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内经讲义

内经讲义

《内经讲义》复习题来源:贺忠延的日志绪论1、《内经》的成书年代。

【归纳】《内经》成书时间:《史记》之后(公元前99年;《七略》之前(公元前26年。

结论:《内经》成书:公元前99年~公元前26年。

2、《内经》的注家、注本。

※1、全元起---南朝齐梁人----《内经素问训解》《内经》最早的注本。

注释《素问》当时已经存在的八卷。

本书已亡佚,但其目录收录于《素问识》中,《新校正》中保留其部分篇目及全元起注解。

2、杨上善---唐----《黄帝内经太素》该书将《内经》的《素问》、《灵枢》合在一起进行分类编排,共分十九大类,每类分若干篇目,并加以注释。

该书的《素问》经文保存了王冰改动前的原貌,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3、王冰---唐----《黄帝内经素问》王冰将《素问》重新整理编次,刊正谬误,补入运气七篇,并加以注释。

以二十四卷本行世。

4、马莳---明----《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

通注内经的全书。

由于他擅长针灸,因而对《灵枢经》的注释远高于对《素问》的注释,成为历史上第一部《灵枢》的全注本。

特点:重于灵枢(针灸-结合临床经验)※5、吴崑---明----《素问吴注》以王冰的二十四卷本为底本加以注释,注文阐发医理深入而不流于空泛。

该书有直接改经文或增减经文现象。

6、张介宾---明----《类经》将《内经》分类并注释,共分十二大类,三百九十目,是现存全部类分《素问》、《灵枢》最完整的一部书。

其注释义理周祥,明白易懂。

(分类注释,完整,没丢失)7、张志聪---清----《黄帝内经素问集注》、《黄帝内经灵枢集注》张志聪及其门人集体注释《内经》的一部书。

特点:对前人之注,做到了取其精华,厘正谬误,且有新意。

※8、高士栻---清----《黄帝素问直解》特点:其注释简洁明白,简单明了。

9、滑寿---元----《读素问钞》《素问》的摘要选注本。

10、李中梓---明----《内经知要》摘要《素问》、《灵枢》之要文、要义编纂而成。

是医学入门读物。

11、日本、丹波元简---《素问识》、《灵枢识》日本、丹波元坚---《素问绍识》阴阳应象大论1、名词解释※※痎疟:二日一发的疟疾。

※飧泄:完谷不化的泄泻。

壮火:用药不合适,产热过多,机体不能利用,或不能充分利用,可能对人体有害。

少火:用药合适,产的热正好适合机体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对人体有益无害。

※七损八益:指古代房中养生术中七种有害于人体精气的做法和八种有利于人体精气的做法。

2、“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药食之气产热过盛,超出机体的需求,则对人体产生危害;其产热不足或正好满足人体的需求,则有益而无害。

3、气味及其为薄厚阴阳属性及作用。

味属阴,味厚者为阴中之阴,薄为阴中之阳;气属阳,气厚者为阳中之阳,薄为阳中之阴。

4、如何理解“热胜耐冬不耐夏,寒胜耐夏不耐冬”?阳胜生热,遇热而热增,遇寒而热减,故阳胜病耐冬寒不耐夏热;阴胜则寒,遇热则寒减,遇寒则寒增,故阴胜病耐夏热而不耐冬寒。

5、风、热、燥、湿、寒的致病特点。

※※【原文】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注释与讲解】⑴、风胜则动:风邪太过,肢体出现动摇震颤或头目眩晕的疾病。

⑵、热胜则肿:肿:气郁化火,产生疮疡类的疾病,而非水肿。

⑶、燥胜则干:燥邪过胜则耗伤津液,见内外干燥之病。

⑷、寒胜则浮:浮:浮肿。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阳气不行,不能化气行水,使水液运行停滞,聚而成水肿。

