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资本论》习题及参考答案(一)

《资本论》习题及参考答案(一)

《资本论》习题及答案(一)目录一、恩格斯说过“只有通过竞争的波动从而通过商品价格的波动,商品生产的价值规律才能得到贯彻,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这一点才能成为现实。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你认为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的作用有何不同? (1)二、如何理解"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及其现实意义?2三、如何理解.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及其现实意义? (3)四、马克思说,货币所有者变为资本家,必须在流通领域中,又必须不在流通领域中。

这就是问题的条件。

试问,货币转化为资本究竟是怎样实现的? (3)五、《资本论》的理论体系及主要内容? (4)六、马克思是如何分析决定劳动生产力的因素的?意义何在? (5)七、为什么说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6)有人认为,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替代的学说是一种主观想象,如何运用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解析? (6)九、为什么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这章揭示了资本主义企业和社会主义企业的共同运行机制与规律。

(7)十、马克思是如何论述商品生产存在的条件的?有何实践意义? (8)十一、马克思是如何分析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现实意义何在? (8)一、恩格斯说过“只有通过竞争的波动从而通过商品价格的波动,商品生产的价值规律才能得到贯彻,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这一点才能成为现实。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你认为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的作用有何不同?答: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情况,不仅不违背价值规律,相反,它恰恰是私有制下价值规律在价值实现中的表现形式。

这是因为,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竟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规律起作用,每个商品生产者盲目进行生产,他并不确切知道社会上和自己生产同类商品的究竟有多少人,能生产出多少商品,也不知道市场对这种商品需求有多少。

因而,商品的供给和需求很难一致。

当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供过于求时,价格下跌。

正是由于价格由价值决定并受供求关系影响,使其始终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从而成为价值规律在价值实现中的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作用特点表现为:第一,在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一方面, 由于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整个社会生产处于盲目的无政府状态,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之间的脱节是不可避免的。

另一方面,由于在私有制条件下,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主要是自发而不是自觉的,是事后而不是事前的,从而往往难以避免人、财、物的巨大浪费,还会引起经济的大幅波动。

第二,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在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促进生产发展的同时,也包含着不利于生产技术进步的消极因素。

第三,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的分化是不可避免的。


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特点表现为:第一,由于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它受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等多种经济规律的支配,价值规律不再是唯一的调节者。

第二,在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价值规律主要是作为一种被人们自觉利用的力量发生作用的。

二、如何理解"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及其现实意义?1,现代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规律即生产关系运动发展的规律。

2,"现代社会"的经济规律从一般性看有四大规律及五大趋势。

(1)四大规律:价值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规律,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规律。

(2)五大趋势:A.投资必然作为资本来经营;B.资本经营必然追求价值增殖并必然展开竞争;C.资本竞争必然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应用;D.科技进步和应用必然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E.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推动现代社会向更高级的社会形态过渡。

3、现实意义:(1)要认识、遵循、利用经济规律。

(2)要认识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历史趋势上必然没落,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还不能-时没落。

(3)从历史过程看,资本主义只是适合上述规律及客观必然性,才得以存在并空前发展了社会生产力。

(4)从现实看,资本主义仍然具有生命力。

因此,社会主义要具有存在和发展的生命力,就必须正视商品经济的客观必然性,按商品经济规律办事。

三、如何理解·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及其现实意义?1、经济的社会形态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2、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变化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而是自然历史过程。

3、现实意义:(1)指导我们坚定信念:资本主义必然灭亡。

包含两层含义:一是马克思时代的资本主义已为现代市场经济形式所取代,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不能走回头路。

2)每种社会制度都是历史产生,使我们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必然性。

四、马克思说,货币所有者变为资本家,必须在流通领域中,又必须不在流通领域中。

这就是问题的条件。

试问,货币转化为资本究竟是怎样实现的?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因为货币要转化为资本,就必须带来剩余价值,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剩余价值是在生产领域产生的,它是由雇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

但它的产生不能离开流通领域。

只有通过流通领域,资本家才能购买到特殊商品劳动力,它的使用不仅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才可能使货币转化为资本。

