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备课情况调研报告

教师备课情况调研报告

教师备课情况调研报告一、备课中存在的现象。

1、“克隆”。

“克隆”一词,原是英文clone的音译,意为生物体通过细胞进行的无性繁殖形成的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后代个体组成的种群,简称为“无性繁殖.克隆也可以理解为复制、拷贝。

我们教师队伍中不乏思想简单者,依赖性太强,备课时找来现成的教案,一字不漏地抄下来,美其名日“拷贝”。

如此年复一年,社会在情然变化,教材也在不断改变,这种“克隆”版却依旧是“穿新鞋走老路”。

这样的备课直接导致的后果自然是课堂效率的低下。

2、“拿来”。

信息时代已经到来,电脑进入了寻常百姓家。

网络资源丰富多彩,“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有关备课的词条上网随便点一下,会找到很多。

于是,借助网络资源,教师真是轻松了不少。

可是也会出现不一般的现象,轻轻点击“下载”,一个个与自己备课相关的教案、课件便被原封不动地搬下来,成了自己的“成果。

这种“拿米主义”,适合教材、适合学生、适合自己吗?我看未必。

这种不切实际的“抄袭”,最终只有一种结局——失败。

3、“拼盘”。

在我所参加过的优质课、创新课等教研活动中我曾注意到有的教师为追求课堂的新颖、独特的效果。

在备课时,着实动了一番脑筋,这种资料“借”一点,那样刊物“摘”一点,出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教案。

其实,这样的教案全然没有考虑教材与学生,这种四不像的备课完会没有自己的特色,纯粹是个“拼盘”,注定行不通。

4、“空手道”。

“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根教鞭舞春秋”,这是对在应试教育的坚苦年代里教师清贫,劳碌的赞美,在那个年代,即使资源溃乏、手段落后,老师们依旧认真备课、孜孜不倦。

可是现在,我们周围有一些教师上课从来不备课,他们的备课本第一页永远都是崭新的,他们上课时也就仅凭一张嘴,可以“出口成章”“口若悬河”,可是保不准会不会出现“乌龟”念成“鸟龟”的笑话呢?二、存在的原因分析。

1、教师认识不足、学习少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就没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对教材的充分挖掘、对目标的理解、对学生的熟悉,成竹在胸,就没有课堂上的行云流水。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注重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意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有足够的智慧去发现,为学生的展示搭建广阔的舞台,使得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又能有心灵的启迪、健康人格的铸造。

可是,因为种种原因,我们有些人不愿意学习,也就不可能深刻领会新课程对教师备课提出的新要求。

2、教师任务重、压力大。

随着农村小学学校布局调整的不断深入,教师编制逐步紧缩,教师任务越来越繁重。

我们不少教师每周人均授课量在20节,每天只有一两节的空堂时间,包班教师甚至全天候工作,作业、作文、基础训练等的批改都成了问题,哪还有许多时间再去精心备课呢?此外,教研活动、继续教育流于形式,难以起到满足教师专业成长发展需求的目的,不能达到应有的促进提高的效果;教育教学资源只管添置,缺乏维护、缺少培训,损坏及浪费现象严重;社会中轻视小学教育的不良风气或多或少影响了教师,使得身处农村小学的教师好好备课的意识越来越淡漠,越发忽略备课的重要性。

三、目前小学教师备课的几种形式1.照抄照搬。

不少教师是通过购买《优秀教案选》之类的书籍。

对者教材按图索骥,比照参考资料依葫芦画瓢。

这样的教案很“规范”,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具安排、教学过程等样样齐全,语言流畅,文字数量也多,在各级领导教学检查过程中住往还侥幸得到好评,把这类备课称之为详细教案。

还有少数教师挑灯熬夜补抄备课。

2、古为今用。

有的教师在新学期备课时,重新“温习”起了自己往年的备课本,认为反正教材内容也没有多大的变动,当年花了很多心思备的课,现在可以省力了,于是一本老教案抄了一遍又遍,甚至有人索性将往年的备课本换上新封面,当作新学期的备课。

3、备课于书。

有的教师是凭自己钻研,在课木上圈圈画画做上记号,以此作为自己讲课的教案。

但为了应付领导检不得不另写份教案,但教案往往只写个简单过程,更细微的东西在课本上。

4、备课于册。

学校推行一种统一模式的教学设计手册,表面看其内容设置挺全面,蛮科学。

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流程、教学反思,条条框框样样俱全。

可惜就是没有教师自我发挥、自我完善、自我管理的空间,还是“照抄搬”,更为简便。

5、集体备课。

这种教师算是农村小学教师中的教学骨干,但不免也有这样的教师,往往对教师间的竞争认识不到位,将日常教学与研究视为竞争,各自为战,忽视了竞争者之间的相互合作,在集体备课中还是“守口如瓶”,致使集体备课形同虚设。

6、电子备课。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为一部分中青年教师写教案提供了新的方式,电子化备课确实在提高备课效率、质量,减轻教师过重负担等方面能起到一些作用,但不免有少数教师名为在电脑上备课,实为“百度”里搜索,找到所需教案,复制,粘贴一学期繁重的备课任务可在短时间内轻松搞定。

而走进课堂还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

”这顺应新课改的湖流,驶向了另一种极端。

7、有效备课。

这样的教师人数不多,但他们是农村小学教师中新课改的先行者,教学的骨干,他们受领导重视,让领导放心。

他们在备课中拥有自我支配、主动工作的空间。

他们的教案具有自己的特色:有的教师喜欢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以一份优秀教案为参考,去其糟粕存期精华,修改完善;有的教师喜欢修改自己的老教案,注重反思自己的经验,在自己原有备课基础上不断完善、升华;有的教师喜欢在书上圈圈画画;有的教师喜欢在电脑上写教案,因为修改很方使......四、当前农村小学教师的各课现状非常严峻,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和教师共同努力,更新观念,改革创新,坚持不懈地探索出一条符合“课改”要求的“有效备课新路。

