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白银市德育及校园文化示范学校评审汇报材料(会宁县郭城驿初级中学)

白银市德育及校园文化示范学校评审汇报材料(会宁县郭城驿初级中学)

弘毅知行,立德树人——会宁县郭城驿初级中学德育工作综述“坚持德育为先。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增强学生爱国情感和改革创新精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方面。

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战略主题论述)学校承担德育重任,弘毅知行,立德树人,责无旁贷。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是学校工作的永恒主题。

会宁县郭城驿初级中学始终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始终把德育工作当成了事关学生健康成长、学校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来抓。

学校确立了“以人为本,尊师爱生,培养健康自信、习惯良好、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文化引领,熔铸精神,营造人文雅致、独具特色、励志育人的校园环境;与时俱进,锐意进取,打造会宁农村优质学校”的办学目标,打造“尚文、求真、严明、精进”的校园文化名片,不断更新管理理念,不断壮大德育队伍,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实有效推进德育课程的系统化、常态化,以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艺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努力营造人文、雅致、特色、育人的校园环境,依托学生社团注重激发自主管理潜能,鼓励教师钻研新形势下的德育课题,初步探索形成了“文化引领—理念支撑—队伍保障—课程渗透—实践养成—环境熏陶—活动强化—自主内化—科研深化”的德育运行机制,培养了一届又一届德才兼备的优秀毕业生,德育工作成效显著。

一、德育管理1.旗帜鲜明的德育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原则,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德育过程,遵循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校务会研究制定了《郭城初中德育工作发展五年规划》、《郭城初中德育工作发展三年规划》,政教处、团委每年根据实际情况拟定《德育年度计划》、《德育学期计划》,德育理念深入人心。

德育工作全员参与,渗透进教育教学工作的每一环节、每一过程,体现管理育人、教书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全程育人,管理人员、班主任、科任教师、教辅人员、后勤工作人员等工作职责中均明确体现了德育工作分工要求。

为切实体现教育公平内涵与素质教育要求,学校以推进高效课堂建设为契机,着力构建高效课堂背景下的德育工作模式。

通过公开竞选,成立了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体现了“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的“生本”理念。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已基本构建,涵盖学生的身心素质、道德品行、习惯养成、知识能力、审美水平等各个方面。

学校提倡学生“规范+个性”的发展模式,积极组建各类兴趣小组,为学生发展各自特长搭建平台。

对于孤、单、残及留守儿童,每学期都统计在册,做到心中有数,想方设法争取各方面的物质资助,同时努力营造氛围给他们自信与温暖。

制定具体详实的培优补差工作方案,定目标明策略,责任到人。

教师从不歧视后进生,从无诱迫后进生退学、转学或不让其在学校正常活动的现象,师生关系融洽,家校关系和谐。

2.各司其职的德育机构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政教主任、德育骨干教师、班主任为成员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为政教处,附设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领导小组、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团委、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法制副校长、德育展厅等机构,专设有心理健康辅导室。

每周召开德育例会,每月召开德育专题会议。

党支部、政教处、团委(七年级为少先大队部)、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等德育机构,有专职人员,有固定工作场所,有明确的工作职责与工作规章制度。

分工明确,责任到位。

3.激励为主的德育制度学校结合实际制定了教职工岗位育人职责,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工作纳入评优选先、年终考评和绩效考核。

对教师师德表现实行一票否决制。

按学期建立连续的师德档案,跟踪记录教师师德师风表现及德育成绩,制定并实施了《校园之星评选方案》、《优秀教师、师德先进个人及三好学生评定标准》等,形成了激励为主惩戒为辅的德育评价制度。

根据需要,我校还先后制定了师德考核制度、学校安全管理制度、校园突发事件预警和干预制度、学生会制度、团队活动制度、寄宿生日常行为养成制度、家长会制度、家访制度等,初步构建起了以激励为主的、适合我校且行之有效的德育制度体系。

4.求真务实的德育队伍“打铁还需自身硬”,德育工作需要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

(1)师德师风建设常抓不懈。

提倡以“三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三个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三观”(教育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内容的师德建设,要求教师务必做到“三讲三禁三热爱”,即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禁粗鲁、禁歧视、禁体罚、热爱教育、热爱学校、热爱学生。

