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试述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容、特点及历史作用。
基本容: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在16世纪兴起,并在17、18世纪的西方哲学中占居支配地位。
一种单纯用古典力学解释一切自然现象的观点。
它把物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性质都归结为力学的性质,把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系统和运动形式都归结为力学的系统和运动形式,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完全服从于机械因果律。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却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看不到世界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或者只是承认机械的联系和机械的运动,因而表现出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特征。
意义应该是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是不够彻底,在自然观方面承认唯物主义,但在历史方面承认唯心主义。
历史作用: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在历史上所起的进步作用在于,它与当时最发达的自然科学相结合,坚持从自然本身说明自然,证实了以往被视为根本不同的领域,如地上的运动和天上的运动,都服从于同样的力学规律,从而有力地打击了神学自然观,维护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则。
在19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逐渐暴露出来,并受到德国自然哲学家的批判,但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完整的自然观(见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中才得到真正的扬弃。
自然科学的发展也逐步突破了机械唯物主义的束缚。
2、试述马克思主义辩证自然观形成的价值和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是在批判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一种辩证的、实践的自然观。
马克思的自然观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自在自然,既包括人类产生之前的自然,又包括尚未被人类认识和改造过的自然。
马克思认为“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
”[6]二是人化的自然,即作为人类认识和实践客观对象的自然,被人的实践活动改造过的自然,体现了人类的认识、实践活动与自然界有机统一的自然。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主要容包括以下三点:首先,“人化自然”或者“自然的人化”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容。
其次,马克思认为人和自然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
最后,实践是人和自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中介。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当代价值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是马克思的一贯主,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研究和贯彻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有助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为切实开拓人与自然和谐的新型文明道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解决当今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依据;同时,为我们认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解决当今环境问题,构建当代生态文明提供了方法和途径。
二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实践价值。
意义:首先,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当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环境。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要求我们,在物质文明建设方面,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在文化建设方面,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质量。
其次,马克思在处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关系问题时的基本结论,是我们克服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行动指南。
众所周知,随着全球化运动的蓬勃发展,生态被破坏,环境被严重污染,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人类社会正面临着严峻的生态危机,甚至是生存危机。
因此,马克思提倡的尊重自然、关注自然的存在价值,摆正人类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的思想为解决生态问题提供了宝贵的行动指南。
3、试述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对马克思主义辩证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体论和认识论。
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在总体上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是一般生产力,技术是现实生产力;科学是认识世界,技术是改造世界。
现代科学和技术形成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体系结构。
4、简述生态自然观的容及特征。
容:①生态系统是由人类及其他生命体、非生命体及其所在环境构成的开放系统。
②生态自然界是生态系统构成的自然界。
③生态自然界是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相统一的自然界。
④生态自然界的创建依靠人类与生态系统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
特征:①强调科学技术与自然及社会的协调发展。
②强调人类和其他生命体和非生命体的和谐统一。
5、试述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与解决目前全球存在的人与自然的问题:人口问题(人类自身问题)、资源问题(自然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相当突出.大自然是万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的生命活动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它,它们构成矛盾的统一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发展,由此构成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人类社会。
