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活中的心理学的心得5篇

生活中的心理学的心得5篇

生活中的心理学的心得5篇心理学一方面尝试用大脑运作来解释个体基本的行为与心理机能,同时,心理学也尝试解释个体心理机能在社会行为与社会动力中的角色; 下面是本人带来的有关生活中的心理学的心得,希望大家喜欢#生活中的心理学的心得1#心理学的知识与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人们对心理现象虽然都很熟悉,但并非都能有科学的理解,有时甚至感到很神秘。

我们需要一种日常生活的心理学来解释生活中发生的难以理解的事,比如:为什么恋人相处会看不到对方的缺点?为什么我们购物或是消费时总是受广告的影响?为什么有些人在职场上常常碰壁而有些人却过的很好?为什么人会把有些简单的问题想复杂了?女生为什么爱八卦?为什么左撇子总被认为是特例?等等,只要你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就会发现许多奇怪的现象。

有这样一个问题:一位公安局长在路边同一位老人谈话,这时跑过来一位小孩,急促地跟公安局长说:“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来了!”老人问:“这孩子是你什么人?”公安局长说:“我儿子。

”请你回答:这两个吵架的人和公安局长是什么关系?这一问题,在100名被试中只有两人答对!后来对一个三口之家问这个问题,父母没答对,孩子却很快答了出来:“局长是个女的,一个是她父亲,另一个是她丈夫。

”为什么那么多成年人对如此简单的问题解答反而不如孩子呢?这就是心理定势效应造成的:按照成人的生活经验,公安局长应该是男的,从男局长这个心理定势去推想,自然找不到答案;而小孩子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也就没有心理定势的限制,因而一下子就能找到了正确答案。

在心理学上,心理定势指的是对某一特定活动的准备状态,它使人以一种已有的固定看法根据去认知一个新的事物。

心理定势具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积极作用。

定势效应能使人在客观事物、客观环境相对不变的情况下,对人和事物知觉的更迅速、更有效。

个体在认识新的事物时,头脑里并不是一张白纸,而是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正是凭借这些知识、经验,才使个体对新事物认识的迅速、有效,而不至于需要长时期的摸索。

知识、经验的可贵正是在这里。

特别是人们对事物规律性的认识所产生的定势效应,其积极作用更是明显。

见月晕而知风、见础润而知雨,就是例证。

刑侦警察能一眼辨认出小偷、逃犯、走私分子,能从蛛丝马迹中察觉作察人员的多方面的具体情况,也是定势效应的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定势效应也能产生消极作用。

客观事物千差万别,情况又总在不断变化,因此仅仅凭借已有的经验、知识、认识去认知新的事物,又往往容易使人在认识上出现偏差。

“刻舟求剑”就是对这种错误思维方式的比喻。

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克服思维定势,使思维更开阔,更深刻,更灵活,更敏捷。

在我们身边还有许多戏剧化的事情。

在节假日,商场常常出现打折扣活动。

标着原价2000,现价1500。

其实真正的原价只有1600,却故意抬高。

卖东西价值999,会让你感觉,一千快钱不到。

会出现价值判断错觉。

这些商场利用人爱占便宜的心理,还有对数字迟钝的判断力。

2000比1500大呀,占便宜了啊!999只有三位数,而1000是四位数啊!学习生活中心理学后我对这些有了一些了解,以前觉得神秘的心理现象虽不能理解透彻,但不会像以前一样,感到茫然。

今天的生活是昨天的延续,看一些生活中的心理学的文章或书籍,总结一些前人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经验教训,有利于我们更好的生活。

#生活中的心理学的心得2#西方文化有两个重要源头,一个是古希腊罗马文化,另一个是犹太-_文化。

在这两种文化中,“灵魂”(s oul)、“精神”(spirit)、“意志”(will)、“情感”(em otion)、“理智”(sense)等重要概念常引起广泛争论。

随着启蒙运动的兴起以及科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取得了重要成绩,原先为哲学家谈论的关于“灵魂”等上述概念的问题,逐渐被剔除原先的魅力,成为实证研究的对象,而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心理学,慢慢成型。

但是,对心理学的鄙夷,似乎从未停止,幽微的人心深处,真的可以被准确揭示出来?抑或只是研究者的一厢情愿? 《生活中的心理学》(Psychology: A Very ShortIntroduction),英国牛津大学沃尼福德医院临床心理学家吉莉恩·巴特勒(GillianButler)、牛津大学精神医学系认知治疗研究人员弗雷达·麦克马纳斯(FredaMcManus)合著,一部简要勾勒出心理学学科大致样貌的导论作品。

在《生活中的心理学》一书中,巴特勒和麦克马纳斯就心理学学科的性质、特征和研究对象,以及分支学科进行了概括性描述,同时也试着回答了解或学习心理学在实践中的种种用处。

美国著名哲学家、医生、心理学创始人之一威廉·詹姆斯将心理学定义为“精神生活的科学”,因而,“心理学与人的脑袋或大脑有关”。

两位作者基本认同这一定义。

不过,直接研究大脑,似乎在技术上并不可行。

间接通过行为举止等外在表现来理解、解释大脑,也就理所应当。

可是,这必须建立在行为举止确实反映了个体的思想倾向的基础上,但有人可能表里不一。

在当代,完全抛弃科学的方法来检测与行为举止相关的大脑活动,不免会有矫枉过正之嫌,却研究人员也要注意,“既要学会以客观的方式呈现他们的数据,不能出现误导,又要学会解释他人报告的事实和数字”。

