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暑山庄导游词游览路线:丽正门——午门——避暑山庄门——澹泊敬诚殿——四知书屋——万岁照房——烟波致爽——云山胜地楼——岫云门——鱼鳞坡——芝径云堤——(向东望水心榭、文园狮子林、月色江声)——环碧——(向东望金山)——登如意洲岛(游无暑清凉、烟熏山馆、水芳岩秀、一片云戏楼)——法林寺——沧浪屿——烟雨楼——水流云在亭——濠濮间想亭——莺啭乔木亭——莆田丛樾亭——萍香泮——热河——香远益清——万树园——陆合塔——蒙古包——试马埭——文津阁——水系——长虹饮练、双湖夹境——芳园居——由榛子峪进山(游览四面云山、山庄宫墙、清枫绿屿、经旷关返回)——东宫遗址——出德汇门(丽正门前)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各位来到举世闻名的承德避暑山庄。
避暑山庄位于承德市区北部,是清代帝王的离宫别苑,内有康熙、乾隆所题的七十二景,建筑130余组,碑刻、摩崖石刻25处,所有建筑古朴典雅。
在这里您既可看到帝王之家的大气,也可领略江南园林的纤雅,体现了康熙皇帝“溶南化北于一处,移天缩地在襟怀”的造园思想。
可以说山庄的修建集中了中国园林造园艺术之大成,体现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辉煌,已于1994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现在,我们就由丽正门入园,来品位山庄的文化,感受山庄的魅力。
(进入避暑山庄, 我们就来到清代帝王居住的正宫区)根据中国古代“九五飞龙在田”和“天宝九儒”的传统惯例,沿山庄的丽正门到岫云门营建了前朝后寝九重院落。
丽正门:刚刚我们穿过的这座气势宏伟的城门就是山庄九门之首的丽正门。
丽正门为重台城门,仿元大都城门而建。
进入山庄时我们已看到正面门额上镌“丽正门”三字,是乾隆皇帝用满、藏、汉、维、蒙五种文字书写而成,体现了清朝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丽正”二字出自《易经·离卦》篇:“离,丽也,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
”意为帝王就象日月依附在天上、植被依附在大地这样的自然规律一样依附于正道,才能教化统治天下。
午门:俗称外午门,由此门清代皇帝进入正宫区。
东西两侧各有一座掖们,是臣属进出之门,东西两侧各有朝房五间,是当年大臣候旨的地方。
(进入第一展室)过午门,我们来到了第一展室,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避暑山庄全图。
这幅大型图画全面地反映了山庄盛世时期的情况。
避暑山庄,又称热河行宫,承德人亲切的叫它离宫。
它原是清代帝王避暑及从事各种政治活动的地方。
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开始修建,直到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才彻底完工,共历时89年,历经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
山庄占地564万平方米(更改),约8460亩,面积相当于颐和园的两倍,故宫的八倍,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
整座山庄按使用功能可分为宫殿区和苑景区,是一座宫、苑一体的皇家园林,。
宫殿区主要由正宫、东宫、松鹤斋、万壑松风及当年的阿哥所组成。
主要是清代皇帝处理朝政、举行庆典和日常起居的地方。
苑景区由湖区、平原区、山区组成,使皇帝游豫宴乐的地方。
山庄内建有楼、阁、殿、台、轩、斋、亭、榭、庙、塔、廊、桥等建筑120多处,这些建筑与诗情画意般的风景融会在一起,使山庄既有北方园林磅礴的气势,又富有江南秀美的景色。
博学多问的康熙、乾隆皇帝都将自己的情感和才思倾注在这片山水上,康乾七十二景的每处景点都独具匠心。
