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除法的验算教学设计

除法的验算教学设计

《除法的验算》教学设计
3.1 张汴英教学内容:
教学用书25页例4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比较、沟通等活动中理解乘法验算除法的方法。

2.能正确运用乘法对整除与带余数的除法进行验算。

3.培养良好的验算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观察、填写、思考等学生活动,感知乘、除法的关系。

初步感受可以用乘法来验算除法。

教学难点
理解乘法验算除法的方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铺垫
1、口算题
40 ÷2= 28 ÷2= 90 ÷3= 36 ÷3=
24÷4= 40 ÷4= 48 ÷6= 80÷2=
2.用竖式计算。

36÷3= 58÷5=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2 = 5∙∙∙∙∙∙1
()÷4 = 9∙∙∙∙∙∙2
说一说你的算法,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根据学生得结论教师板书:商×除数+余数=被乘数
二、探索新知。

1、老师今天身上带了100元钱,准备买价值5元的寓言故事书,现在请大家帮老师算算可以买多少本?(100÷5=20(本))
2、现在我如果想用这些钱买7元钱的科普知识书,最多可以买多少本呢?(100÷7=14```2)
3、他们算得对吗?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检验。

4、探索方法: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有什么好办法,然后自己试着做一做。

(1)学生试做过程中,教师巡视,并找几个同学到黑板上演示验算的方法。

(2)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可能得出以下几种不同的验算方法:
100÷5=20
验算:
①20×5=100 ②5×20=100
引导学生说出验算方法:商乘除数等于被除数。

因为寓言故事书每本5元,买这样20本,共花100元。

用20×5=100或5×10=100。

100÷7=14 (2)
方法一:商乘除数再加上余数等于被除数。

科普知识书每本7本,买14本共花14乘7等于98元,再加上找回的2元,一共100元。

方法二:被除数减去余数的差除以商等于除数。

一共100元,找回2元,花去100减2等于98元。

蓝色笔记本每本7元,共买了98除以7等于14本。

方法三:被除数减去余数的差等于商乘除数的积。

一共100元,找回2元,花去98元;蓝色笔记本每本7元,14本一共花98元。

5、归纳出除法的验算方法。

一起总结一下除法验算的方法,师板书:
没有余数除法验算方法:商乘除数是不是等于被除数。

有余数除法验算方法:商乘除数再加上余数是不是等于被除数。

最后老师告诉学生说:我们为了计算地正确,不仅要掌握正确验算的方法,还要自觉地在计算中运用这些方法。

三、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1.教材第25页“做一做”。

计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

54÷8209÷3
856÷7
订正时强调验算的方法。

2.教材第26页第2题。

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独立解答,并进行验算。

四、总结全课,归纳新知。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2.布置作业:教材第26页第1题。

六、板书设计
除法的验算100÷5=20(个)20×5 =100(元)
100÷7=14(盒)……2(元) 1 4
× 7
----------
9 8
+ 2
----------- 1 0 0
《除法的验算》说课稿
3.1 张汴英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25页例4.
二、教材分析
例4教学除法的验算,使学生体会验算的作用。

关于除法的验算,教材中安排了两个例题,一个是没有余数的除法验算,一个是有余数的除法验算。

教材简化了教学的步骤,给学生提供了探索的空间。

教材为了让学生在现实中感受验算的作用,创设了买红、蓝笔记本的活动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在实际生活中经常要对一些计算进行验算。

还可以将题中数据100元换成120元或150元,让学生根据自选数据进行计算和验算。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了首位能整除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基础上,教学除法的验算方法。

(一)、目标分析
根据教材内容和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本课的学习目标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利用乘、除法的关系,使学生掌握除法及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

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及计算能力。

2、会用乘法验算除法,逐步养成验算的习惯。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想法的过程,逐步学会合作学习。

(二)、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用乘法验算有余数的除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得出验算方法。

理解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使学教学关键:生明白“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三、教法学法分析
本课主要运用“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层层深入地设置一系列问题;此外,指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以分组、同桌讨论等方式积极参与讨论,让学生充分展开思维活动,发表观点;适度运用多媒体有效地辅导教学,增强问题的直观性。

四.教学过程分析
1.复习旧知。

在本课的开始部分,我将书上“想想做做”第三题作为开始的引入例题。

第一组是希望引导学生由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类推出非整十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第二组是将非整十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与相应的乘法进行对比,以此来沟通乘法口算方法与除法口算方法的内在联系。

除法验算的基础是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因此接着我出示类似的题组,让学生观察每组上下两题有什么关系?然后得出“商×除数=被除数”。

2.情境引入、探究新知。

接下来我呈现了教材中关于购物的场景图,并分别提出两个问题:“100元可以买多少本书?”以及“100元可以买多少盒本书,还剩多少元?”这两个问题刚好包括了除法计算的两种情况:没有余数的和有余数的。

在学生解决这两个问题的过程中,复习了列竖式计算的方法。

并提问:我算得对吗?来引发学生验算的具体要求,并启发他们从购物的基本数量关系出发,想到用乘法来验算除法。

并且在板书上呈现乘法验算的竖式,以便于学生照着样子去做。

3.巩固深化。

主要选择了教材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进行处理。

第4题要求学生联系事理做进一步的推想,第5题着重引导学生联系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了解“单打”、“双打”的意义后合理选择已知条件解决问题。

4.学生10分钟。

本课用了不止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对竖式计算及验算进行练习,以期巩固已学过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和验算方法。

5、小结。

我采用让学生说说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以此点出有余数和没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

随后教师指出:今后做除法题时,凡是题目要求验算的,要写出验算的竖式;没有要求验算的,也要用口算或在草纸上用笔算进行验算,养成验算的好习惯。

.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