⑸.湿胜则濡泻:濡泻:稀溏便或大便不成形。

泄泻特点:便出不消化的食物残渣,水、津液与粪便不分。

脾为湿困,不能运化水谷,而发濡泻。

6、脉与四时的关系如何?四时脉象有何特点?(权衡规矩)四时脉应脉象特点春中规脉圆滑,柔韧夏中矩脉宽缓大方秋中衡脉轻涩冬中权脉有下沉之势7、背诵: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chen胀。

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六节脏象论1、名词解释唇四白※2、五脏的命名及其依据?心为阳中之太阳;肺为阳中之少阴;肾为阴中之太阴;肝为阴中之少阳;脾为阴中之至阴。

根据五脏在人体部位的阴阳属性和五藏相对应的季节属性,以及季节阴阳属性的太与少,综合命名。

※3、试论述十一脏取决于胆。

观点一:以明代张介宾为代表,认为十一藏既取决于胆府,又取决于胆经。

观点二:以李东垣为代表,认为十一脏取决于春生之气,即春气。

观点三:“十一”为土之误。

即土藏取决于胆。

观点一:胆:指器官。

胆经:运行气血的通道。

二者并非为相同。

张介宾将两个概念混淆了。

在逻辑学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所以这个观点不合理。

观点三:1、《内经》中其它篇章没有相关的论述。

2、历代的注家、版本也没有提出相关的论述。

3、土藏取决于胆;土藏即为脾胃,古代没有提出脾胃与胆的功能之间的影响关系。

观点二:李东垣认为十一藏取决于春气。

第一、五脏与四时之气相通应,并被五时所主。

第二、五脏可用相应的季节名称称代。

这为胆转换为春气提供了根据。

第三、春气太过、不及使四时之气异常,进而影响五脏病与不病。

综上所述,肝胆之气通于春气,春气决定于一年四时气候正常与否,进而影响五脏及其相应的六腑病与不病。

因此十一脏取决于胆所通应的季节之气—春气。

4、背诵:心者,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

肺者,其华在毛,其充在皮。

肾者,其华在发,其充在骨。

肝者,其华在爪,其充在筋。

脾者,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

五脏别论1、名词解释:※女子胞:子宫,又称胞宫。

奇恒之府:指异于常腑也,即不同于一般的脏腑;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魄门:魄,通粕;即肛门。

气口:又称脉口,寸口。

※2、试论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气口:又称脉口,寸口。

气口主手太阴肺经(包括肺),但不能确定是否主五脏。

在人迎、寸口脉诊中,人迎主腑主表;而寸口主脏主里。

说明寸口主五脏、主里。

3、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的区别?器官功能特点功能表里配合,与经脉相络属五脏心、肝、脾、肺、藏精气藏而不泻、满而不实有肾传化物泻而不藏、实而不满有六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藏精气藏而不泻、满而不实无(胆除外)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营卫生会※1、名词解释漏泄:汗出较多或汗出如雨的现象。

