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器官
肌 梭:内有二种感受器:
环旋末梢:是牵张反射的感受 装置,兴奋由Ia类 N纤维传入。
花枝末梢:可 能 与 本 体 感 觉 有 关,兴奋由Ⅱ类N纤 维传入。
二、触-压觉
概念:给皮肤施以接触、压等机械刺激所引起的感觉。 两点辨别阈:人体能分辨出两个刺激点的最小距离. 触觉阈:引起触-压觉的最小压陷深度.
F2越小,其折光能力越强; n2越大,其折光能力越强;
r越小,其折光能力越强。
折光体的折光能力还可用焦度(D)表示:
D = 1/F2 1D = 100度
(二)眼的折光系统和成像
适宜刺激→感受器→跨膜信号转换→感受器电位 (感觉神经末梢上的称启动电位或发生器电位) →传 入神经→神经冲动(AP)。
感受器电位和发生器电位的特征:是局部电位:
①电位幅度在一定范围内与刺激强度成正比; ②不具有“全或无” 的特征; ③可总和; ④能以电紧张的形式作近距离的扩布。
神经冲动:即动作电位,在与感受器连接的神经纤维上 产生
③多觉型伤害性感受器
痛觉分类: 快痛:
刺激后立即出现刺痛持续时间短,感觉敏锐,定位准 确,不伴有情绪反应。由A类纤维传导。 慢痛: 刺激后0.5-1.0s出现烧灼痛(难以忍受)持续时间长,感 觉模糊,定位不准确,常伴有情绪反应 由C类纤维传导。
痛觉产生的机制: 致痛物质刺激伤害性感受器 外源性致痛物质 内源性致痛物质 细胞释放产生
皮层。(感受器的高度分化) 刺激强度的编码: 单一神经纤维上AP的频率、参与的神经纤维的
数量。
4.感受器的适应现象 (感受刺激的持续性) 概念:指感受器对同一刺激的持续作用,其反应逐 渐降低的现象。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产生机制:适应现象并不是疲劳,其机制比较复 杂,可发生在感受器的换能过程、离子通道的功能状 态、感受器细胞与感觉传入纤维之间的突触传递特性 等不同阶段。
感受器连同他们的附属结构构成感觉器官
感受器的分类:
分布部位:内、外感受器。
外感受器:距离感受器(视、听、嗅觉)
接触感受器(触、压、味温度觉)
内感受器:本体感受器(身体在空间的位置)
内脏感受器
刺激性质:机械、化学、温度、光和声感受器等。
三、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1.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感受刺激的特异敏感性): 概念:指感受器对之最敏感的刺激=感受
一.本体感觉
概念:来自躯体深部的肌肉、肌腱和关节等处的组织 结构对躯体的空间位置、姿势、运动状态和运动方 向的感觉.
本体感受器: 肌梭、腱器官和关节感受器 肌梭:长度感受器 腱器官:张力感受器
感受装置—肌梭
①结构特点:
梭外肌:αN元支配, 与肌梭呈并联关系。
梭内肌:γ N元支配, 与肌梭呈串联关系。
感受器电位→视N AP
视觉中枢→视觉
一、眼的折光系统及其调节 (一)折光成像的光学原理
光线由一媒介进入另一媒介所构成的单球面折光
体时,就会发生折射。折射能力(F2 )的大小由该单球 面折光体的曲率半径(r)和折射率(n2)决定。
若空气的折射率n1,其关系式为:
F2 =
(后主焦距)
n2 ·r n2 - n1
影响阈值的因素: ①:感受器感受野的大小 ②:感受器的密度
感受器:游离神经末梢、毛囊感受器、环层小体、麦 斯纳小体、鲁菲尼小体和梅克尔盘。
三、温度觉
热感受器:游离神经末梢,当皮肤温度达到32-45℃, 感受器激活,温度越高放电增加,产生热觉,超过45℃ 则产生热痛觉.
冷感受器:游离神经末梢,当皮肤温度低于30℃,感 受器激活温度越低放电增加,产生冷觉. 皮肤温度的中间范围区:32-34℃
第九章 感觉器官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概述 视觉器官 听觉器官 前庭器官
第一节 概 述
一、感觉(sensation)
感觉:是客观事物在人脑的主观反映。 感觉的产生:
①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感受刺激 ②传导通路的信息传入 ③中枢的整合分析
二、感受器与感觉器官:
感受器是分布于体表或组织内部的一些专门感受机体 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或装置,认识世界的第一环节,是能 量转换的特殊结构。其形式多种多样。
类型与意义: 快适应感受器:触觉感受器、嗅觉感受器。 意义:有利于感受器和中枢再接受新的刺激。 慢适应感受器:压力感受器、痛觉感受器、肌梭 意义:长时间监测机体的功能状态并调整其功能
第二节 躯体感觉
概念:躯体通过皮肤及其附属的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 激,产生的各种感觉.
浅感觉: 触-压觉,温度觉和痛觉 深感觉: 本体感觉(位置觉和运动觉)
痛觉的意义: 1.机体的防御警报系统 2.提示疾病线索,没有明确诊断之前,慎用镇痛
先天性痛觉缺失症
第二节 视 觉 器 官
眼是人体最重要的感觉器官,大约有70%以上的信息来自 视觉。
眼的适宜刺激:是可见光(波长380~760nm的电磁波)。
视觉的产生过程:
可见光
眼的折光系统 折射成像
视网膜的感光系统 换能作用
器的适宜刺激。
感觉阈(阈值):能引起感觉传入冲动产生的 最小的适宜刺激强度。
强度阈值、时间阈值、面积阈值 非适宜刺激也可使某种感受器反应,但需刺 激强度大,如压眼球产生光感。”眼冒金星”
2.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激后,通过跨膜信 号转换过程,感受器细胞发生膜电位的变化。
3.感受器的编码作用 (感受刺激的信息整合作用):
概念:指感受器在换能过程中,将外界刺激的 信息转移到感受器电位(其幅度、持续时间和波动方 向)以及神经冲动(特定序列)的可变参数之中的过程。
感觉中枢正是根据这些信号的特定排列组合,进 行分析综合,获得各种主观感觉。
刺激性质的编码: 特定的感受器、特定的传导路径,特定的大脑
敏感度的影响因素: 1.皮肤的基础温度“三碗实验” 2.温度的变化速度 “青蛙实验” 3.刺激的范围 范围越大越敏感
四、痛觉
概念:体内外伤害性刺激引起的一种主观感觉
伤害性感受器:游离神经末梢
感受器特点:
①没有一定的适宜刺激
② 不易疲劳
感受器分类:
①机械伤害性感受器
②机械温度伤害性感受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