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杜甫

杜甫

摘要唐代诗坛上冉冉升起两颗璀璨的明星,其中被称为“诗圣”的杜甫更是中国诗歌领域的骄傲,他有着“仁者爱人”的思想,有着“忧国忧民”的爱国意识,有着“感怀悲切”的家庭责任感,他把这些情感都体现在诗歌中。

因此在杜诗中关于人伦之情的描写,既是杜甫亲情世界的真实流露,又是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伦理道德的真实反映。

在诗歌中,杜甫表现出对妻儿的关爱之情,不论身处何地,依然保持对妻子的深情厚爱,对儿女的疼惜、慈爱;也表现出对骨肉亲情的珍惜,连年动乱,与弟妹忍受分离之苦,心中惦念着弟妹的生活。

这些诗歌之所以能长久流传,主要是与诗人的真挚情感、博爱情怀和艺术形式的人工美,有着密切的联系。

大家也能从这些诗歌中,体会出他高尚的品格,崇高的道德思想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关键词:杜甫;亲情世界;真挚情感;博爱情怀;人工美目录摘要 (I)前言 (1)第1章杜甫亲情诗的内容 (2)第1节伉俪情深 (2)第2节父子之爱 (3)第3节手足之情 (5)第2章对杜甫亲情诗歌的艺术探析 (7)第1节以情为文 (7)第2节仁者爱人 (7)第3节人工之美 (8)结论 (10)参考文献 (11)前言“人之本性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感情强烈之际和新的尝试之中,因独居时不必矫揉造作,激动时会忘掉清规戒律,而在新的尝试中则无惯例可援引。

”[1]在诗歌的国度中,杜甫以独特的情感体验方式,书写了一段感人至深的亲情经历。

他的诗不仅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还体现出“仁者爱人”的真挚情感。

因此,在今天物欲横流、喧哗浮躁、亲情淡薄的世界之中,重新解读杜诗中的情感世界,呼唤亲情的回归,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杜甫是中国伟大的诗人,中外学者对他的研究也数不胜数。

1949年前的研究,研究者力图剥去他的“诗圣”的外衣,只是把他当成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诗人,其中以梁启超的“情圣说”和胡适的“表现人生说”最为经典。

1977年至今,出版有关杜甫的各类著作100余部,论文2500余篇。

其中陈贻焮《杜甫评传》就是从纷繁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生存环境等一些客观因素结合主观的判断去研究杜甫,研究杜甫的诗歌。

莫砺锋的《杜甫评传》,书中详细论述其诗歌创作成就及其创作发展过程,书中在第一章就详细地研究杜甫的家庭亲情和反映出他的伦理道德思想。

对于杜甫生平行迹的考辨,这以山东大学《杜甫全集》校注组所著的《访古学诗万里行》一书最为详细;而对杜诗艺术成就研究,裴斐《杜诗八期论》等都阐述自己的观点。

查阅了大量的诗史资料和文学大家的研究成果,对杜甫有了一定的了解。

所以将从他的亲情世界的角度来写,以至更加全面的了解杜甫的博大情怀,道德思想和人格魅力。

目前,有关杜甫亲情世界的诗歌研究,在国内还没有太过详细的研究,只是在一些期刊网上有涉及,所以本篇文章的创新之处在于,从妻子、儿女、兄弟之情着手,以诗为依据,把杜诗总结归纳出属于亲情类的诗歌,再结合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合情合理地分析。

论文尊重史实,借鉴前人研究的观点,尽量多地查找有关资料,例如书籍、报刊等有关信息,以诗为佐证,用具体的材料,举例说明杜诗中亲情的表达。

在杜甫的诗歌中有大约60多首写到亲情,论文从亲情诗歌内容的研究,透过对妻子伉俪情深,对儿女的疼惜关爱,对亲人的惦念之感,体现出杜甫高尚的品格和“仁者爱人”的情怀;再从“以情为文”、“仁者爱人”、“人工之美”三个方面分析杜甫亲情诗歌的艺术特色,从而具体展现了杜甫作为中国古代伟大诗人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第1章杜甫亲情诗的内容“梁启超先生说,别人都称杜甫为‘诗圣’,我却要称他为‘情圣’,因为杜甫体现在他的诗歌中的情感是最深厚的、最诚挚的,达到了圣人的境界,所以要称他为‘情圣’。

