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农业产业分析报告行业定义........................................................................................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 发展环境 (2)1. 行业政策 (2)2. 宏观经济环境 (2)(二) 行业发展概况 (3)1. 生物种业 (3)2. 生物饲料 (3)3. 生物疫苗 (4)4. 生物农药 (5)5. 生物肥料 (5)(三) 行业未来的增长空间 (6)1. 生物种业 (6)2. 生物饲料 (6)3. 生物疫苗 (7)4. 生物农药 (8)5. 生物肥料 (8)(四) 行业重点企业分析 (8)1. 生物种业 (9)2. 生物饲料 (10)3. 生物疫苗 (11)4. 生物农药 (11)(五)云南省生物农业行业的发展状况和资源 (14)一、行业定义生物农业是根据生物学原理建立的农业生产体系,靠各种生物学过程维持土壤肥力,使作物营养得到满足,并建立起有效的生物防止杂草和病虫害的体系。
(农业生态学)。
生物农业的产业结构中国生物农业产业可以细分为:生物种业、生物饲料、生物疫苗、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及其他六大类。
(一)发展环境1.行业政策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加快培育生物产业,是我国在新世纪把握新科技革命战略机遇、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举措。
要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和《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加快把生物产业培育成为高技术领域的支柱产业和国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生物农业领域。
重点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多抗的农业、林业新品种和野生动植物繁育种源。
大力发展生物农药、生物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生物肥料、植物生长调节剂、动物疫苗、诊断试剂、现用中药、生物兽药、生物渔药、微生物全降用薄膜等绿色农用生物制品,推进动植物生物反应器的产业化开发,促进高效绿色农业的发展。
开发具有抗病和促进生长功能的微生物药品及其他生物制剂,保护和改善水域生态环境,发展健康养殖。
2.宏观经济环境国家将把生物产业作为新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点,鼓励有竞争力的企业做大做强.继信息产业之后,生物产业将逐渐成为未来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推动力;而我国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迫使我国在传统的人力和资金密集型工业外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而生物产业作为新兴产业重要的组成成分之一,关系到国家的整体产业战略布局,必将获得国家的大力扶持.预计到2020 年,全国生物产业增加值突破 2 万亿元,占GDP 比重达到4%以上,成为高技术领域的支柱产业和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长期来看,除了种子行业外,生物能源、动物良种、饲料添加剂行业等也将从生物产业扶持政策中获益,1.预计在《十二五规划》中,国家将继续支持以甜高粱、木薯和菊芋等非粮原料生产燃料乙醇,加快以农作物桔梗和木质素为原料生产乙醇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
2.国家计划加快培育一批禽类新品种,扩大父母代种鸡饲养规模和孵化能力。
3.开发并推广应用生物农药、生物肥料、植物生长调节剂、生物饲料添加剂等重要农用生物制品。
(二).行业目前发展情况1.生物育种.国际:在发达国家,由于长期的竞争,企业不断的并购重组,种子行业已经形成了寡头垄断的格局,一方面有利于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产品优势互补和提高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有利于充分发挥种业集团公司的规模优势根据国际种子贸易联合会1998年统计,1998年世界种子年营业额超过1亿美元的企业有22家,其中美国有8 家,法国有5家;这22家企业当年的营业总额达到了75 亿美元,约占世界种子市场份额的50%左右。
近年来,通过收购、合资、参股等一系列商业方式,美国本土和美属国际种业企业控制了全球大约50%的种子市场,70%的基因专利,40%的商用种质资源。
显而易见,国际生物育种产业市场已经向少数大企业集中,产业的集中度越来越高,规模化、集团化和全球化成为生物育种产业发展的大趋势。
国内: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作物育种研究主要包括:种质资源的扩增、改良与创新;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品质,这是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核心技术;重点发展应用生物技术,这是调整种子产业结构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技术有道因素,随着科学的进步,生物育种技术的革新和应用不断推进着我国农业的发展。
2.生物饲料生物饲料的概念是近十几年才提出的,对其定义和内涵的认识随着科学和实践的发展也在不断变化。
广义上,生物饲料应该包括除人工合成的添加剂以外的所有饲料或原料。
早期有人提出生物饲料应包括一些新型的蛋白和能量饲料来源,如秸秆、羽毛、昆虫蛋白等[2]。
但现在所说的生物饲料一般是指以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为对象,以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发酵工程等高新技术为手段,利用微生物工程发酵开发的新型饲料资源和饲料添加剂。
