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域文化之中原文化

地域文化之中原文化

地域文化•中原文化平时作业(一)(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填空(2×10=20分)1.中原文化是产生于中原地区的区域文化,是中原地区长期积淀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凝合体。

2.中原文化的特点:根源性、核心性、丰富性、人文性、散播性。

3.中原文化从以下几个方面导引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①自强自立精神;②崇文重教精神;③重功致用精神;④勤俭节约精神。

4.所谓文化区域,即一个区域的人们,依赖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地理环境,经过从长期的文化积淀所形成的具有独特个性的文化区域形态。

5.从自然地理特征上看,中原文化区域可分为“一山四水”的典型区域,即嵩山文化区、河洛文化区、黄淮文化区、汉淮文化区和河内文化区。

6.豫中文化区的主流文化是郑韩文化;豫东文化区的主流文化是陈宋文化;豫西文化区的主流文化是河洛文化;豫南文化区的主流文化是汉淮文化。

7.中原文艺的特点有:开创性、引领性、兼容性和先进性。

8.南北朝时期,中原诗人的“三大家族”是谢氏家族;江氏家族;庾氏家族。

9.东汉书法家刘德昇,教出了钟繇和胡昭两位著名书法家。

二、名词解释(4×5=20分)1.中原行为文化中原行为文化是中原人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它涵盖了民俗文化、姓氏文化、节令文化、武术文化、传说文化等。

2.中原物质文化遗产所谓中原物质文化遗产,其实也就是中原地区遗留下来的以物质形态为标志的文化遗产。

是指中原人在与自然界进行斗争的过程中所采用的一切物质手段。

它包括生产工具、科学技术及其应用、生活资料、精神生活的物质条件等。

3.嵩岳文化区嵩山文化区,狭义指包括北至黄河,南至河南襄城一带,东至虎牢关,西至华山,方圆数千里的(包含河洛文化)地域。

广义就是中原文化的泛称。

简单地说,嵩山文化区基本上涵盖了中原腹地的沿黄河、洛河、伊水两岸的广大河谷、盆地、平原的肥沃地带。

4.《尚书》《尚书》又称《书》、《书经》,是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长期被认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但是清华简证明传世的《尚书》部分(伪《古文尚书》部分)为伪书。

该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之书”。

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

内容主要是君王任命官员或赏赐诸侯时发布的政令。

三、简答题(4×10=40分)1. 中原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有哪些?1)确证古代中原文明的历史基础。

(2)传达中原文化精神的良好途径。

(3)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争强民族自豪感的最佳教材。

(4)丰富现代人精神生活的厚重素材。

(5)开发旅游资源,振兴地方经济的有效手段。

2.为什么说中原文化催生了中国文明的形成?古代中原地区凭借优越的自然条件,很早就有了先进的生产方式,而在这里繁衍生息的华夏民族所缔造的华夏文明,后来也成了中国文明的核心与主体。

大量的考古资料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了极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丰富的器物创造活动,并最终成为中国文明诞生的历史摇篮。

此外,同属新石器时代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和二里岗文化等,以及这些原始文化所出土的大量遗物,证明在古老的新石器时代,中原地区就有了高度发达的社会文明,并通过夏、商、周三代的继承和发展,催生并导引了中国文明的形成和发展。

3.豫南文化区有哪些文化特征?豫南文化区的文化特征:从经济文化层面看,商农并举。

从政治文化层面看,重兵贵法,崇尚建功立业。

从学术思想看,儒,墨,法诸学互摄,兵,农,医等家交融。

从民族民风层面看,“楚风豫韵”尚气力,喜夸奢,好商贾。

4. 中原历代散文体现了怎样的中原文化精神?(1)现实主义精神(2)浪漫主义精神(3)大气磅礴、雄健豪放的精神(4)理论上的开拓创新精神四、论述题(20分)试述中原民间艺术的审美特征。

