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一、城市化
1、含义 2、标志
人口和产业活动 在空间上集聚 人口城市化 地域城市化
乡村
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的指标: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二、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转折】瑞安市的变化是中国城市化的一个缩影,可以通过这 个例子以小见大。了解到城市化的内涵和动力机制。接下来,我 们要进一步、更全面地认识城市化。
二、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城市化的动力: 社会经济发展(工业化、第三产业)
农业发展 社会 经济 发展
工业发展 安 排 大 量 劳 动 力 就 业 服务业发展
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
剩余劳动力
城 市 化
三、 城市化特点
【活动二】展示下列图片和材料(小组合作讨论) 1、以英国城市化过程为例,概述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特点。 2、试分析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的主要原因。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近代城市化的国家。在工业革命的推 动下,19世纪英国的城市化进程迅速。从1801-1851年的半个世 纪里,城镇人口比例由26%提高到45%。 进入20世纪 19世纪末, 后半叶,市区 英国城市人口 人口逐渐迁往 已达75%。进入 郊区居住: 20世纪,出现 1971-1981年间 郊区城市化的 市区人口减少 现象。 了10.1%。 伦敦城区面积的变化 伦敦的人口变801
110万
1901
458万
试分析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的主要原因
原因: 市中心区的居住环境渐趋恶化,地价上涨 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活动三】读下面两图,结合P39阅读材料,思考:
1、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城市化进程有什么特点?
2、现阶段我国城市化有何特点?
思 考
【活动一】(自主学习)展示下表,根据表中数据在坐标系 中画出1800~2020年世界城市人口比重变化折线图。(世界、 发达、发展中国家折线分别用红、黑、蓝色表示,可以培养学 生动手能力,同时在动手画图过程中,加深了对知识点的印象, 而且也能把课堂气氛带起来)
年 世界 发达 国家 发展中 国家 份 城市 人口 比重 (% )
人口流动 城市建设
环境生态 保护 与经济发展 关系
与工业化的 工业能安排大量的劳动力就业,城市发展促进工 业化的进程 关系
城市人口比重(%) 90
80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发达国家 全世界 发展中国家
70
60 50 40 30 20 10 0 年 世界 发达 国家 发展中 国家 份 城市 人口 比重 (% )
板书小结
中 国 城 市 化 的 特 点 城 市 化 的 地 域 差 异
含义 城 市 化 的 动 力 机 制 社 会 经 济 发 展
城 市 化
主要标志
现阶段中国城市化的特点 城市化速度 城市化动力 产业结构 变动
快,呈加速发展的态势
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 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移 内地向沿海、山区向平原、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 济发达地区、农村向城市 基础建设不断完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生态环境得到初步改善,但仍不容乐观 基本协调,但问题仍有不少。如劳动力就业问题
(让学生结合自己所画的折线图,直观地展示了自产业革命以来,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世界城市化水平在不断提高, 因此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是同步的。让学生再次明确社会经济发 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起到巩固和加深理解新知识,突破难点的 目的。而且通过此图比较城市化的地域差异:速度和水平上的差 异 ,然后过渡到第三部分内容的学习)
1800 5.1 7.3 4.3 1850 6.4 11.4 4.4 1900 13.4 26.1 6.5 1950 29.2 53.8 17 1980 39.6 70.2 29.2 2000 46.6 74.4 39.3 2020 57.4 77.2 53.1
城市人口比重(﹪) 100
80
60
40
发展中国 家
起步晚,发展快 城市化水平低 城市发展不合理
【总结】 城市化的进程是历史的必然,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 高而出现的。因此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动力。一个国家 或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应该与社会经济水平相适应。因此,我国 规划未来的城市化道路,应该从我国的国情出发。 关心城市就是关心我们的未来! 关注城市化就是关注我们的发展!