国际:世界范围内开发的生物饲料产品已达数十个品种,已成为一个较大的产业,目前主要包括饲料酶制剂、饲用氨基酸和维生素、益生素(直接饲喂微生物)、饲料用寡聚糖、植物天然提取物、生物活性寡肽、饲料用生物色素、新型饲料蛋白、生物药物饲料添加剂等。
国内:而我国目前研究和生产过程中更加关注的则主要包括饲用酶制剂、益生菌、生物活性寡肽和寡糖等。
我国饲料工业从20世纪70年代发展到今天,已经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从宏观上看,自1998年我国饲料价格走低以来,饲料价格一直在低位徘徊,始终未能走出低谷。
究其主要原因:一是,养殖业不景气,产品处于相对过剩状态;二是,饲料原料价格下降,如豆粕的价格在1350元/t左右、鱼粉的价格在3400元/t左右、玉米的价格在1100元/t左右;三是,畜牧业的产业链由于现存管理体制中的某些因素而被分割,这不利于养殖业的发展。
为了适应养殖业的发展现状和维持饲料企业生产的需要,部分饲料生产企业调整配方和营养指标,以期在市场竞争中有更大的价格优势。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了争取更多经销商的支持,维持固有的市场份额,饲料生产企业往往要让利于中间环节。
3.生物疫苗国际:1980 年以来的20 多年时间里,全球疫苗市场增长了10 倍多,而同期药品销售额仅增长了 5 倍,2007 年全球疫苗市场的市场容量达163 亿美元,2008 年全球疫苗产品销售额为192 亿美元,2009 年是221 亿美元,根据Kalorama 估测,2008-2012 年间疫苗行业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3.8%,2012 年将达到近340 亿美元的市场规模,其中增长最迅速的当属流感疫苗。
疫苗领域的研究始终呈上升趋势,开发传统疾病的新疫苗、预防性疫苗及成人疫苗是研发的重点方向。
国内:我国疫苗市场容量大(可生产预防26 种疾病的44 种疫苗,2008 年全年生产超过12 亿个剂量单位)、增长速度快,尤其是2003 年SARS 爆发后,以年均15%的速度递增,2008 年中国人用疫苗市场规模已达到56 亿元左右,远远高于全球的增长水平。
新发传染病的持续威胁、国家防控传染病力度的加大以及群众预防传染病意识的不断提高是促进我国今后疫苗产业发展和疫苗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的主因。
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也是世界疫苗产品的最大生产国和使用国。
每年出生婴儿超过1500 万,存在着巨大的儿童免疫接种市场。
目前世界上25%的死亡病例是由感染性疾病引起,其中大约80%发生在非洲和亚洲。
4.生物农药国际:北美、东亚和西欧是全球三大农药市场,全世界消费量最大的农药品种是除草剂,消费量最大的单项农药品种是草甘膦;农药的安全性受到越来越大的关注,高效、低毒农药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国内:我国农药产量位居美国之后为世界第二,杀虫剂所占比重较大,未来发展趋势是杀虫剂比例下降,除草剂和杀菌剂比例上升;农药生产具有明显的地域不平衡性,江苏和浙江两省农药产量占全国产量的42%以上;但从厂商的角度看,我国农药生产集中度低,经营分散;我国农药供过于求,长期处于饱和状态,但某些性能优良的农药品种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我国农药生产大多采用国外已经过期或不受保护的专利技术,技术较为落后,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品种不多;但我国农药产品成本较低,在国际贸易中拥有价格优势;我国农药出口量约占国内生产总量的1/3,并且呈连年增长之势,主要出口东南亚和南美洲等地区;我国农药进口量连年下降,2003年进出口顺差达到6亿美元;我国农药出口面临反倾销和绿色壁垒两大障碍,随着国际和国内市场对农药安全性要求的提高,我国农药行业存在出口和国内消费萎缩的双重风险;只有在技术上取得突破,才能在世界农药市场上占取稳定的份额。
5.生物肥料我国政府历来注重微生物肥料的研究和开发。
在1999年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共同编写的《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一书中,第1 次明确将“高效有机肥( 微生物肥料) 商品化生产工艺与成套设备”列为优先发展的产业。
2000 年,国家科技部、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目录2000》,在新型肥料中明确提出了生物有机肥的概念。
这些政策大大地促进了我国微生物肥料的发展。
目前,我国已有微生物肥料的生产厂家400多家,年产微生物肥料超过200 万t。
河南省微生物肥料生产企业近35 家,年产微生物肥料15 万t。
微生物肥料的大面积应用,在实现农业节本增效、减少化肥使用量、改善农产品品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微生物肥料的研究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极大地推动了微生物肥料的研究与发展,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微生物肥料进入市场的时间较短,其功能的发挥还没有尽善尽美,夸大其词的宣传和研究上的止步不前都是相当有害的。
(三)、行业未来的增长空间1.生物种业1、行业高度集中在未来仍是大势所趋;2、高新科技和人才成为未来种业竞争的焦点;3、兼并重组成为企业发展方向,种子公司向规模化、集团化、国际化发展。
目前,世界种业研究已从传统的常规育种技术进入依靠生物技术育种阶段。
科学家已从单个基因的测序转到有计划、大规模地测绘水稻等重要生物体的基因图谱,全世界已有6000多项农作物方面的生物技术研究成果进入田间试验。
未来世界种子产业竞争的焦点主要是生物技术,尤其是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
生物技术向人类展示了种业的巨大发展潜力,创造着农业革命的未来。
许多发达国家已明确提出了“向生物技术要产量”的口号,如美国先锋公司利用转基因技术,已开发并推广了转基因抗虫玉米、抗除草剂玉米和转基因大豆,效益显著。
生物技术的产业化发展也推动了种子产业的并购重级,加速了行业的集中。
国际种业巨头实施全球化战略,联合瓜分和控制全球种业市场的速度越来越快,步伐越来越大。
中国和印度作为世界上最具有潜力的市场,已经引起了国际种业巨头的高度关注和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