(1)中原民间艺术的地域性审美特征(2)中原民间艺术的变异性审美特征(3)中原民间艺术的传承性审美特征(4)中原民间艺术的扩布性审美特征(5)中原民间艺术的类型性审美特征地域文化•中原文化平时作业(二)(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一、填空(2×10=20分)1.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原。

2.老子诞生于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即今鹿邑县。

3.道家思想被东汉末年张鲁的“ 五斗米道”宗教组织吸收,演变成中国的道教。

4.庄子是战国时代宋国蒙(今民权县)人。

5.《道德经》诞生于河南灵宝市的函谷关。

6.列御寇诞生于战国时期郑国莆田(即今中某县白沙乡)。

7.“北宋五子”中的三位是中原人是,程颢、程颐和邵雍。

8.孔子弟子子贡善于经商,被孔子称为“瑚琏之器”,曾为孔子守墓六年。

9.提出“苟利社稷,死生以之”的是郑国的子产。

二、名词解释(4×5=20分)1.尹喜尹喜,字文公,号文始先生。

甘肃天水人,周代楚康王(前559至前545年)之大夫,他自幼究览古籍,精通历法,善观天文,习占星之术,能知前古而见未来。

周昭王二十三年,眼见天下将乱,他便辞去大夫之职,请任函谷关令,以藏身下僚,寄迹微职,静心修道,或称“关尹”。

后得到成仙,号文始先生,为无上真人、玉清上相,为天府四相之一。

元顺帝至元三年加封文始尹真人,无上太初博文文始真君。

道教体表人物之一。

2.宋明理学即为两宋至明代的儒学。

虽然是儒学,但同时借鉴了道家甚至是道教和佛学的思想。

北宋嘉祐治平年间(1056年—1067年),儒学发展形成了王安石荆公学派、司马光温公学派、苏轼的蜀学等派。

后来谈兼性理而著名者,有周濂溪的濂学、张载的关学、二程(程颢、程颐)兄弟的洛学。

后来洛学由朱熹发扬光大,在福建创出闽学,成为居正统之位的程朱理学。

濂、洛、关、闽四学派,人称理学四派。

程朱理学,是宋明理学的一支流,有时会被简称为理学,以便与陆象山、王阳明的心学相对。

但其实心学亦属于宋明理学的一支。

3.“二戴”戴德、戴圣均为西汉经学家。

戴德,字延君,梁人,选辑古代各种有关礼仪的论述编成《大戴礼记》85篇,世称“大戴”。

戴圣,字次君,戴德之侄,编成《小戴礼记》49篇,世称“小戴”。

4.韩非韩非(约公元前281——公元前233),战国末期韩国(今河南省新郑)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哲学家,法家的代表人物。

战国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世称“韩非子”。

三、简答题(4×10=40分)1. 简述汉、唐时期中原主要的儒家人物及其成就。

答:汉代中原名儒可谓人才济济。

晁错,西汉著名的思想家、政论家。

主张实行重农抑末、纳粟受爵政策,积极防御匈妈贵族的攻掠,募民徙边,又建议削夺诸侯王国的封地,以加强中央集权。

所著政论有《守边劝农疏》、《论贵粟疏》等。

戴德、戴圣,均为西汉经学家。

戴德曾任信都王刘嚣太傅。

选辑古代各种有关礼仪的论述,编成《大戴礼记》85篇。

戴圣,戴德之侄,宣帝时,任九江太守。

编成《小戴礼记》49篇。

郑兴、郑众,为著名古文经学家。

郑兴,光帝时为太中大夫,晚年好古学,尤精《左氏春秋》、《周官》,研究《左传》者多祖郑兴。

郑众,郑兴子。

历官中郎将、武威太守。

少从父学《左氏春秋》,兼通《易》、《诗》。

后人称郑兴、郑众父子为“先郑”。

韩愈,世称韩文公,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他的思想渊源于儒家,但亦有离经叛道之言。

