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富饶的西沙群岛
9、西沙群岛的鱼不仅种类繁多,而且数量也很多。这段中哪些语句让我们感受到这一点的?
10、请同学们自由读,找一找。
11、请生汇报说。
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从中穿来穿去,好看极了。
(理解“成群结队”的意思,引导想象鱼成群结队穿来穿去的样子)
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山一半是鱼
(这里并不是说海里是水一半,鱼一半,而是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鱼的数量多)
9、西沙群岛到底有哪些优美的风景和物产呢?请同学们在读课文,找一找。
三、合作学习,理清文章的调理
1、出示自读要求,生自读课文。
(1)小组内说一说课文每一自然段主要讲什么?
(2)思考:课文第1自然段和第2——6自然段以及最后一自然段有什么关系?
2、小组交流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3、小结:作者是围绕“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这句话展开具体的介绍,先写海水五光十色,再写海底的各种珊瑚以及海参和大龙虾,接着写鱼自由穿梭,再接着写海滩上的贝壳和海龟,然后写海上的鸟。最后写可爱的西沙群岛必将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富饶。这些自然段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西沙群岛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摘抄文中优美的句子及有关祖国风光的谚语。
◎教学重点
了解西沙群岛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
◎教学难点
了解海水色彩丰富的原因及海域物产的丰富
◎教法
以读为主,借助课件形象感知
◎学法
品读感悟、大胆想象;自主、合作、探究
(大龙虾——威武;这里作者把大龙虾当做战士来写,很威武)
海里:
1、指名反馈:这个自然段主要是写什么的?
2、这个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请找到划出来。
(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
3、生齐读这句话,思考:这句话说了西沙群岛鱼的什么特点?
(种类多、数量多)
4、西沙群岛的鱼种类繁多,作者列举了哪些种类进行了具体的接受的?有是怎样介绍的?
“瑰丽”的“瑰”应读“guū”
“富饶”中的“饶”应读“ráo”
2、小组合作说说如何能记住这些字。
3、小组交流汇报。
4、出示词语学生巩固认读。
5、生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6、学生反馈:
出示句子: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
7、请生齐读。
8、作者是抓住哪两大方面来的内容来介绍西沙群岛的?
板书设计
海面——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
海底——珊瑚、海参、大龙虾多而美丽、有趣
海里——鱼种类多、数量多
风景迷人物产丰富
海滩——贝壳多而美丽、有趣
岛上树林——海龟种类多、数量多
◎教学反思
这篇精读课文,语言优美,用词准确生动,学生喜欢读,课文内容容易理解,所以,我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学习目标提升到:①再读课文,深入体会西沙群岛的景色优美、物产丰富。②学习用课文的写作方法(总——分——总或围绕一个中心句来写)写一段话。在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中,我觉得有两个方面做得很好,第一方面,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积极性,给学生更多的主动权。通过引导学生质疑,参与自主学习目标的制定;通过组织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启发学生自读自悟;通过师生、生生多向交流,促进学生自评自结,整合知识体系,掌握学习方法。第二方面,我在课堂教学中大胆放手,更多地提供学生参与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各种感官功能,让他们多动手,多动口,多动脑,参与观察、思考、讨论。让学生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做到了七个“让”:即课文让学生自学,字词让学生自己掌握,段意让学生概括,问题让学生发现,方法让学生寻找,重点让学生思索,难点让学生突破,真正让学生参与课堂的全过程。这样,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生在写一段话时,大多学生学会了本课的写作方法,能够围绕一个中心句,通过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把一段话写通顺、具体、生动。美中不足之处是,学生在朗读课文时,如能用配乐配画就会激起学习的兴趣;又如读“蠕动的海参、威武的大龙虾、色彩鲜艳的和外形奇特的鱼”时,如能边朗读边伴有动作,学生对课文的印象就会更深,背诵课文就会更快。
5、学生反馈。
6、列举了四种:布满彩色条纹的;头上长着一簇红缨的,周身像插了好些扇子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刺的;鼓起气来像皮球的。
表达特点:用上了(1)用了“有的有的有的有的”的排比句式,写出了种类多,
(2)具体介绍时用上了比喻的手法。
7、指导图文结合,读出感情
8、在西沙群岛的海里有各种各样的鱼,作者选择了四种我们平时没有见过的,而且长得有趣的来写,这是我们写作文选材的时候值得学习的地方)
教案
科目
语文
授课教师
余乃俊
教学内容
22富饶的西沙群岛
授课时间
主备人
三个方面对西沙群岛进行介绍和说明。先讲西沙群岛的位置,再按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具体介绍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
课文记叙条理清楚,结构严谨。每个自然段都围绕一个意思表达。
◎教学目标
1、借助字典或课后的拼音认识10个生字;认清形、知其意,正确书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21个词语。
(有深蓝的,淡青的,浅绿的,杏黄的。一块块,一条条,相互交错着)
6、指导生抓住表示颜色的词语,读书海水的瑰丽无比。
7、讨论:为什么还谁会有那么多的颜色?