不仅如此,纵观山庄全图,您是否已发现,它极象中国版图的缩影,西北部的山区,地势高敞,沟壑纵横,宛如西北部的高原;东北部的平原区,地势平坦,绿草如茵,如同辽阔的内蒙草原;东南部的湖区,地势较低,景色秀丽,好似江南水乡,这不就是我们伟大祖国锦绣河山的缩影吗?而且,它的形状又酷似一把张开的大蒲扇,无论扇面有多大,最终都要由扇柄控制。
而这个扇柄就是清帝居住的正宫区,体现了高度的中央集权。
而且,避暑山庄不仅仅是一座皇家园林,它还是清代的第二个政治中心。
当年清帝每年有半年时间驻跸在此,处理日常政务。
看到如此大规模的避暑山庄,您一定会问:为什么清代统治者要在承德修建山庄呢?好了,现在,就请您随我进入第二展室去了解一切。
(进入第二展室)来到第二展室,我们首先来到《木兰秋狝图》前。
这张图是清代画师兴隆阿所绘,它主要反映了清代帝王在木兰围场行围打猎时的壮观场面。
“木兰”是满语,汉语意为“哨鹿”,是指一种诱猎的方式。
猎人用木制的哨子吹出雄鹿求偶的声音,引诱雌鹿出现,然后进行猎杀。
“秋狝”是汉语“秋天打猎”的意思。
木兰秋狝的猎场位于今天的承德围场县。
那么,为什么清代皇帝要带领大队人马来到离京师这么远的地方来打猎呢?原来,清军入关后,以骁勇善战而闻名的八旗军战斗力大大下降。
在平定“三藩之乱”及察哈尔蒙古布尔尼的叛乱中,清兵有的临阵逃脱,有的自做伤残,甚至一人负伤,数十人护送回京。
同时,沙俄屡犯边境,边疆局势日益紧张,这些使康熙皇帝深感忧虑,他意识到提高军队战斗力,巩固北部边防的重要性,于是选址塞外,建立皇家猎场,通过每年的狩猎活动操练军队,借此提高军队战斗力。
每次狩猎,蒙古贵族、王公、台吉都随班前往,并得到大量赏赐。
因此,木兰秋狝不仅有效的提高了清兵的战斗力,而且,清政府与北部边疆各少数民族的关系进一步融洽,有效地抵制了沙皇俄国的侵略扩张。
自清代康熙二十年开始,皇帝每年带领兵丁几万人来此打猎。
我们现在看这张图,它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御营,一部分是猎场。
御营是皇帝居住和处理朝政的地方;猎场是打猎的场所。
狩猎时,有着严明的纪律和规定。
先由管围的大臣们率领八旗兵趁天黑潜入山中,进行布围,黎明之际,吹响木哨,将动物引出,随后八旗士兵在统一指挥下逐步缩小包围圈,达到“人并肩,马并耳”的程度,然后皇帝跨马持弓射出第一箭,之后,王公大臣、皇子、将士们纷纷射杀野兽。
狩猎结束后,还要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看谁猎获的动物最多。
每年的狩猎活动一般持续20天左右。
为保证打猎途中休息和物资供应,从康熙四十年(1701年)起,在北京至围场之间陆续修建了20余座行宫。
其中,热河行宫处于北巡路线的中间地带,“奏折朝发夕至,综理万机,与宫中无异”,而且承德山环水抱,景色优美,气候凉爽,康熙皇帝总结出四大特点“草木茂,绝蚊蝇,泉水佳,人少饥”。
因此,山庄的作用也日益重要,规模逐年扩大。
了解了山庄修建的原因,现在就请各位随我继续领略它的内涵和优美风光。
避暑山庄门:穿过了午门,我就来到了避暑山庄门。
您看,中门上悬挂康熙御题“避暑山庄”镏金云龙匾。
这四个金色大字写得自然随意、雍容华贵,余秋雨先生是这样理解这四个字的:“这四个汉字写得很好,撇捺间透漏出一个胜利者的从容和安详,可以想见他首次踏进山庄时的步履也是这样的。
他一定会这样,因为他是走了一条艰难而又成功的长途才走进山庄的,到这里来喘口气。
”澹泊敬诚殿:走过避暑山庄门,迎面就会看见一座古朴淡雅的大殿,这就是正宫区的主殿——澹泊敬诚殿。
此殿作用相当于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是清代帝王在山庄内举行中大庆典、百官朝觐、接见少数民族首领和外国使节的地方。
乾隆皇帝曾在这里接见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杜尔伯特部台吉“三策凌”、西藏政教领袖六世班禅、英国特使马戈尔尼及其他外国使节。
这座大殿建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于乾隆十九年耗费白银七万二千两用楠木改建,因此,俗称楠木殿。
此殿面阔七间,进深五间。
隔扇与天花板均用楠木精雕而成,图案有桃、万字、蝙蝠、卷草等,象征“五福捧寿,万福万寿”。