三、学法指导
1、抓主线,把握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建立知识网络 2、自主学习 3、合作探究学习 4、联系实际运用知识
四、教学程序设计
新课导入:
瑞安城旧貌 瑞安城新貌
老外滩
瑞安外滩远观
展示瑞安城市建设的一些新老照片,然后问: 瑞安,正 不断地向现代化城市迈进,这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大家觉得 可以用哪些词来概况?(城市化) 利用乡土地理引起学生的兴趣及明确学习的重要性,进 入学习的第一部分知识:
来自:联合国人口司。
最后通过列表的形式把城市化的地域差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 国家的城市化的差异)的内容落实在表格上,可提高学生的归纳、 分析能力。
发达国家
城市化特点 起步早 城市化水平高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原 因 工业化早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
市中心区的居住环境 渐趋恶化,郊区基础 设施完善。
二战后民族经济发展, 人口迅速增长 农村人口基数大,增长 快,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虚假城市化、滞后城市
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
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1课时)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城市化或城镇化是当今世界上重要的社会和经济现象之 一,大多数的学生都知道、了解、甚至亲历过这个过程,要让 学生清晰地知道这一现象,学习这一节就尤其显得重要。本节 教材包括三部分,其一是城市化的概念、主要特征和对经济社 会的积极意义,其二是城市化动力机制,其三是城市化的地区 差异。在本章第二节安排这一课,其目的是在前述的城市空间 结构的基础上,对城市化过程与特点作一个概括,为第三节城 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做好知识铺垫,所以本节内容与第 三节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在本章中起到 呈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课时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 1、读图分析法 通过展示课文的图片及补充的图像案例,指导学生分析。 这既可引起学生的兴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 和读图分析能力,有助于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是本课的 主要教学方法。 2、列表比较法 本课中的城市化的地域差异可利用列表对比进行学习,可 以使学生认识两者的异同,加深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帮助记忆。 3、案例分析法 和讨论法
经济技术开发区
资料:
1990年瑞安市旧城区3.6平方千米,人口10.5万人
1998年瑞安市人口13.2万人,城镇人口比例约50%
2005年瑞安市建成区面积7.5平方千米,人口15.3万人, 城镇人口比例约56%
一
、城市化
依次展示瑞安市区地图( 1990年:瑞安市老城区面积约3.6k㎡, 人口10.5万人; 2005年:瑞安市建城区面积约7.5k㎡,人口为15 万人,城镇人口比例约56.4% ) 【问题】1、瑞安城市化的发展可以从哪些方面得到体现?这说 明城市化有哪些标志? 2、瑞安市发展如此迅速,你认为原因有哪些? 3、你们身边有没有类似的现象呢?请你说一说 选取学生较为熟悉的瑞安市作为典型案例,从学生熟悉的感性 材料入手,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上述问题,使学生逐渐归纳出城市化 的内涵(包括标志、意义)和初步理解城市化动力机制这些抽象的 理论知识。既符合学生认知的规律,也符合案例教学的要求。同时 通过这乡土案例,引导学生多关心家乡的发展,增强学生的家乡自 豪感。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注意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的习 惯。
20 1800 1850 1900 1950 1980 2000 2020(年)
思 考
90 80 70 60 50 40
城市化水平高低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 ? 城市人口比重(%)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全世 界
30
20 10 0
18001820 1840 18601880 19001920194019601980 年 2000
1800 5.1 7.3 4.3
1800 182018401860 1880 1900 1920 1940 1960 19802000 年
1850 6.4 11.4 4.4
1900 13.4 26.1 6.5
1950 29.2 53.8 17
1980 39.6 70.2 29.2
2000 46.6 74.4 39.3
b b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城市化的地域差异。 确立依据:因为通过比较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地区城市化 的差异,探究出城市化的动力机制,而且据历年高考会考分 析,这个内容是热门考点。 教学难点: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社会经济发展) 确立依据:在影响城市化的诸多因素中,学生容易把 “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混淆,而学生关于地理经 济学知识很欠缺,对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来说是一难点。
2、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城 市 化 过 程 与 特 点 ▲5.城市化 ①城市化的含义 b b
▲6.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①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7.城市化的特点 ①城市化的地域差异 ②现阶段中国城市化的特点
(1) 理解城市化的概念、特征、意义和动力机制。 (2)通过对比城市化的地域差异(,总结共同的本质成 因,进一步巩固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文资料的技能,发 展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3) 通过中国城市化的教学,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 家乡的情感。
4
33 119
12630
260 2340
66
17 41
由数据可知:经济发展程度越高,城市化水平越高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体现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