心理学有关精神生活,精神生活关乎大脑。

我们便不禁想问,大脑对个体认识、理解和解释世界,究竟具有怎样的作用?主体,能够客观认识和把握外部世界吗?在第二章和第三章,两位作者就大脑认识外部世界的大致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

在她们看来,在决定“什么进入到我们的头脑里”这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知觉,“并不仅是被动地从感官获取信息,而且是一个主动的构建过程”,“我们所知的现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座座由人修建的建筑”。

而经过大脑处理过留在脑中的信息,之后将会“变成了我们学习和记忆的基础”。

不过,对于其中微妙的运行机制,学术界还存在着不少争议。

留在脑中的信息,如何影响个体之后的种种行为举止?“为什么我们会做我们所做的事情”?在第四章和第五章,巴特勒和麦克马纳斯认为,大脑在接受外界信息并进行选择处理之后,会通过一系列的“认知技巧,如思维、推理和沟通”,将信息分类储存,使得主体得以把握外部世界。

至于在实践中展开行动,主体还受到内、外部多方面的动机和情感的交互作用。

心理学有四个主要分支:其一,发展心理学,它从整体的角度来分析人类在特定阶段的相对固定的心理特征和表现;其二,个体心理学,它研究个体的诸方面心理特征,研究不同个体间的差异和特性;其三,变态心理学,它“关注的是非典型的行为,即精神障碍和精神残疾”;其四,社会心理学,它“在本质上把人类行为当做社会行为(直接或间接接受他人的影响)来考虑”,试图更多了解“对有助于预测、控制或调整(增加或减少)”反社会行为和亲社会行为的诸多因素。

西方文化中有一种二元对立的倾向,要么是生理因素,要么是心理因素;生理与心理,彼此独立、分离、对立,常常是水火不容。

但这一做法,即便不算是错误,也是有很大问题的,至少会导致人“身心分裂”。

要知道,心理运行机制往往离不开物质性的生理基础,而生理,也会受到心理因素,诸如情感、动机的作用。

换言之,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中国结般缠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心理学的未来,确实需要加强对大脑的研究,也需推进心理的建设。

中国文化虽未能促成严谨的学科,但对于身心统一性的强调(比如庄子,他将世界分为自身之内和自身之外),无疑具有反拨、补充的现实意义。

心理学有何用处呢?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常常面临这样的发问。

在巴特勒和麦克马纳斯看来,无论是在学术领域,还是在专业领域,心理学都有一定用途。

即便是对非专业读者,心理学也有裨益,因为“心理学这门学科既教授了用途广泛的技巧,又培养了我们对于精神生活(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科学思考”。

当然,两位作者也坦言道,心理学家“并不能猜透人们的心思,也不能违背他人的意愿去操纵他人,他们也尚未给幸福画出蓝图。

”在中国,心理学和心理学从业者常常被污名化。

“你这样,要去看心理医生。

”之类的句子,在嘲弄的外表下,暗含了基于无知的偏见。

生活在工作压力较大的都市,普通人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些心理问题,比如忧郁、烦躁、恐惧等。

这时候,学习心理学,对于理解我们自己,进而将自己的情绪和感情倾向控制在一个安全的范围内,不能不说有所助益。

在笔者看来,学习心理学,其实还有发现知识的乐趣。

越学习心理学,越会对司空见惯的现象表示惊讶,越会对人之为人怀有兴味和敬重。

#生活中的心理学的心得3#_年7月13日至7月20日。

我有幸参加了教师幸福成长积极心理学课的培训。

本次培训时间虽然短暂,却敲开了我们广大教师的心灵之门。

为我们教师提供了一个了解自身,完善自我,提升幸福指数的平台。

一. 首先,改变了认识上的误区:以前曾错误地认为心理健康是心理辅导老师的责任,通过培训,我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全面覆盖在学校教育中,是所有教师共同参与的,共同来呵护学生的心灵。

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教书育人,也要关注教育对象的心理健康,培养出高素质,健全健康的人才,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能够认识自己,接纳自己,从而为自己的行为心理进行评价。

心理健康与思想品德课不能划上等于。

二. 其次,几点新的认识:1. 学生的心理要健康,教师的心理更要健康。

通过本次培训,使我认识到:健康不仅是身体上没有任何疾病,而且是能正确了解和接纳自我,能正确的感知现实并且适应现实,良好的适应及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平衡过去。

我是一个急性子,脾气比较急躁,遇到事情或不顺心容易动怒,产生悲观,愤怒等小计情绪。

有时候,把这种情绪带入工作,学习,人际交往中,看学生不顺眼,看自己的老公、孩子不顺心,不仅是自己不快乐,还会影响周围的人。

所以,教师自身保持一种也管得心态非常重要。

通过学习,我意识到了情绪管理的重要性。

我知道了教师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及保健工作,了解自己,正确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掌握调整情绪的方法,学会缓解心理压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学会放松:如聆听音乐,赤脚散步,运动,朋友聚会等;恰当地宣泄不良情绪:体力劳动,走进大自然等。

培根说:“精神上的各种缺陷,都可以通过教知来改善。

”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我会坦然地承认并接纳自己的一些情绪,并努力采取正面的方法来处理一些负面情绪。

2. 学会感恩英国作家萨克雷说:“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

”现在的人都比较自私,更多的在乎自己的得失。

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常怀一颗感恩之心,感恩自己的身体,感恩周围的人,感恩大自然,。

感恩生活中的美好点滴。

感恩使我们把关注点聚焦在那些美好事务上,生活也由此变得更美好,是自己永远健康的心态,完美的人格和进取的信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