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壤分类研究综述摘要:作者通过阅读有关研究“土壤分类”的文献资料,抽取其中适于“综述”的部分章节,整理形成这篇文章。
本文整体上先介绍了国内外土壤分类的大致情况,又着重介绍了中国土壤分类的研究历史及土壤的具体类别。
最后,又把我国土壤分类研究的主要成果----从定性到定量的飞跃----展示出来,说明我国科学家所研究的土壤分类水平已达到世界先进。
关键字:土壤系统分类,分布特征,主要成果1前言土壤者,一切植物所资以生长之基础,而间接地与我人以营养之食物者也。
苟大地之上,石质暴露,而无土壤,则地成不毛,生机灭绝,此世界将复不能存在矣[1]。
分类是致力于发现、表征、命名、归类对象,以便理解它的形成要素和它们之间相互关系。
分类的目的是鉴别和认识,以及建立一个分类对象的有序体系。
分类是所有科学的基本需要,并且必须随知识的增加周期性更新{11}。
土壤分类组织了关于土壤知识,提供科学家之间交流的语言,并为土壤使用者提供技术转移的工具。
土壤分类的发展是伴随着土壤科学一起前进的,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引领土壤学的发展。
19世纪至20世纪中叶植物和动物分类的成功促进了土壤分类的发展。
但与植物和动物类相比,土壤分类面临更多的理论挑战和实践难题。
因为土壤不像植物和动物个体那样易于区别,而是一个连续体,所以常会更多地依分类者观点去分割它[12]。
2土壤分类的历史与现状2.1 世界土壤分类现状美国诊断分类:(1951-1961-1975)美国土壤系统分类是一个六级土壤分类系统,由上而下分为土纲、亚纲、大土类、亚类、土族和土系等六级。
土系之下还可划分出土相。
此分类法为45个国家直接采用,80多个国家作为第一或第二分类。
此外还有联合国图例单元(FAO-1960-1980)、国际土壤分类参比基础(IRB-1980)、原苏联土壤发生分类[3](1883)。
2.2中国土壤分类历史2.2.1 古代土壤的分类我国是世界上有文字记载土壤分类内容的最早国家。
大禹治水,遍及全国后,对土壤进行了初步分类,在《禹贡》中,将全国土地划为九州:冀,青,兖,徐,扬,荆,豫,梁,雍。
再根据土壤性质划为9种,并根据土壤肥力划为三等九级。
在《周礼》书中,传说由周公所作,在《禹贡》的基础上,把九州土壤按地形划为山林,川泽,丘陵等五大类,春秋时代管子著《地圆篇》中,考虑了土壤与植被的关系,区划出18个土类,每个土类分为5种,共90种。
古代土壤的划分有一定的科学性,是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但由于时代与社会制度的限制,未得到更大的发展。
2.2.2 解放前中国土壤分类直到三十年代,我国才开始土壤调查和分类研究工作。
主要受美国Marbut土壤分类影响,引进了大土类的概念,建立了2000多个土系,但无土种。
2.2.3 解放后我国土壤分类研究工作1954年中国土壤学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借鉴前苏联地理发生分类体系,拟定了土类为基本分类单元。
,1958年开始了第一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50年代末到70年代末,由于历史等原因,延缓了土壤分类科学研究的步伐。
到1978年[10],在引入了苏联地理发生分类和实用土壤分类结合下,产生了中国的土壤分类,并拟定了《中国土壤分类暂行草案》。
在1978年至1984年期间开展了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并在1984年草拟了《中国土壤分类系统》。
1985年以后,中国科学地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不断吸取国外的经验,主要是美国的诊断分类,并参考西欧,苏联的一些概念和经验,一次一次进行修改,出版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初拟,二稿,三稿,于1991年正式发表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首次方案),在广泛征求国内外同行意见的基础上,于1995年又出版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修订方案)。
从而使我国的土壤分类工作进一步得到完善。
目前我国的土壤分类是两个系统并存。
[4]2.3中国土壤分类现状2.3.1 分类特点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作为分类的基础,充分体现我国的特色,提出了人为土纲等,面向世界与国际接轨。
(1)诊断层(33个)——用于鉴别土壤类别,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规定的土层。
分为:诊断表层——位于单个土体最上部的诊断层。
如:有机质表层,人为表层等。
诊断表下层——由物质的淋溶,迁移,淀积或就地富集作用在土壤表下层形成的具诊断意义的土层。
如:粘化层,漂白层。
(2)诊断特性——是具有定量规定的土壤性质(形态的,物理的,化学的)。
如:土壤水分状况,土壤温度状况,盐基饱和度,铁质特性、石灰性等。
[5]2.3.2分类原则采用多级分类制,有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变种7级。
(1)土纲——根据主要成土过程产生的或影响主要成土过程的性质划分。
共14个土纲,灰土纲,火山灰土纲,铁铝土纲,变性土纲,干旱土纲,盐成土纲,潜育土纲,均腐土纲,富铁土纲,淋溶土纲,雏形土纲,新成土纲。
(2)亚纲——土纲的辅助级别,主要根据影响现代成土过程的控制因素所反映的性质。
如雏形土纲,根据水分状况又分为;潮湿,干润,湿润,常湿。
(3)土类——亚纲的续分,土类类别多反映主要成土过程强度或次要成土过程或次要控制因素的表现性性质划分。
(4)亚类——土类的辅助级别,主要根据是否偏离中心概念,是否具有附加过程的特性和是否具有母质残留的特性来划分。
如:石灰性,酸性,含硫等。
[6]2.3.3命名原则《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修订方案)彻底改变了土壤命名。
采用分段连续命名,也就是土纲、亚纲、土类、亚类为一段。
名称结构以土纲为基础,在它的前面叠加反映亚纲、土类、亚类性质的术语,分别构成亚纲、土类和亚类的名称。
性质术语尽量限制为2个汉字。
土纲名称都是世界上常用的名称,一般为3个字。
