士到士兵、百姓,都普遍存在着强烈的厌战反战情绪,而理想幻灭后的兵士,只是一群被驱赶到战场上为统治集团卖命的炮灰而已。
他们没有进行积极的反抗,只有消极的逃跑和亨利式的“单独媾和”。
这清楚地表明作家的反战倾向和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和平主义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