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言词语及句式

文言词语及句式


(2)“形声字”代替“声旁字”。
例如:食之不能尽其材(形声字“材” 代替声旁字 “才”)
或师焉,或不(通“否”)焉
(3)同声旁的形声字的替代。
例如:距关,毋内诸侯。 (“距”通“拒” ,声旁“巨”相同,“把守”
的意思。) 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 云销雨霁(“销”通“消”) 涂(通“途”)有饿莩而不知发 终老不复取(取,通“娶”) 蒲苇纫如丝(纫,通“韧”) 輮使之然也(輮通“煣”)
二、被动句
1、有标志的被动句
①动词后用介词“于” 、“受......于......”表被动:
例:而君幸于赵王。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
②用 “见”、“于”,“见......于......。”表
被动。
注意:见放在动词前,
例:遂见用于小邑
还可以表示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根据上下文去选择多义词在句中的正确义 项。其次要养成平时多积累的习惯,只有储存 的词汇丰富了,才能在运用中熟能生巧。
4、练习
志: 有志者事竟成
数: 识盈虚之有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亭以雨名,志喜也
数罟不入洿池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一曲红绡不知数
《齐谐》者,志怪者也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 博闻强志 范增数目项王
(3)省宾语 之
竖子不足与谋! 之
必以分人
(4)省介词 以
又试之鸡,果如成言 于
今以钟磬置水中
五、固定结构 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
第一种:表陈述语气: 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 的)、无所(没有……的); 比及(等到……的时候)。以……为(把……当作……) 第二种:表疑问语气: 奈何(怎么办)、 何如(怎么样)、如……何(把……怎么样)、得无……耶(大 概……吧、恐怕……吧)等。 第三种:表感叹语气: 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 啊)等。 第四种:表反问语气: 不亦……乎(不是……吗)、无乃……乎(恐怕、只怕)、得 无……乎(难道……吗)、何……为(为什么……呢)
盘根错节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清明时节雨纷纷 单于壮其节 钿头银蓖击节碎
又如“负”,本义是背载物,载。引申为 承受、承担,支撑;再引申为抱有、享有,又 引申为依仗、凭借,进而引申为辜负、对不起 等。
1、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2、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支撑
3、久负盛名
享有
4、负势而上
凭借
5、誓天不相负
你能很快找出故事中的判断句吗?
此必苦李。(语意直接表判断)
下列句式中哪些是判断句?
1、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2、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 3、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4、故木受绳则直。 5、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人骑。 6、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7、是可忍,孰不可忍? 8、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E、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四、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现象, 文言文中是很多的。 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 2.省略谓语。 3.省略宾语。 4.省略介词。 5. 省略量词。
(1)省主语
村人 见渔人,乃大惊。
渔人
便舍船,从口入。
(2)省谓语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跃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五、虚 词
【而】
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2、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 难》)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4、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5、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7、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8、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 于国也》
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
“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
(1)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担。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4)数量词作定语也常置后:项羽兵四十万,沛公 兵十万;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
1、( A )
A、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B、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C、帝感其诚 D、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2、( A )
A、同舍生皆被绮绣 B、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C、忠而被谤 D、受制于人
文言词语
一、通假字
古人使用文字,有时没有用该用的某个 字,而用另一个读音和它相同或相近的字 来替代。这种现象叫通假。
被替代的那个字叫本字,用来替代的 那个字叫借字,也就是通假字。凡通假字 都要按本字来解释,也应读本字的音。
1、形声辨义法
(1)“声旁字”代替“形声字”。 例如:北冥(声旁“冥”代替形声“溟” )有鱼,其名 为鲲
2、同音不同形 乃瞻衡(通“横”)宇 汤之问棘也是已(通“矣”);御六气之辩(通
“变”) 颁(通“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愿伯俱言臣之不敢倍(倍,通“背”)德也 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通“无”) 被(被,通“披”)坚执锐 (被发文身 皮褐怀玉)
3、不同音不同形 而(而,通“能”)征一国者
9、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 而已矣(《逍遥游》)
10、你的补充……
【以】
①农人告余以春及
②奚以知其然也?
③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⑤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⑥自以为关中之固
⑦猥以微贱
⑧云无心以出岫
⑨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⑩古之人目短于自见,故以镜观面;智短于自知,故
汉王数羽十罪
策: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振长策而御宇内
策扶老以流憩
蒙故业,因遗策
三、古今异义
随着语言的演变,有些词语的古今意义发生很 大的变化,有的古代词语今天词义扩大了,有的缩 小了,有的失去了古代词语的意义,即意义转移了。 这种现象叫做古今异义现象。
①因词义扩大而形成的古今异义, 例:江、河 ②因词义缩小而形成的古今异义, 例:臭、谷
小知(通“智”)不及大知 夙遭闵(通“悯”)凶; 零丁(通“伶仃”)孤苦;常在床蓐(通“褥”) 举酒属(属,通“嘱”)客 人生如梦,一尊(“樽”)还酹江月 赢粮而景(通“影”)从 传道受(通“授”)业解惑也 召有司案(通“按”)图 拜送书于庭(通 “廷”) “从”代替“纵”,“取”代替“娶”,“当” 通“挡”。
“对自己怎么样”,如: “府吏见丁宁”,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慈父见背” ,“见
谅”,“诚请见教”等。
③用“为”、“为……所……” 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若属皆且为。
例: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忠而被谤,信而见疑 2、无标志的被动句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由谷类的总名到现在专指小米或稻子)
作业1:整理本单元的古今异义字
四、词类活用
1、名词、形容词、动词、数词的活 用; 2、使动用法; 3、意动用法。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活用现象,并加以解释。
1.襟三江而带五湖 2.雄州雾列,俊彩星驰 3.宾主尽东南之美 4.而耻学于师 5.小学而大遗 6.六王毕,四海一 7.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8.项伯杀人,臣活之。 9.籍吏民,封府库 10.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11.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1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以道正己。故镜无见疵之罪,道无明过之怨。目失镜
则无以正须眉,身失道则无以知迷惑。西门豹之性急,
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心缓,故佩弦以自急。
(《韩非子﹒观行》)
•焉 •之 •其
请同学们自己总结
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注意:并非所有用
①……者,……也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了“者、也”的都 表判断。有时它们 表句中停顿或舒缓
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表示判断。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是岁,元和四年也。 是乃仁术也。
汝是大家子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人非草木 富贵非吾愿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5、无标志,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王戎七岁,尝与诸 小儿游。看道边李树 多子折枝,诸儿竞走 取之。唯戎不动。人 问之,答曰:"树在道 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世 说新语》)
二、一词多义
1、掌握词义的两种引申方式
(1)连锁式。
即本义和引申义环环相扣,逐步延伸开来。如 “寒”本义是冷, 引申为寒冷季节,再引申为缺乏冬 衣或受冻,又引申为贫寒,进而引申为恐惧、害怕。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大渡桥横铁索寒
(2)辐射式。
即词的引申义环绕一个中心, 而从不同的方面 展开,如“节”的本义,由其辐射产生的引申义有木 节、关节、季节、节操、节拍等。
辜负
2、多音多义词。
如“属”: 读shŭ,意思可以有: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 不者,若属皆为所虏
读zhŭ,意思可以有: 衡少善属文 属予我作文以记之
3、语境不同,词性不同,词义不同。
例如: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古来登高人,今复几人在? 山穷水复疑无路
君窃符救赵》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