1、正确认识备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关键,是上好首要条件。

备课是一个合格教师必须做好的功课,是师德的具体表现之一。

就是得到大家充分肯定和认可的。

但是备课不等于写教案,我们应该树立“大备课”理念。

备课就是为上课作准备,上课前的教学设计是备课,到图书馆、上网查阅资料是备课,与同行研究教材、探讨教法是备课,与学生一起交谈、活动游戏,了解学生是备课。

那么,教师的读书学习,开会研讨、写教育学论文随笔、参加社会实践、看电影电视、听音乐戏曲访名人、游山川也是为了丰富自身的阅历、经验、体悟和生活,做个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相统一的健全的人,从而上好课。

这样的备课,应该是上好课更重要的条件,也应该是成长为有风格的名教师的必备条件。

如果我们这样认识备课的话,我们就可以说教师备课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即备课。

有位很受学生欢迎的名教师在一节公开课后对听课的老师们说:这是一节我备了一辈子的课。

备课应该以课堂教学为核心,向师生生活的全方位辐射,包容师生的全部阅历。

它既是备课本上的有形教案,更是融入教师身心的无形教案,备课是教师一生的事!2、改革备课管理制度,教师为什么要抄教案?教师为什么把备课当成“例行公事”的“苦差事”?用教师的话说是“管理使之然”。

因此,要使备课出现根本性的变革,管理必须革新、制度必须与时俱进。

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来讲,对于学校的评价都应该从实效出发,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本,要与时俱进,与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相适应。

特别是教师最为关注的职称评审工作,不能再以教师的备课笔记是否齐全,认真作为评价教师教学工作态度和水平的重要依据,应让我们的老师放心大胆地进行备课改革。

从教育业务管理部门来讲,更应该成为基层教师进行适应时代、新课程实验要求的备课的引领者,帮助者。

教师们不再需要僵化了的备课要求细则,但是需要一般的,有指向的规范。

如备课要把备学生放在第一位,要作学情分析……更需要一般的、有价值的备课流程,如“个人备课——集体交流——个人反思、调整——个人上课——个人反思——集体交流——个人各课……”使备课成为一个个人独立思考与集体互动、交流的系统。

从而改变以往教师把备课当作一种完全的个体工作的做法,教育业务管理部门应该尽快制定新形势下教师备课的指导意见,并将备课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技能进行有关的培训。

从学校来讲,也要积极响应教师的呼声,并作出积极的应答。

学校应不断改进对教师备课要求,不要太多的、绝对的统一,删除多余的、重复的、低效的,增加体现教师个性风格的、形式多样的、分层次的要求,以增添备课工作的生机与趣味;不断改变对教师备课的检查和评价的方法,从简单的唯教案看备课中解脱出来,把备课检查看作一个过程;更多地深入教学第线深入课堂,从上课看备课、从质量看备课,引导教师在备课时,作更多的、更深刻的思考,带着自己的思考与思想去上课,使生成的课堂同样成为备课的过程,使备课真正成为教师的一项富有个性和创造性,充满智慧的工作。

3、完善和推广电子备课。

从调查情况来看,电子备课已经为广大教师所认识和接受。

一位已经使用了一个多学期电子教案的村完小教师说:电子备课可以节省四分之三的写教案肘间。

电子教案可以反复修改使用、可以减少重复劳动,它的共享性、即时性、广泛性、丰富性、交互性、开放性都是传统备课所无法比拟的。

借助网络还可以缩小城乡校、片区校与村小的差距。

实现学校、教师的均衡发展,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享受优质教育。

然而,采用电子备课作为新的备课手段教师们抱怨电脑不够、网络资源不丰富、经常断电等,学校领导抱怨:专业力量薄弱,有些学科任教教师少,很难交流、互动等。

因此在我们现有的教育行政办公系统的基础上。

信息中心与教研室应该联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

共同开发教师备课办公系统以相当丰富的不断更新的教学资源车以更为广阔的交互平台为教师开展电子备课服务。

同时要为电子备课创适必要的物质条件。

4、形成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相结合的新备课方个人备深相结合。

如果不是这样,思所混电子各深试可能仅仪是一变成了字如果深用电子备深,那么各课的方式必须是集体备课与有纸变成了无纸”。

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变化,与传统备课相比是“换汤不换药”,还可能进长起些教师的“情性”。

集体备课有利于教师之间相互交流教改信息探讨教学方法切硬教学艺术集体备课使教师之间既分工又协作:既独立钻研又共同探讨既减轻了各课的负担。

又提高了备课的质量。

各小学正在推行电子备课的同时实行了每周二次的集体备课,并在时间、内容、人员上给予充分的保证,他们的做法值得推广。

集体备课实际上就是“校本教研”,备课前要教研、备课时要教研、教案形成后要教研、上完课后要教研,这种教研应突出研究之风,强调每一位教师的积极参与。

集体备课形式应灵活多样,除了同年级同学科集体备课,还可以不同年级同学科的大组备课,或者是同年级不同学科的年级组备课,应该特别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沟通所以,从某种角度讲,村完小开展集体备课也是有独特的和有利条件的。

当然集体备课不能代替个人的研究学习,课堂教学是极富创法性的劳动,没有固定模式与方法,学习他人的经验必需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师本人的教学风格、特点,创造性地加以发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