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隋唐时期的教育6.1 复习笔记一、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隋唐统治者根据儒、佛、道三者的关系,制定了以儒为主干,佛道为两翼的文教政策,同时根据政治的需要和统治者主观的爱好,不断调整三者的关系,以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
1.崇儒兴学(1)隋朝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的需要,统治者积极提倡儒家教化,统一思想。
(2)唐朝实行了“重振儒术”的文教政策,主要表现在:①尊孔;②提高儒士的地位;③皇帝亲临国学观释奠;④重视儒经的整理和研究。
唐朝尊孔崇儒的文教政策使得科举考试和学校的学习,都以儒经为主要内容,其目的在于选拔和培养儒术人才,学校教育成为经学教育,《五经正义》成为统一的教材。
唐朝再次统一儒学,基本上结束了儒学内部的派别之争,维护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2.兼用佛道隋唐时期虽尊崇儒学,但不独尊儒学,而是兼重佛教和道教。
(1)隋朝对佛教的提倡佛教的兴衰与统治者的信仰密切相关。
由于统治者采取了提倡佛教的政策,使佛教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很大发展。
隋文帝和隋炀帝大力提倡佛教,隋文帝甚至废太学、四门学及州县学,同时命天下诸州建佛塔,兴佛教。
经过隋文帝和隋炀帝的大力提倡,佛教的地位已超过了儒学,隋朝也成为当时佛教研究的中心。
隋朝在提倡佛教的同时,对道教也予以一定的重视,但远不及佛教的地位高、影响大。
(2)唐朝对佛教、道教的提倡和利用唐朝统治者重视佛教,但注重平衡儒、佛、道三者的关系。
佛教在唐朝由于统治者的或抑制或推崇,屡遭打击又屡次兴起。
从整体来看,佛教在唐朝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而道教到了唐朝,由于统治者的支持,空前活跃起来。
3.发展科举(1)隋文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把任用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由士族门阀垄断的九品中正制。
他先恢复利用察举制度来解决官员补充问题,然后对察举制度进行改革,把察举的设科、推荐、考试,与地方按行政区定时、定额、定科选送人才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以文化才能为选拔标准的科举考试制度。
又把官学培养人才的制度与科举考试制度衔接起来。
开皇七年(587年)“制诸州岁贡三人”,这标志着察举制向科举考试制度转变的开始。
(2)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秋七月“始建进士科”,标志着科举考试制度的形成。
他十分重视以科举选拔人才充任官员,并根据行政管理上多方面的需要,提出十科举人,并表示要“随才升擢”。
(3)唐代承续隋代科举考试制度,武德四年(621年)恢复科举。
贞观年代,科举考试制度进一步发展,确立为一种常规的以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科举所要选拔的是从政治民的管理人才。
唐高宗当政时,科举也盛行,除了常科每年举行之外,他还重视制科,根据需要设置科目,不定期举行。
武则天重科举轻学校,特别侧重利用科举吸纳人才,她的创新之举在于下令开设武科,以吸纳军事人才。
4.任立私学隋朝时期,私学很受重视,鼓励私学发展成为政府的政策之一。
唐代继续提倡私学。
州学县学是由政府办理的地方官学,县以下的乡里,政府不派官办学,由民间人士自己筹办,自己经管,政府对私学的勉励,则是要求私学在施行礼教、移风易俗方面发挥其作用。
二、隋唐学校教育的发展1.学校因时而起伏(1)隋朝存在38年,学校发展呈现两起两伏,都与政策有关。
①开皇兴学。
隋朝建立后,进行一些政治改革,两年后终于稳定。
开皇三年(583年)隋文帝下诏全国“劝学行礼”,鼓起隋初的兴学运动,从京师到天下州县,皆设置博士讲习礼教。
②隋文帝晚年,对儒学的态度有很大改变,对于废学的原因,他指责官学未能提供人才。
于是,州县学停废,国学压缩,这是学校教育发展的一次重大挫折。
③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复开庠序,颁《劝学诏》。
这表明被停废的学校再度恢复,而且还有所发展。
④大业年间学校教育的繁盛仅十多年,因为战争,又造成学校荒废,师徒怠散,空有建学之名,而无弘道之实。
(2)唐朝继隋而起,存在290年,大致以“安史之乱”为界,可分为前后期。
前期学校教育的趋势是发展,后期学校教育的趋势是衰落,全过程亦有多次的起伏。
①唐朝建立时,郡雄争夺统治权的战争尚未结束,武德年代恢复官学,中央三学(国子、太学、四门)学生342员,郡县学学生也有定员,是当时指令性的计划,只是部分具备条件的地方才能实现。
②贞观年代,由于唐太宗贯彻崇儒兴学政策,学校教育迅速发展达到高潮。
私学与官学、地方官学与中央官学,不同层次学校相互衔接,多种类型附设学校,培养各类专门人才,形成较完整的学校体系。
唐高宗当政时,政策未有大变,学校教育还能保持正常规模。
③武则天当政年代,文教政策改变,崇佛抑儒,重科举轻学校。