这样土纲名称一般为3个字,亚纲为5个字,土类为7个字,亚类为9个字。
红壤有一部分属于富铁土纲、湿润富铁土亚纲、富铝湿润富铁土或简育湿润富铁土;棕壤相当于雏形土纲、湿润雏形土亚纲、简育富铁土类。
[7]3 中国土壤分类的主要成果3.1 我国土壤分类由定性向定量的跨越这是在我国土壤科学发展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国土壤学家自己制订的一个完整的定量的土壤分类体系。
(1)拟定了适合我国实际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定量分类奠定了基础。
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用于鉴别土壤类别的不是成土因素,也不是某一种土壤性质,而是具有一系列定量规定的土层或特性。
凡用于鉴别土壤类别的,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规定的土层称为诊断层;如果用于分类目的的不是土层,而是具有定量规定的土壤特性(形态的、物理的、化学的),则称为诊断特性。
该分类共拟定了11个诊断表,20个诊断表下层,2个其他诊断层和25个诊断特性。
(2)创建了一个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的、全新的谱系式土壤分类。
整个系统共划分出14个土纲、39个亚纲、138个土类和588个亚类,并着手建立了750个土系。
[8](3)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检索系统,将鉴别指标落实到具体类型上。
每一种土壤都可以通过检索找到自己的分类位置,彻底避免了同名异土、同土异名的弊端。
3.2 科学界定了我国特有的土壤类型我国许多土壤类型是世界上其他地方所没有的,科学界定这些土壤类型不仅解决了我国土壤分类问题,而且对国际土壤分类有重要借鉴意义。
(1)创建一系列人为土诊断层,用以界定我国人为土。
(2)创立低活性富铁层作为鉴别季风亚热带的富铁土。
(3)提出干旱表层代替干旱水分状况来定义干旱土。
(4)创立了反映青藏高原土壤原始性的诊断表层草毡表层。
(5)建立了南海诸岛土壤的富磷特性和磷磐。
[9]3.3 成为世界主流土壤分类之一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已得到各国的认同,并已经跻身世界主流分类行列。
国际土壤学会联合会全面介绍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全盘采用中国人为土分类,在第15、16、17届国际土壤学会大会上,项目主持人均应邀作中国人为土报告和介绍。
在美国,被称为世纪之交土壤学巨著的《土壤科学手册》用8页详细介绍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在美国出版的《土壤百科全书》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作为专门词列出,H.Eswaran等主编的《土壤分类》一书,专章介绍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在俄罗斯,俄罗斯科学院生物研究所长篇介绍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俄罗斯土壤学会副主席V.O.Targulian撰文称:“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是革命性的转变。
[2]”莫斯科大学M.E.Gerasiunova等所著的《人为形成的土壤》一书中也引用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4结语由于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研究充分把握了我国独特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经过大量的基础研究和积累,创建了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全新的土壤分类,从而使中国土壤分类进入了定量化的新阶段,并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在人为土分类方面更为世界同行所认同。
总之,随着资料的积累中国土壤分类内容越来越丰富,中国土壤分类顺应土壤科学,其实也是自然科学的发展趋势,逐渐从定性分类向定量分类发展;由引进国外土壤分类并加以改进,进而结合本国实际自主制定完整的土壤分类。
当然,随着科学的进步和资料的积累,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将继续不断地发展,而定量分类的方向看来是不可逆转的。
参考文献:[1]龚子同等著,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理论·方法·实践,科学出版社。
[2] V.O.Targulian著(张华译),对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印象及评论,2002。
[3]全国土壤普查办公室,1998,主编:席承藩,中国土壤,中国土壤中国农业出版社,北京,p1-1253。
[4]全国土壤普查办公室,1993,中国土种志(第一卷),中国农业出版社,北京,p1-924。
[5]全国土壤普查办公室,1994,中国土种志(第二卷),中国农业出版社,北京, p1-739。
[6]全国土壤普查办公室,1994,中国土种志(第三卷),中国农业出版社,北京, p1-744。
[7]全国土壤普查办公室,1995,中国土种志(第四卷),中国农业出版社,北京, 1-806。
[8]全国土壤普查办公室,1995,中国土种志(第五卷),中国农业出版社,北京, 1-886。
[9]全国土壤普查办公室,1996,中国土种志(第六卷),中国农业出版社,北京, 1-880。
[10]龚子同等著,1978,中国土壤分类暂行草案,土壤(5):168-169页。
[11]SoilSurveyStaff著钟骏平,张凤荣译,土壤系统分类检索,1994。
[12]龚子同张甘霖著,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我国土壤分类从定性向定量的跨越,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