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字经读后感10篇
关于三字经读后感1
今天,我捧起《三字经》这本书,仔细阅读,其中有一句话是:”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谊先知。
“意思是:东汉时,有一个小孩叫孔融,他四岁时,就懂得把大梨让给哥哥吃。
当弟弟的,就该尊重哥哥。
这个道理应该是我们从小便知道的。
读了这句话,我不禁想起了我自己。
记得我在姥姥家时,姥姥给我们洗了许多桃子让我们吃,这时,我看见一个”巨无霸“——一个很大的桃子,妈妈说:”谁想吃那个就拿那个。
“我就拿了一个大的桃子,妈妈说:”你小,就应该拿个小的,大的你吃不完。
“可我偏不听妈妈的,我就吃大的。
今天读了这句话,我进一步明白了,在做到尊老爱幼的同时,也要做到互相谦让,这一点我们应该从小就知道,因为尊老爱幼,互相谦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关于三字经读后感2
古人曰:”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
“精心品读回味一番,确实收获很大,受益匪浅。
三字经内容丰富,用典多,知识性强,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里面还有很多哲学故事,这些故事都有着深刻的哲学道理。
古人认为教育孩子要礼仪孝悌,端正孩子的思想,知识的传授则在其次,即”首孝悌,次见闻。
“书中说:”经子通,读诸史。
“强调训导孩子要从
小入手,即先识字,然后读经、子两类的典籍。
教育应从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深入。
里面的许多道理都生动而有教育意义,告诉我们很多深刻的道理,受益无穷。
同时也让我了解了中国的历史,以及人伦的次第与纲常。
通过学习,是我认识到了三字经的博大深识,也燃起了对华夏先祖的崇敬之情。
关于三字经读后感3
今天读了“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刚刚生下来的时候,个个都有善良的天性。
小时候,这种天性大家都差不多。
但是长大后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习性就会有所不同。
所以我们大家一定要做一个诚实,善良的小孩。
关于三字经读后感4
今天,我读了大家都很熟悉的《三字经》,有人说我真是百看不厌,我想,大概是这样吧。
因为,这里的每一句都有着它深刻的`道理。
比如说: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杵;融四岁,能让梨;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我很喜欢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杵。
并且,我还知道关于这句话的一个故事。
孟子小时候,很是调皮,由于住的比较偏僻,有很多的人都从这条路上送去世的人,孟子和他的小伙伴,就学着这些人的样子,堆一个小土堆,立上一块小石头,放一些小石子在旁边,然后不停的哭。
孟母看了,便搬了家,搬到了一个靠近菜市场的地方,可孟子很快和这里的小孩子成了好朋友,他们学着卖肉的,也吆喝起来,孟母摇了摇头,便又搬家,这次,孟母住在了一个靠近学堂的地方,他本想这下孟子应该好好学,没想到,孟子却逃课,回到家中,见妈妈正在织布,孟母看到后,心很痛,拿起剪刀就把织好的布剪断了,孟子不理解的看着妈妈,孟母对孟子说:“你就像这布,我织到一半就把它剪断,我不就是半途而废吗!你也是一样的。
”孟子听了,泪流满面,说:“妈妈,我一定会好好学的。
”便跑回了学堂。
这也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做什么事,不要半途而废,要坚持到底,(除了干一些坏事)还告诉了我们,不要学一些不适合我们的东西,一定要学一些好的东西,做一个好的自己,一定要学会约束自己。
关于三字经读后感5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做《三字经》,这本书,一开始爸爸教我读,看着三字经我觉得很有趣,但却扳着脸,当我会读三字经时,爸爸便教我理解每一句的含义,”人之初,性本善“;人的生命刚开始时,天性原本是善良的,性格脾气也很接近……
我开始对三字经感兴趣,慢慢的我开始背三字经了,一边背一边想它的含义,三字经教会了我很多哲理。
我受益终身。
关于三字经读后感6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故事:一位妈妈因为结婚,晚年纪大才生了一个儿子。
因此十分宠爱他。
有一天,他发现同桌有一块很好的写字板。
于是没经人同意就拿回家,妈妈问他发生什么事。