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为此,首先必须确立大自然观。
现代意义上的自然观,真正视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从整体上把握住规律,并以此作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础其次,必须走出“人类中心”的误区,建立人与自然全面和谐共处和协调发展的关系。
科学证明人类不过是众多生物种类中的一种,人类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不是万物的尺度,同时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的认识有很大的局限性,况且人类的认识正确与否、能否得到完善和发展,一点也不能离开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的活动(即实践),尤其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更是离不开人与自然的联系,在当今世界变革的潮中,新出现的诸如“大科技观”、“持续发展观”、“生态价值观”等等,就是对“人类中心论”的否定。
其三,必须全方位的探讨自然的价值。
不仅要征服自然、利用自然,从自然中获取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使用价值;同时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
要树立大价值观念,即在评价一切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时,不仅要考虑其经济价值,而且要考虑其生态价值;不仅要考虑眼前价值,而且要考虑长远价值;不仅要考虑从自然中所得,还要考虑如何回报自然等等。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
6、简述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的容和特点、、、的科学技术思想,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发展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逐渐形成、发展和完善的。
、、、的科学技术思想,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对当代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的科学技术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对、、、科学技术思想的概括和总结,是他们科学技术思想的理论升华和飞跃,是他们科学技术思想的凝练和精髓。
、、、的科学技术思想,涵丰富,涉及科学技术的功能、目标、机制、战略、人才和方针等重大问题,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
7、简述科学和技术的本质特征科学的本质:(1)科学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
(2)科学是社会和精神领域的劳动。
(3)科学是生产力。
(4)科学从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两个层面体现出其社会价值技术的本质:从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关系出发,可以探索技术的本质。
天然自然是各种“非常态”的集合体,需要把它们引入到‘常态’环境,这就必须创建人工自然。
技术是创建“人工自然”的手段,是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这就是技术的本质。
8、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模式有哪些,各有什么特征?20世纪以来,有三种科学理论的发展模式:累积式发展观,否证式发展观和社会历史观。
累积式发展观包括:古典归纳主义的积累发展观;逻辑实证主义的累积发展观。
否证式发展观既是“证伪”。
该观点认为:科学理论就是在不断地提出猜想,发现错误,而遭到否证,再提出新的猜想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的。
所以其认为科学发展的模式是:问题--猜想--证伪--新的问题。
社会历史观主要由库恩提出,其认为科学发展的模式为:前科学--常规科学--危机--革命--新的常规科学--新的危机。
归纳主义的累积模式:主要观点:科学起点问题,观察;经验论问题,经验是科学的全部基础,一切科学理论都建立在经验之上;科学发展方式,科学发展的过程是知识积累的过程,科学进步的历史是连续渐近的历史。
波普的证伪主义模式:基本观点:科学问题->猜想->证伪->新问题;科学的起点:从问题开始;科学研究方法,猜想-反驳方法;科学标准,用“可证伪性”代替“可证实性”;科学发展方式,不是从观察经验到理论归纳,而是从问题到猜想、反驳的过程。
库恩科学发展历史主义模式:前科学->常规科学(形成式)->反常->危机->革命(新式战胜旧式)->新的常规科学式:指从事同一个领域的研究的学者所持有的共同的信念、传统、理念和方法。
前科学:尚未形成该科学“式”的原始阶段,是科学的“早期发展阶段”或初始阶段。
常规科学:式的形成是科学达成成熟的标志,形成式的成熟科学。
反常:当科学家发现了用式难以解释的现象,这些属于式预期之外的新事物、新现象、新发现就是反常现象。
危机:当反常积累到一定程度而无法排除时就导致了危机。
革命:一些思想解放、具有革命批判精神的成员勇于创新,去建立新理论、新式取代旧式,以解释吸收反常。
新的常规科学:革命之后进入的常规科学。
9、试述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的在联系。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辩证的发展观。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一定要从唯物辩证的思维方式出发解决好对发展问题的科学认识。
什么叫发展?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是事物的一种运动状态,但又不是事物的一般的运动状态,而是特指事物向前,向上,由低级向高级进步的前进运动;是由小到大,由旧到新,由落后到先进,不断地推出新的创新运动。
发展就是事物辩证的运动过程。
在原有基础上的重复,甚至倒退的运动都不是发展。
当然,发展作为事物运动的状态也有快,有慢;有单一的,有全位的;有不平衡的,有均衡的;有不协调的,有协调的;有一时的,也有持续的。
科学的发展观追求的是正常的、健康的、协调的、全面的、合理的发展。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看,发展应该是辩证的发展,辩证的发展是不断解决矛盾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协调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
首先,辩证的发展观是对立统一的发展观。
发展是事物部矛盾不断产生、运动和解决的过程。
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矛盾又出来了,往复循环,事物才向前发展,事物是以矛盾发展为动力的。
科学的发展观从本质上说,其哲学依据就是发现矛盾、认识矛盾、解决矛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
说到底,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的观点,认识和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