气道:营卫之气运行的通道※2、如何理解“清者为营,浊者为卫”?“清”、“浊”:指气的性质而言。

营气:指其性柔和的水谷精微物质。

卫气:慓悍滑疾之性的水谷精微物质。

※3、卫气的运行方式有哪些?是如何运行的?一.卫气的单独运行方式:昼夜运行(昼行于阳,夜行于阴)。

※卫气白昼运行:从人睁开眼睛开始,在头部从不同途径,沿着手经或足经进行循行。

足经部分的循行到足下,然后返回到眼睛,如此往返的运行。

※卫气的夜间运行:通过足少阴经的分间先到肾,然后到心,到肺,到肝,到脾,由脾再到肾,往返循行二十五周。

传递关系:以相克模式传递。

二.营卫伴行:营气在血脉中运行;卫气在血脉之外,分肉之间的环境中运行。

※4、营气,卫气运行环境有何区别?(共两点)营在脉中;卫在脉外,分肉之间。

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

5、试论述卫出上焦。

(一)卫气不出于下焦。

下焦所出物质是水,进入膀胱之后,则为尿。

水和尿在人体中的作用与卫气无关。

故卫气不出于下焦。

(二)卫气出于上焦。

1卫气与上焦之气的性质比较:上焦之气与卫气都具有慓悍滑疾的特性,所以它们在性质方面相同。

2卫气、上焦之气运行部位的比较:上焦之气和卫气都在脉外与分肉之间运行,所以它们的运行环境相同。

3上焦之气与卫气的质态比较。

卫气与上焦所出之气都是精微物质,所以它们的质态相同。

通过以上三方面比较,上焦之气与卫气在特性、运行环境、质态等方面均一致。

所以,卫气出于上焦。

※6、何谓“夺血无汗,夺汗者无血”简述其机理。

(一)汗血同源关系:血不足的人则少汗;汗出过多的人,则血少。

(正反论述)是否符合临床?失血的病人,是否有出汗现象?(二)气血的亏损与治疗的关系:失血的病人,不要用汗法治疗;经常出汗或亡阳的病人,不能再用放血或伤血的治疗方法。

(正反论述)张仲景:“疮家不可以发汗”、“亡血家不可以发汗”7、卫气与睡眠的关系。

失眠的原因: 卫气不足:夜间卫气不能入于阴或卫气在阴分不足,而在表仍有大量滞留,则出现不寐。

※8、“少壮之人昼精夜眠,老人昼不精,夜不眠”简述其机理。

少壮人昼精夜眠的机理:少壮人由于气道通畅,保证营卫之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

卫气昼行于阳则寤,夜行于阴则寐,故少壮人昼精而夜眠。

老人昼不精,夜不眠的机理:老人由于气道涩,影响营卫之气的正常运行,则出现卫气昼行于阴,夜行于阳的颠倒的运行现象。

生气通天论1、名词解释喘渴、煎厥、薄厥、偏枯、风疟、洞泄、痎疟、短肌喘渴:气喘息息,喝喝有声。

痎疟:二日一法的疟疾。

※洞泄:急而猛的以水样便为主的泄泻。

※风疟:疟疾的一种,以汗出恶风为主要临床特点的疟疾。

※煎厥:古病名,高温酷暑条件下,过度劳役,耗伤阴精阳气,气阴两伤而引起的昏厥病。

※薄厥:古病名,由于大怒,迫使气血上逆,郁积于头部而致突然昏厥的病症。

※偏枯:病名,虚邪客于身半,经气受阻,导致半身疼痛,肌肉干枯消瘦不用的病证。

短肌:肌肉萎缩※2、阳气有哪些主要作用?提出经文依据。

1、卫外作用。

“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2、濡养作用。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3、保护阴精的作用。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3、影响阳气失调的因素有哪些,举例说明。

内因包括情志、嗜欲、饮食、劳倦、居住条件等等。

外因:寒暑燥湿风。

※4、什么是煎厥、薄厥、偏枯?其发生的病因、病机、病症?煎厥:古病名,高温酷暑条件下,过度劳役,耗伤阴精阳气,气阴两伤而引起的昏厥病。

病因:烦劳(内因);暑热(外因)主证:突然昏倒,身热微厥,汗出。

薄厥:古病名,由于大怒,迫使气血上逆,郁积于头部而致突然昏厥的病症。

病因:大怒。

主证:突然昏仆不知人,或兼见肢体不用。

偏枯:病名,虚邪客于身半,经气受阻,导致半身疼痛,肌肉干枯消瘦不用的病证。

病因:虚邪贼风。

主症: 半身疼痛,肌肉瘦削,无汗,半身不遂。

5、如何理解“阳因而上,卫外者也?”阳气具有卫外的功能。

※6、阳气在一日中的盛衰变化?如何依据此养生防病?试述其机理?平旦阳气复生,由衰转盛,日中达到最盛,由此由盛转衰,于夜半达到极衰,继而阳气又开始恢复。

养生原则:在早晚(平旦、日西)及日中,尽量少活动,少和外界接触,目的是防止疾病发生。

机理:平旦和日西阳气虚弱,卫外功能相对较弱,容易感受外邪,如受寒;日中阳气极盛,且自然界阳气也处于旺盛状态,两阳相克,也易导致疾病,如中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