由于武则天不肯采纳保持学校的建议,使学校继续荒废,这是唐前期学校教育低谷时期。
④唐玄宗当政,学校教育才得以恢复,再度发展达到繁荣程度,并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官学管理制度,各层次官学有了法令规定的名额,这种局面持续了将近半个世纪。
⑤“安史之乱”,使学校教育受到极大的破坏。
战后相当长的时间难以恢复,即使有所恢复也难于达到以前的规模。
由于不同阶段的当政者有不同的政策和措施,往往造成学校发展的起伏波动。
唐代宗永泰年间、唐宪宗元和年间、唐文宗太和年间都曾下令强调学校整顿,但都只能取得短期效果,或是使国学恢复教学活动,或是使国学保持一定规模,或是使国学管理保持正常秩序,都无法推动官学教育复兴,再现贞观、开元年间官学教育的辉煌。
可见学校教育是在具体的社会条件下发展的,而政治对学校教育的影响最为关键。
2.中央官学(1)中央专设的学校①隋代中央专设的学校。
隋代中央官学初称国子寺,隶属于太常寺。
国子寺的教育行政官员是国子祭酒一人,主簿一人,录事一人。
国子寺统国子、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各置博士、助教、学生等员。
②唐代中央专设的学校:a.中央教育机构由附属改为独立设置。
贞观元年五月,令国子学脱离太常寺,改称国子监,成为与太常寺平行的独立机构。
国子监既成为中央政府教育行政机构,可直接对皇帝负责,也要接受上级机关礼部的统调指导;它又是国家最高学府,实际培养统治人才为国家所用,具有两方面的职能。
国子监的设立,标志着国家对培养统治人才的重视,学校管理走向专门化,以适应教育事业大规模发展的需要。
以后虽有改朝换代,国子监仍然是长期延续存在,直到清末学部成立为止。
b.国子监作为教育行政机构的官员及分工。
国子监作为行政机构,下设几个部门,分工管理监内教育的有关事务,明确各自不同的职责。
c.国子监规模的发展变化。
国子监作为国家高等教育机构,其规模不是一成不变,而是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有不同的规模。
③中央专设学校的管理。
唐代官学教育管理制度最重要的是以下几项:a.入学制度。
唐代中央官学实行等级入学制度,贵族与官僚的子弟有优先入学的特权。
学生按出身门第的高低、父祖官位的品级入相应的学校。
b.学礼制度。
主要的学礼制度有:束脩之礼;国学释奠礼;贡士谒见及使者观礼。
c.教学制度。
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从学习的课程内容来看是儒学经典。
律学,以学习唐律令为专业,格式法例也兼习之。
书学,以学习《石经》《说文》《字林》为专业,余字书也兼习之。
算学,以学习算经为专业,广文馆,以进士科三场考试的帖经、杂文、时务策为学习内容。
d.考核制度。
国子监为了督促学生课业,每阶段都有考试,考试形成系列,发展过程有些演变,但考试始终作为考核的基本手段而运用。
具体的考试制度包括以下几种:旬试,每旬休假前一日举行考试,由博士主持;月试,每月第三次旬试就是月试,试一月内所讲习的内容;季试,由于政局变化,管理松弛,要求降低,不举行月试,只举行季试;岁试,考试一年的学业,口问大义十条,通八为上,通六为中,通五为下;毕业试,每年有学业完成,能通两经以上的明经或进士而欲求出仕者,登记名册,上报于监,由祭酒、司业、监丞考试其学业;毕业考试合格者,名册经祭酒审阅,然后报送礼部,参加科举考试。
e.惩罚制度。
国子监主簿负责执行学规,督促学生勤学,保证国子监的教学和生活秩序。
据《唐六典》所载的规定,有以下的情节,要给予惩罚处分:不率师教,学业无成,假违程限,作乐杂戏。
f.休假制度。
中央官学的休假制度要顾及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国家有统一规定的休假制度,国子监作为中央教育行政机构必须实行国家统一规定的休假制度,学官享受政府规定的休假日,学生们也跟着学官休假;另一方面中央官学又是教育机构,以学生为教育对象,学生与官员情况不同,其所处的社会地位,决定其义务和职责,有其需求,要适当安排其学习和休息,保证其身心健康发展。
两方面结合起来考虑,安排学校常规的休假,有旬假、田假、授衣假。
(2)中央附设学校唐代还有些官学不是独立设置,而是利用行政部门人才资源和业务设备的资源,附设一些学校,并由这些部门管理。
在唐代中央行政机构附设的学校中,有部分实科学校,医药学校就是较有代表性的实科学校。
3.地方官学隋唐时期,地方官学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隋朝在地方上实行州县二级制,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统一人们的思想,隋朝设立了州县学,要求天下州县普遍设置博士,以教化于民。
隋文帝开国初,重视教育,地方州县学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后因崇佛而改变了政策,便废除了州县学。
隋炀帝即位后,重振教育,州县之学盛于开皇之初,地方官学再度得到发展。
后因政治腐败,地方官学也随之衰落。
唐承隋制,地方官学也有比较完备的制度,主要行政单位是州、府、县,各级单位都根据其大小设立相应规模的地方官学,在县还设有市学和镇学。
不仅建有传统的儒学专门学校,各府州还有医学和崇玄学。
地方学校学生的毕业考试由长史主持,合格者每年冬季报送尚书省参加科举考试,亦可以升入四门学,这是地方官学向中央官学选送学生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