8、生汇报说
五、课堂总结
其实写景的文章,我们思考三个问题:(1)写了什么景?(2)写了景物的什么特点?(3)作者是怎样表达出景物的特点的?下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三的问题小组合作学习课文3——6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授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西沙群岛是一个风景迷人、物产丰富的地方。作者围绕西沙群岛的这两大特点具体从哪几方面进行介绍的?
2、指名生反馈
3、大家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作者在介绍这几方面的内容的时候是有一定顺序的,可以说是一处一景。我们一起回顾一下什么景在什么位置。
今天,我们继续跟随作者的脚步,到西沙群岛的海底、海里、海滩上的树林去看一看,继续感受西沙群岛风景迷人、物产丰富的特点。
2、读课后描写祖国风光的谚语。
3、总结:全文共有七个自然段,调理清晰,按先总后分的顺序叙述。分述部分按照“海面——海底——海里——海滩——海岛”这样的层次围绕“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展开叙述的。着重写了物产丰富,从而突出了主题“美丽、富饶”。每一自然段,作者抓住了每一种事物的特点来描述,用词准确,生动、形象,值得我们学习。
二、小组深入探究学习
1、回顾上节课学习的第2自然段的方法。
带着三个问题读课文,读中解决相应的问题。
(1)写了什么景物?
(2)写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3)作者是怎样表达景物的特点的?
2、小组合作进行合作探究
三、逐段交流,深入探究
海底:
1、出示海底的的图片,学生观赏。
2、指名生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3、问:海底有这么多美丽的景物,有着么多的小动物,作者只选择了哪种来写的?
12、这一段围绕“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这句话为我们介绍了西沙群岛的鱼,运用了排比、比喻、夸张的手法突出了鱼的两大特点“种类多、数量多。
海滩、岛上森林
海滩上有拣不完的美丽的贝壳,大的,小的,颜色不一,形态千奇百怪)
1、这些沙滩上的贝壳有什么特点?
(多而美丽、有趣、种类多、数量多)
四、总结全文
1、这篇课文具体介绍了我国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我国大江南北还有许多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第方。你们还了解哪些?
4、指名反馈自己观察的发现。
5、引导生结合板书,理清文章的结构。
四、品读词句,体会海水的瑰丽
1、出示海水的图片,请生说说这片海水给你的印象。
2、请同学们自由读第2自然段圈画出最能形容海水特点的词语。
3、指名反馈。(五光十色、瑰丽无比)
4、指名说这两个词语的意思。
5、文中哪一句话写出了海水的五光十色和瑰丽无比?
二、自主阅读,感知课文的内容
1、出示自读要求,生自主阅读文本。
(1)借助拼音或字典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把课文读通顺。
(2)边读边想,课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用横线画出来。
2、课件出示生字词,指名学生认读。(对难读得字进行强调)
“海参”中的“参”是多音字,在文中读sēn。
“划动”的“划”是多音字,在文中读“huá”
4、这些珊瑚、海参、大龙虾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的?
(多而美丽、很有趣)
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
(珊瑚:品种多,而且姿态美丽;)
海参到处都是,在海底懒洋洋地蠕动。
(海参:动作慢——这句话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海参的行动迟钝、缓慢的样子)
大龙虾全身披甲,划过来,划过去,样子挺威武。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形象感知,揭示本文的课题
1、出示中国地图,讲述西沙群岛的位置: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从首都北京一直往南走就是西沙群岛。他像我们祖国的南大门一样,是海防的前沿哨所。
2、刚才看的地方就是我们今天要了解的一个地方——西沙群岛。
3、板书课题,生齐读。现在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读一读做者笔下的西沙群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