这些雕刻依然保持本色,工艺细腻,是清代的艺术珍品。
正门的门额上悬挂着三块贴金云龙硬木黑字匾,是乾隆皇帝于嘉庆元年、二年、三年。
这三首诗从喜写到忧,也正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
殿内悬挂康熙皇帝御笔所题“澹泊敬诚”匾额,“澹泊”二字源于《易经·系词》:“不烦不扰,澹泊不失”,意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修身之道。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也曾用“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来告诫后人。
康熙皇帝对此极为欣赏,告诫自己为使大清江山永固,做皇帝也应刚正廉洁,不徇私情,应时刻牢记简朴以兴邦,奢侈以亡国的道理。
进入山庄,您是否已经发现,山庄的建筑青砖灰瓦,古朴素雅,就是体现了康熙皇帝“澹泊”的思想。
匾额之下,设紫檀镶黄杨木地坪,正中摆放皇帝的紫檀宝座,周围有熏炉、仙鹤、香筒、甪端、珐琅宝象、印匣等,宝座之后又紫檀浮雕围屏,上面雕刻一幅耕织图,共有163 个人物,,形象地表现了农民一年四季春耕、夏播、秋收、冬藏的农业劳动场面,反映了清代的重农思想。
东西山墙原挂有康熙皇帝组织测绘的《皇舆全图》和乾隆皇帝《赋得澹泊敬诚》诗帖。
北山墙宝格内藏有《古今图书集成》一部。
殿前有东西配殿,分别是八旗文物典章展览和木兰秋狝武备展。
四知书屋:绕过澹泊敬诚殿的围廊,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四知书屋”。
这座大殿建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面阔5 间,进深 2 间。
康熙时题名为“依清旷”,乾隆晚年改名为“四知书屋”。
“四知”出自《易经·系词》中的“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也”。
这“四知”恰好体现了乾隆皇帝在政治上采取“刚柔相济,恩威并施”统治思想的体现。
这里曾是皇帝上下朝时更衣、小憩、接见群臣的便殿。
四知书屋后东西两侧是配殿各五间,展出清代的各种交通工具——轿舆万岁照房:四知书屋后的一排建筑就是万岁照房,俗称“19 间房”,这里是宫女们侍班和存放物品的地方。
并以此为界,将正宫区分为前朝和后寝两部分。
现在被辟为清帝御用瓷器、珐琅展。
瓷器发展到清代,特别是康雍乾三朝,可以说达到了历史上的鼎盛水平。
康雍两朝强调在烧造技术上改进创新和仿古,乾隆时期在造型上追求新奇。
但总体说来清代瓷器是以青花瓷和粉彩瓷为主流。
现在瓷器室展出均为官窑、汝窑、哥窑、定窑、钧窑的精品。
东侧展出的珐琅制品主要有掐丝珐琅、錾珐琅和画法琅三种,大都是山庄宫廷内的陈设品和佛堂祭祀器物,少部分是明代传世的景泰蓝。
中间三间原为佛堂“宝筏喻”,东西两侧陈列的是一个铜匾、一对抱柱楹联和石鼓。
烟波致爽殿:刚刚已经看到了清代皇帝处理朝政的地方,现在,我们就来到了皇帝的寝宫——烟波致爽殿。
康熙皇帝曾赞美此地“四周秀岭,十里澄湖,致有爽气”因此得名烟波致爽,是康熙36景第一景。
确实如此,这座殿堂面阔七间,前后设有围廊。
庭院中绿草如茵,古松如盖,山石散置,透出清新、幽静的园林气息。
殿堂内共分为四大部分,正中三间为厅,是皇帝接受后妃请安的地方。
东间是皇帝与后妃们闲坐叙话,临时用膳之所。
西次间原为佛堂,供皇帝晨昏礼佛。
西稍间就是皇帝的寝宫,俗称“西暖阁”。
原来,屋内地面以下有一条火道直通暖炕。
到了冬季,随侍太监将红罗炭点燃,热气上升,阁内暖洋洋的。
清代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四位皇帝都曾在这里住过。
并且在1820年9月2日、1861年8月22日嘉庆,咸丰两位皇帝就在这里病逝。
而且,咸丰皇帝病逝之后,就在这里,慈禧策划了“辛酉政变”,之后开始垂帘听政,统治了中国48 年之久,把中国推向了苦难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