”[2] 杜诗之所以能千古传唱,为人们所推崇,就在于那最为难得、又最为平常的人伦之情。

第1节伉俪情深杜甫在诗歌中体现出对妻儿的关切之情。

众所周知,杜甫是一个积极入世的诗人,他“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立志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事与愿违,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致使他“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生活的潦倒,贫穷的煎熬,战事的连绵不断,仕途的接连挫折,使他不得不“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过着类似于乞丐式的生活。

对于此,身为人父、作为丈夫的诗人,内心深处有着一股深深的歉疚之情:“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尤其是处于世事纷扰、战火连绵的动荡岁月里,杜甫不计个人的安危,深深地挂念着一家老小的安危与生计,他把一片深情熔铸在诗歌中,形成荡气回肠的感人诗篇,如《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此诗作于天宝十五载(756)八月,诗人因世事离乱,被叛军羁押于长安牢狱之中,随时都有生命的危险,但此刻诗人却不能忘怀于寄寓在异乡的妻儿,自己一死固然是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一家老小的生活却成了大问题,兵荒马乱,生灵涂炭,叛军嗜杀成性,“比闻同罹祸,屠戮到鸡狗”,诗人深切地关注妻子和儿女们的人身安全和生活着落。

诗歌在反复的吟唱中,抒发出自己焦急与不安,诗歌“语丽情悲”,“词旨婉切,见此老锺情之至”。

刘克庄评价说,此诗可见杜甫笃于伉俪情深。

[3]可谓知人之论。

此类诗句在杜甫的诗歌中是屡见不鲜,如以下的一组诗句: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

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春望》)杜子将北征,苍茫问家室。

维时遭艰虞,朝野少暇日。

(《北征》)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狂夫》)寄书问三川,不知家在否?(《述怀》)老妻书数纸,应悉未归情。

(《客夜》)在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杜甫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家中的妻儿,语句中处处体现出诗人日久弥笃的关切之情。

“性情庄重者因奉习俗为圭臬而能忠贞不渝,故皆通常为情深意笃的丈夫”[4],患难之中见真情,在离乱之中,杜甫对妻子的不离不弃,深切关怀,这是何等的真诚、感人!在与妻儿分离时期,家庭的重担压在妻子身上,“世乱怜渠小,家贫仰母慈”这首诗充分展现了一位在乱世中含辛茹苦地抚养孩子的伟大母亲和忠贞不渝的妻子形象,也传递出杜甫对妻子的感激与敬爱。

杜甫同夫人笃厚的感情还体现在夫妇重逢时的情景的诗歌中,他们在秦州的时候生活异常困难,诗人便以采药为生,夫妇形影相随,在《秦州杂诗二十首》中说“采药吾将老”,“晒药能无妇”。

在成都草堂居住的时候,夫妇俩展现了一幅“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上鸥”亲密无间的浪漫图。

杜甫和他妻子真是鹣鲽情深,晚年写的《逃难》中说:疏布缠枯骨,奔走苦不暖。

已衰病方入,四海一图涂炭。

乾坤万里内,莫见容身畔。

妻孥复随我,回首更悲叹。

妻子陪伴杜甫一生,而杜甫也把他全部的爱都给了妻子,“久客得无泪,故妻难及晨”,“何日干戈尽,飘飘愧老妻”,他们的爱真正做到了至死不渝。

杜诗正是用这些深情的语句,把人世间最为真切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第2节父子之爱杜甫在诗中描绘了一段难得的天伦之情。