他一五一十的告诉她,妈妈没有骂他,反而还说这是好事。
过了不久,儿子从别人院子里拿了一件衣服。
妈妈说:”我的儿子真能干,以后多那两件。
“就这样一而再,再而三。
孩子偷人家东西一点都不难为情。
过了几年,他的胆子也大了。
偷东西判了死刑。
在他要被砍头时,他要求和妈妈说几句话,谁知道他要掉了妈妈的耳朵。
儿子说:”当初我偷写字板的时候,你对我又打又骂,我就不会有今天了。
“
生养了儿女不加以教导,这是做父母的错。
关于三字经读后感7
寒假里,我准备阅读儿童文学的同时,不忘记阅读祖国的经典文化。
我这个寒假选择了《三字经》。
其中好多句子让我收获颇丰。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这个句子讲的是晋朝的车,学习时家里没有钱买灯,就去抓萤火虫装在袋子里照明。
晋朝的孙康没有灯学习就借着外面下的大雪的反光来读书。
古人读书真是太刻苦了。
我们现在的学生学习的条件这么好,可是大家不知道努力,不去刻苦,浪费了不少美好的时光。
如果我们和古人读书一样刻苦,这个中国就会变的更加强壮了,我们肯定会超过美国和日本的。
关于三字经读后感8
《三字经》是关于历史、天文、地理、伦理、教育和道德多方面
知识、道理的一本三字一句、琅琅上口的教育类的优品好书。
《三字经》中每句经典背后,都有一个讲给孩子的故事,或凝练、或哀伤、或生动、或有趣的经典千字书。
《三字经》中有一些教育人们要好好学习的话语。
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说的是玉不经过雕琢就不能成为精美的玉器,人如果不学习也不会懂得礼仪。
做子女的应该从小知道亲近老师和朋友,从他们那里学习礼仪知识。
它教育人们应该小时候就知道亲近老师和朋友,从他们那里学习礼仪知识。
看完了《三字经》,我开始了对知识海洋的攻打。
关于三字经读后感9
放寒假没几天妈妈就给我买了一本教我洒扫、应对、进退,帮我学习、尊长、敬幼的书——《三字经》。
《三字经》文如其名,以三字为一句,四句一组,就像一首诗一样,背诵起来,如唱儿歌,琅琅上口十分的有趣。
但是,《三字经》易学不易懂。
从大年初二开始我就拿着这本书和《百家讲坛》的教授一起读《三字经》。
我最喜欢的是《三字经》的头两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我为什麽喜欢这两句呢?是因为这两句能帮助我学习做人,学习做“真人”。
意思是说,人初立世之时,本性都是善良的,善良的本性彼此都很接近。
后来,因生活和学习环境变换,不同于当初之时了,差异变的越来越大,就象当今社会上的人,有好有坏。
这两句就能说明这个问题。
书中不仅有这样的解释还有另外一种意思,就是讲人在刚出生时本性是不善良的。
为什麽能这样说呢?因为每个人在婴幼年时都很不懂事,不是很听话。
既不知道父母亲为家累还是不累,为自己是生气还是难过。
所以说,人出生时是不善良的。
这两种解释我比较认同第一种。
因为,每个人在幼年或少年时不能只看听不听话,应在受过教育后再判断是好是坏。
应该往好的方面看,往好的方面去培养。
这样,才能做社会有用的人。
我读了以后深受启发,我一定要好好学习,认真做事,诚实做人。
长大后报答父母双亲,报效国家。
关于三字经读后感10
三字经》中有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学《三字经》中含有古代人民的智慧,让后人读后感悟如何做人的道理。
《三字经》中有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一生下来的时候本性都是好的,只是由于后天的成长过程中,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三字经》中还有这样的诗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意思很清楚,一块玉石不经雕琢是不能成为一件玉器只是一块玉石。
人不学习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合适什么是不合适。
而“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意思是说:孩子小时应特别注重三个方面的学习:亲近良师、亲近益友,要学习礼貌懂规矩。
通过学习这些诗句,给我们讲了怎样做人的道理,教育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养成优良的品质,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长大才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才能把祖国建设的更加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