五、《资本论》的理论体系及主要内容?围绕一个中心,解剖一大主题;立足两个基础,分析三个过程,运用三条红线,串成十大理论;揭出四(八)大规律,得出科学结论。

·一个中心———剩余价值·一大主题——资本主义制度·两个基础——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三个过程——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三条红线——价值规律、剩余价值规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十大理论————卷三大理论: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资本积累论。

·二卷两大理论:资本循环和周转论(微观经济运行论)、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论(宏观经济运行论)。

·三卷五大理论: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论、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论、借贷资本和信用论、地租论、国民收入分配和阶级论。

·四大规律———价值规律、剩余价值规律、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规律、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规律。

(或八大规律,再加货币流通规律、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规律、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利润率趋于下降规律)·科学结论——分配论、阶级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论。

六、马克思是如何分析决定劳动生产力的因素的?意义何在?·1、马克思认为:"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

"(原著P53)·2、现实意义:(1)要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即价值的源泉固然是抽象劳动, 但价值大小的决定不光是劳动本身。

(2)在劳动的平均熟练程度上要求我们要努力提高教育水平和劳动力素质,加快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3)在科技发展及应用上,加快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特别要强化对知识产权的保护(4)在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上,既要加强微观管理(主要是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同时借鉴日本企业四大法宝的经验。

),又要加强宏观管理(政府职能、市场体系、宏观调控等)。

(5)通过内涵扩大再生产努力把企业做大做强,发挥技术进步和规模经济的优势。

(6)在充分利用自然条件的同时,注重可持续发展。

七、为什么说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答: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必要劳动时间,如果价值形成过程只达到这一点, 即工人新生产的价值只等于劳动力的价值,那就只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

如果价值形成过程超过了这一点,从而生产出剩余价值,价值形成过程就转化为价值增殖过程。

所以说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有人认为,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替代的学说是一种主观想象,如何运用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解析?答: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而非主观想象,因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积累的增长,必然引起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和日益尖锐化。

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

从资本主义积累过程来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资本积累过程中不断发展。

资本主义的不断积累使社会生产的规模不断扩大,而大规模的生产本身必然会冲破私人对生产过程的控制;资本的不断积累必然提高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这在客观上势必导致生产的集中和资本的集中,使资本的社会化占有成为可能;资本的不断积累是对生产过程的管理社会化了,相应地派生出管理社会化大生产的管理人员和专业的管理机构,而这些都弱化甚至排斥私人资本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之,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派生的各种矛盾在资本积累中不断发展、激化到资本主义制度自身无法使之释放时,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就将成为不可避免的结果。

这是资本主义积累过程所具有的客观历史趋势。

九、为什么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这章揭示了资本主义企业和社会主义企业的共同运行机制与规律。

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揭示了社会化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资金的一般规律。

社会主义企业同样必须增强资金运动观念,搞好生产经营,把资金总量合理地分配在货币资金、生产资金、商品资金上,使之在空间上并存和在时间上继起,即做到人财物合理配置和产供销相互衔接,使资金循环顺利进行。

社会主义企业也必须增强市场观念,根据市场需要调整生产方向和产品结构,加快资金周转,节约投资,提高资金利用率,增强企业经济效益。

再生产理论中关于社会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关于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之间比例关系的原理,关于剩余产品是积累源泉的原理,关于积累是扩大再生产重要源泉的原理,对于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十、马克思是如何论述商品生产存在的条件的?有何实践意义?·1、马克思认为有两个条件:(1)社会分工。

"这种分工是商品生产存在的条件。

"(2)"只有独立的互不依赖的私人劳动产品,才作为商品互相对立。

"即劳动产品的私人性、劳动者利益的独立性与利益满足的社会性的对立。

(原著Ps5)·2、现实意义:(1)为我们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必然性提供了理论依据,当今时代社会分工与不同利益主体依然存在。

(2)社会主义现阶段社会分工和不同利益主体进一步发展了:不仅有国内分工,更有国际分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