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春节 主题班会

春节 主题班会

由此可见除夕守岁的积极意义
爆竹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 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 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欢乐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 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 历代的诗人墨客总是以最美好的诗句,赞颂新年的来临。王安石的《元日》诗: 爆竹 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守岁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 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 《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
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古人在一首《守岁》诗中写道:"相邀守岁 阿戎家,蜡炬传红向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 年华。"珍惜年华是人之常情,故大诗人苏轼写下了《守岁》名句: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传统图案,更吸收文人绘画甚至西方绘画之长,
利用木板印刷技术,创立了特有的样式与体裁。
在内容上,年画由门神拓展为纳福迎祥、欢度喜
庆,后来亦延伸至故事戏曲、民众风情等,表现
了民众的情感与理想。
年夜饭
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除 旧迎新,吃团圆饭。在古代的中国,一些监狱官员甚至放 囚犯回家与家人团圆过年,由此可见"团年饭"对古代中国 人是何等的重要。
风俗习惯
新年习俗
祭灶 扫尘 春联 年画 年夜饭 守岁 爆竹 拜年
祭灶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 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 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 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 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 “神荼(tu)”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 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 名字。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chang)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 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 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 说,老伯伯笑而不语பைடு நூலகம்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他知道“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后来"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 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 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 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 祭神祭祖活动。有关它的各种传说也很多。
"年"兽的传说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 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 的伤害。
这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老伯伯,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 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老伯 伯。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
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
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 又称春联为“桃符”。
年画
年画是特有的民间艺术,它和“春”、“福”
一样是由桃符演变而来。年画共分版画、刻纸、
纸绘三种,在表现形式上,以民间绘画手法结合
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 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上书、"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 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 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祭灶风俗流传后,自周朝开始,皇宫也将它列入祭典,在全国立下祭 灶的规矩,成为固定的仪式了。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 ,由来已久。据《吕氏春秋》记载, 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 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 气" 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 祈求。
春 联
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 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宋代王安石《元日》
新 年
1 节日来历
2 风俗习惯
3 节日意义
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是我国民间 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节日喜庆气 氛要持续一个月。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等仪式; 节中有给儿童压岁钱、亲朋好友拜年等典礼;节后 半月又是元宵节,其时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盛况 空前,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结束了。
一年一度的团年饭充分表现出华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 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 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眼看儿 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 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 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
扫 尘
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 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 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 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 疏浚明渠暗沟。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 新春的气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