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内文言文阅读

课内文言文阅读

课内文言文阅读【自我检测】阅读下面的十段经典文言文,完成其后的习题。

(材料全出自考试范围内的经典篇目)二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1.本文作者是宋代的,他既是之一,又是改革家。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关键词语及省略的信息。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译文:。

3.对本文解读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通过自己的见闻,叙述了一个天才陨落的故事,“泯然众人矣”流露出了作者知道仲永才华泯灭再也不如自己后的暗自欢喜的心思。

可见王安石是个敢于解剖自己的人。

B.文章叙仲永的故事从五岁,到十二三岁,最后到近二十岁,时间线索非常明晰,突出了他才能衰退之快,其间包含了发人深思的道理:孩子再聪明,后天教育也不可放松。

C.文中的“不使学”“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矣”等词句充分体现了作者的“伤感”,紧扣标题,行文的感情线索清晰可见。

D.全文叙事精炼,真切可信,寓理于事,表现手法含蓄委婉,更发人深思。

1.王安石;唐宋散文八大家。

2.从此,(要是有人)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立马就能写成,而且,那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

3.A。

三曹刿论战(节选)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1.《曹刿论战》出自,相传是鲁国盲史官所作,是为了解释《春秋》的。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语句,注意关键词。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译文:。

3.下面对这个语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话描写极为简练而精彩,寥寥数语,就使两个人物“活”在了读者面前。

B.这是论战的开端,曹刿与庄公的对话之间明显地表明了曹刿深知战争取胜的首要条件是获取民心。

C.写乡人的插话或劝阻,起到了衬托凸显了曹刿“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主人翁精神。

D.从“民弗从也”“神弗福也”“可以一战”等词语中可见曹刿态度十分鲜明,非常自信,早已成竹在胸,稍显不足的是他对庄公太过和气。

1.《左转》;左丘明。

2.有权位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其中呢?3.D。

四小石潭记(节选)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为嵁(kān),为岩。

青树翠蔓(màn),蒙络摇缀(zhu ì),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 ī)忽。

似与游者相乐。

1.选文的作者是唐代的,他与大作家一道发起了轰轰烈烈的古文运动。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语句,注意“以”字的意义。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译文:。

3.对选段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此文中“蔓”字注音(màn)显然是错了,应该注成(wàn),作名词用。

“不蔓不枝”的“蔓”则该读(m àn),作动词用。

B.“心乐之”直接写自己乐,“似与游者相乐”间接写自己乐。

这是柳宗元发现小石潭后最为轻松愉快的瞬间。

C.第一段叙事,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绘景,以“石”字为中心,突出石头的奇形怪状;最后写周围的环境,渲染清幽的氛围。

D.第二段正面描写潭中鱼儿的动态和静态,在光与影的映衬下,更显得水的清澈、明净,所以,从作者的目的来看,这段应该是正面描写为主。

1.柳宗元;韩愈。

2.(小潭)用整块石头作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头(有些部分)都翻卷上来,露出了水面。

3.D(侧面描写为主)。

五黄生借书说黄生允修借书。

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书非借不能读也。

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

有张氏藏书甚富。

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其切如是。

故有所览辄省记。

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

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为一说,使与书俱。

1.本文选自,作者是清朝著名文学家袁枚,他后来隐居在南京小仓山上的随园几十年,还写了一本著名的诗歌评论集。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注意落实关键词。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译文:。

3.下列各项对本文解读有误的一项是()。

A.这篇文章借事说理,以“书非借不能读也”为中心展开。

写法上类似于“由……说开去”之类的文章,典型的一事一议。

B.“天子之书”“富贵家之书”“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都是鲜活有力的论据,充分支撑了中心观点“书非借不能读也”。

C.“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一句,宕开一笔,拓宽了论题的范围,深化了中心,下文“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若业为吾所有”这组对比说理就显得更有力了。

D.全文在充分运用了对比说理的基础上,顺势也提出了“读书必专,归书必速”的道理或希望。

这里的“专”就是专一,只读一个人的书,或只读一种书。

1.《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

2.不是那个人的东西而勉强向他人借来,(那人)一定担心别人催着要回去。

3.D。

六岳阳楼记(节选)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1.《岳阳楼记》是(朝代)政治家、文学家写的著名散文。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注意特殊句式。

微斯人,吾谁与归?译文:。

3.下面对本文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叙事抒情,为下文写景抒情作铺垫。

也明白交代了写此文的原因。

B.“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是写景的起笔,概括有力、大气非凡,就是为了激起读者思考,胜景面前,“览物之情”应该有所不同吧。

自然而然引出下文,行文气势贯通。

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一句既是简笔,更是为下文伏笔,暗示我将不再重复前人的叙述,要开掘新的思路展开。

仔细琢磨这样的细节,我们会悟到起承转合的妙用。

D.“何哉?”“然则何时而乐耶?”两问两答,层层推进,给人鼓舞,最末一句又猛出反问,更是直接表白了自己的思想抱负,令人感佩不已。

三个问句真是出奇、出彩、出乎寻常。

1.北宋;范仲淹。

2.没有这种(高尚的)人,我又能同谁一道呢?3.A(没抒情)。

七(节选)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选文原标题是,作者是北宋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注意“于”字及判断句。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文:。

3.下面对选文解读有误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味十足,其中很大的因素就是“也”字较多。

本段8个“也”字,读到它时,总感觉文句有起伏回环的韵味,删去“也”字,读起来就硬邦邦的了。

B.起句“环滁皆山也”美不胜收。

一是简笔写出滁州山多,二是概括全段为下面写亭铺设了背景,三是流露了作者的自豪之情,与“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呼应。

C.全段交代了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得名及其周边优美的环境,将写景叙事抒情议论描写说明多种表达方式熔于一炉,巧妙地传递出了一个沉迷山水的太守形象。

D.这段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早已演化为成语,既是全段的中心,又是千古名句,表现作者超然洒脱的宽广胸怀。

1.醉翁亭记;欧阳修。

2.有座四角翘起像鸟儿展翅欲飞、紧靠在泉边的亭子,(那就)是醉翁亭。

3.C(“沉迷”误用)。

八陈涉世家(节选)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

”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恙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尉果笞广。

尉剑起,广起,夺而杀尉。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如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

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候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袒右,称大楚。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攻大泽乡,收而攻蕲。

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銍、酂、苦、柘、谯,皆下之。

行收兵。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

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

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

”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1.此文选自我国伟大的史学和文学著作,其作者是汉代的。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注意“之”字用法。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译文:。

3.下面对选段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反问的语气极为强烈,充分表明了陈涉非凡的志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