他提倡宗孔氏、贵王道、贱霸道,而又推崇管仲、商鞅的事功。

他对古文创作的要求是,“必出入于仁义”、“文从字顺各识职”(《南阳樊绍述墓志铭》)、“唯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师其意不师其辞”(《答刘正夫书》)。

2.春秋战国时,法家的流变分为哪三个时期?答:春秋战国时的法家分为三个时期。

一期为有齐国的管仲、郑国的子产;二期有魏国的李悝、在秦变法的商鞅、在韩主政的申不害等,都是政治家;第三期的慎到、韩非子从学术上进行论证,并由韩非子将法、势、术三者融合,集合而成全面的“法术”之学。

法家中有三个学派:慎到重“势”,申不害重“术”,商鞅重“法”。

这些学派思想由韩国人韩非子集以大成,构成法家的思想体系。

3.最早提出尊君主张的法家是谁?其主要贡献是什么?答:管仲。

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管仲讲工,农,商,兵,注重经济,反对空谈主义,主张改革以富国强兵。

他主持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改革:在全国划分政区,组织军事编制,设官吏管理;建立选拔人才制度,士经三审选,可为“上卿之赞”(助理);按土地分等征税,禁止贵族掠夺私产;发展盐铁业,铸造货币,调剂物价。

管仲改革的实质,是废除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

管仲改革成效显著,齐国由此国力大振。

对外,管仲提出“尊王攘夷”,联合北方邻国,抵抗山戎族南侵。

这一外交战略也获得成功4. “我以不贪为宝”出自何人之口?其有着怎样的政绩?答:“我以不贪为宝”这句话出自春秋时代宋国大夫子罕之口。

春秋时宋国的贤臣。

时任司城(即司空,因宋武公名司空,改名为“司城”。

主管建筑工程,制造车服器械,监督手工业奴隶),位列六卿四、论述题(20分)试述古代法家思想对后代的影响。

答; 中国古代史上曾经出现过几次盛世局面,如成康之治、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之治等。

盛世所表现出的共同特征就是社会秩序稳定,吏治清明,人民生活安定,阶级矛盾相对缓和,封建法制相对健全和完善。

良好的法律秩序成为盛世最明显的标志。

法盛则政兴,古代盛世局面的出现所体现的共同特征就是:重法、守法,上自皇帝下至百官百民,自觉或不自觉地服从于封建法律,不徇私枉法,不枉杀臣民,不僭越法律。

地域文化•中原文化平时作业(三)(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一、填空(2×10=20分)1.佛教大致在东汉初年传入中国。

2.中国的第一座佛寺是洛阳白马寺。

3.隋唐时期,是我国佛教的繁荣时期。

4.玄奘于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从长安出发,西行取经。

5.《墨子》所阐述的政治思想可概括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

6.《尉缭子》是战国时期的魏国大梁(今开封市)人尉缭的著作。

7.中国最早的建筑学著作是李诫所著的《营造法式》。

8.东汉杜诗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水力鼓风机。

9.宋张商英所著的《护法论》,力主三教调和说。

二、名词解释(4×5=20分)1.阴阳家阴阳家是战国时主要学派之一。

以提倡阴阳五行学说为宗旨,故名阴阳家,又称“阴阳五行家”或“五行家”。

《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

主要代表人物有战国末齐国的邹衍。

2.僧一行僧一行,本名张遂。

唐代杰出天文学家,在世界上首次推算出子午线纬度一度之长,编制了《大衍历》。

佛教密宗的领袖,著有密宗权威著作《大日经疏》。

汉族,魏州昌乐(今河南省南乐县)人,一说巨鹿(今河北巨鹿县)人。

唐功臣张公瑾之曾孙,父檀,武功令。

生于唐高宗弘道元年,卒于玄宗开元十五年。

3.《灵宪》东汉张衡的天文著作《灵宪》是张衡积多年的实践与理论研究写成的一部天文巨著,也是世界天文史上的不朽名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