天伦之乐、天伦之情,不仅是杜甫的情感支柱,也是每个家庭所共同期待的夙愿。

身陷乱世之中,杜甫能把这段真情如实地记录在诗歌中,这就显得弥足珍贵了。

如《北征》中,他写家人聚会: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

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

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

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

见耶背面啼,垢腻脚不袜。

床前两小女,补缀才过膝。

海图坼波涛,旧绣移曲折。

天吴及紫凤,颠倒在短褐。

老夫情怀恶,呕泄卧数日。

那无囊中帛,救汝寒凛栗。

粉黛亦解包,衾绸稍罗列。

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

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

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

生还对童稚,似欲忘饥渴。

问事竞挽须,谁能即嗔喝?翻思在贼愁,甘受杂乱聒。

新归且慰意,生理焉得说?战乱时代,家人音讯全无,此时久无消息的杜甫突然归来,一家人团聚仿佛在梦寐之中,诗人细致入微地描写了家人在生活困苦,战乱分离后,再次相见的悲喜交集,松泉共鸣的情景,“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小儿女们初见时的畏惧,到“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再到孩童的天真烂漫,他们争先恐后向父亲打探外面的世事,还有女儿的狼藉打扮,这些看来显得繁琐、聒噪的生活场景,在乱世之中显得那样亲切与温馨!在凄凄惶惶之中,家人团聚本是大喜之事,但这些在战争的阴影笼罩之下,则显得奢侈和难得。

生活的凄苦,衣衫的褴褛,使整个场面给人以凄楚之感,血淋淋的现实摆在眼前:入门闻号啕,幼子饥而卒。

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作为慈父的他,怎能忍受何等的痛苦打击,他的心仿佛就要碎了,他内心充满了自责和懊悔。

“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东门”儿女们因为过度的饥饿而对父亲怒吼、啼哭,杜甫并没有去责骂他们,而是任由其行。

诗歌“极夫妻儿女之情”、“尽室家曲折之状”[5],这里没有父亲的威严,也没有礼教的束缚,只有诗人那一颗充满着怜爱与宽容的拳拳之心。

由于杜甫没有尽到养育的责任,所以“失学从儿懒,长贫任妇怨”,“为客裁乌帽,从儿具绿樽”,但诗人对儿女却寄寓着殷切的希望,在一些诗歌中写到:觅句知新律,摊书解满床。

试吟青玉案,莫羡紫罗囊。

暇日从时饮,明年共我长。

应须饱经术,已似爱文章。

十五男儿志,三千弟子行。

曾参与游夏,达者得升堂。

(《又示宗武》) 诗是吾家事(《宗武生日》)吾人诗家流(《同元使君舂陵行》)例及吾家诗(《八哀诗•赠秘书监江厦李公邕》)呼二检赠诗(《哭李常侍峄二首》)爱竹遗儿书(《秋清》)他希望自己的儿女以后能饱读诗书,胸怀大志,同时也看出他对诗学的重视。

杜甫对子女的教育也是因材施教,对于不善读书的宗文,他在生活琐事中以“仁义”的方式教导孩子们:墙东有隙地,可以树高栅。

避热时来归,问儿所为迹。

织笼曹其内,令人不得掷。

稀间可突过,觜爪还污席。

我宽蝼蚁遭,彼免狐貉厄。

应宜各长幼,自此均勍敌。

笼栅念有修,近身见损益。

明明领处分,一一当剖析。

不昧风雨晨,离减忧戚。

其流则凡鸟,其气心匪石。

倚赖穷岁晏,拨烦去冰释。

未似尸乡翁,拘留盖阡陌。

(《催宗文树鸡栅》)全诗虽是说教,但入情入理,发人深省。

第3节手足之情杜甫不仅关心自己的家室与儿女,同时,他对自己的兄弟姊妹也充满了关切之情,这是一个兄长对亲人细微入致的关注和思念。

冯至说:“杜甫无论在什么时期,都有怀念他弟弟的诗。

”[6]虽然这些诗歌不能解决他们的生活困境,但它却真实地再现了杜甫的博爱情怀。

第一,杜甫在诗中流露出深深的乡关之思。

狐死首丘,叶落归根,家园故土是每个中国人的“根”。

“多少残生事,飘零类转蓬”,长期的颠沛流离,命运的坎坷多舛,使诗人在岁月流逝中,愈发思念故土。

如下面的一组诗句:故园花自发,春日鸟飞还。

(《忆弟二首》其二)客子念故宅,三年门巷空。

(《遣兴二首》其二)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