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民间乐器及器乐
6、热瓦甫
弹弦乐器,深受维吾尔族、塔吉克族和乌孜别克族人民 最 大的热瓦甫的喜爱 。热瓦甫产生于公元14世纪,至今已经 有600多年的历史了。维吾尔族人民在他们原有的民间乐 器的基础上,吸收外来乐器的长处,创制出了这种新乐器, 并且一直流传到今天。热瓦甫多为木制,它的外形很独特, 上部分是细长的琴身,顶部弯曲,下面是一个半球形的共 鸣箱。 热瓦甫有3根弦、5根弦、6根弦、7根弦、8根弦和 9根弦等不同的形制,通常用最外面的一根弦演奏旋律,其 余的弦作为共鸣弦。
因此得名。
2、托布秀尔
托布秀尔,新疆蒙古族特有乐器之一。是中 国北方古游牧民族中所流传的木质短颈拨弦乐 器的后裔,造型美观而又制造简便,音色优美 浑厚,便于携带。特别适合于游牧生活,因此 深受牧民喜爱,在新疆蒙古族中流传的十分广 泛。在民间喜庆的集会上弹奏“沙布尔登”以 外,托布秀尔也可以演奏单独供欣赏的乐曲, 还可用来为民歌和《江格尔》 等说唱长诗伴奏。
3、四胡
“四胡”:拉弦乐器,又名四股子、四弦或提 琴。蒙古族称之为呼兀尔,源于古代奚琴。宋代 陈旸《乐书》:“奚琴四胡本胡乐也。”清代用 于宫廷乐队,称提琴。清代《律吕正义后编》: “提琴,四弦,与阮咸相似,其实亦奚琴之类 也。”是北方民族共同使用的一种古老的弓弦乐 器。主要流行于内蒙古地区,其它如山西、陕西、 河北、河南及四川等地也见流行。
4、火不思
蒙古族弹拨乐器,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 和甘肃省北部等地。四弦、长柄、无品、音箱梨形。 明代时民间相当盛行。见于元代,盛行于明代,清 朝列入国乐,清后失传,建国后重新研制成功。流 传于中国新疆、内蒙古、甘肃北部及云南省丽江纳 西族自治县等地。火不思一词为土耳其共和国语 qobuz的音译,约于唐代从中亚传入中国,又名浑
中国少数民族民间 器乐欣赏
第一章节 乐器介绍篇 第二章节 器乐欣赏篇 第三章节 互动实践篇
第一章节 乐器介绍篇
1、马头琴
马头琴是中国蒙古族民间拉弦乐器。蒙古语称 “绰尔”。马头琴的历史悠久,从唐宋时期拉弦 乐器奚琴发展演变而来。成吉思汗时已流传民间。 琴身木制,长怀念死去的小马,取其腿骨为柱,头骨为筒,尾 毛为弓弦,制成二弦琴,并按小马的模样雕刻了 一个马头装在琴柄的顶部,
不似。民间称其为胡不儿或浑不似。
5、弹布尔
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弹弦乐器。历史悠久,形制 古朴,音色优美,富有独特的地方风格,常用于独 奏。为阿拉伯乐器tanbūr的一种。汉文史籍中, 有“丹不尔”、“弹拨尔”和“丹布尔”等译名。 琴身木制,音箱较小,成瓢形。琴身修长,以丝弦 缠成16至20余品位。有钢丝弦五根,内二弦与外 二弦调成同音,与中弦成五度关系。音域宽广,音 色清脆,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常用于独奏、合奏 或伴奏,是“麦昔若普”和演奏《十二木卡姆》主 要乐器之一。
第二章节 器乐欣赏篇
第三章节 互动实践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