(2)精心挑选作风正派、师德高尚、富有德育经验的专业教师担任思想品德课教师。

要求他们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优秀的政治品质,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广博的文化素养,有精湛的专业技能、春风化雨般的育人本领。

(3)“教育是人对人的活动,是灵魂的唤醒”,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的话无疑是对班主任工作的最好诠释。

班主任的工作就是以人格引领人格,以情感陶冶情感,以德性培养德性。

班主任对学生一生发展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班主任队伍是学校德育队伍的核心。

我校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采取了系列措施,切实加强了班主任工作。

一是实行班主任工作岗位竞聘,筛选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尝试实行双班主任制和班级管理导师制。

二是严格落实《班主任工作绩效考核办法》,建立班主任工作记录,制定《优秀班主任评选标准》,客观公正地推荐评选优秀班主任,公开表彰奖励。

三是将“走出去”和“引进来”结合起来,组织班主任外出学习考察,开拓工作思路,借鉴先进经验,并适时组织班主任经验交流会,请兄弟县区乡镇优秀班主任作报告,为提高班主任队伍综合素质积极搭建平台。

四是制定《郭城初中班级管理24条》,推行精细化班级管理措施。

(4)发掘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积极争取专业心理辅导教师。

派相关专业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师岗前培训,将班主任工作同心理健康辅导有机结合,努力将每一名班主任培养成为合格的心理健康辅导教师。

(5)精心筹建家长委员会,定时召开家长委员会联席会议,开展家庭教育讲座,争取最大程度发挥家校联动机制功效。

(6)主动协同相关部门,发掘社会德育资源,争取社会力量共同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

同当地政法部门单位联系,聘任法制副校长、校外辅导员,开展公民教育、法制教育、交通安全教育;同当地工商部门协调,确保校园周边无网吧等危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非法经营场所;同卫生部门协调,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及青少年健康成长讲座;同当地消防部门联系,举办消防知识讲座,开展消防逃生演练;同当地居委会或社区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大力开展公益劳动、爱心捐赠以及社会志愿者活动。

(7)在组织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中不断发展壮大学校党支部、政教处、团委(少先大队部)、班组、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的力量,充分调动社团组织的积极主动性,形成学校德育队伍的先锋队。

5.专款专用的德育经费保障学校公用经费预算委员会将德育经费纳入了学校年度预算,主要涉及校方责任险保险费、德育队伍建设中的培训交流旅差费,主题教育活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印刷费、学习资料费,德育表彰购买奖品等方面。

保证在经费预算中直接用于德育活动的款项款额按比例逐年递增,德育活动经费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

二、德育过程1.课程渗透在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体系中,思想品德课是德育课程的核心,但其它课程中,同样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育人因素。

各学科教学有机渗透德育,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学校还在初步尝试开发具地方特色的校本德育课程。

(1)依据新课程标准,高质量开设思想品德课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

课程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

其核心是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其基础是围绕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其基本原则是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

我校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七、八、九年级思想品德课每周各安排2节,占总课时量的8%,并配备具有多年教育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思想品德课教师。

在教学效果评价中,不仅注重思想品德课的考试成绩,更看重学生的一言一行。

(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巧寓德育于各门课程实施之中在全社会期盼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提高的今天,如何抓住课堂教学主渠道渗透德育,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有机统一,是摆在我们学校和教师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

各学科教材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不可替代的育人因素。

自2011年以来,学校多次组织全校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并且要求教师在学期工作计划中单列出本学科德育渗透计划,在单元教学、课时教学计划及导学案中均要体现可操作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授课中适时适度结合学生实际体现出来。

学校还依据新课程体系及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德育工作计划中明确制定了《初中阶段新课程各学科德育渗透目标一览表》,以便教师学习备课之用。

(3)发掘校本课程资源,创新德育课程特色2013年,学校组织教师开发了校本课程,编写了《郭城史话》、《郭城历史人物》、《郭城文物古迹》三本地方教材,分别在七、八、九年级开设。

在这些地方教材的编写过程中,我校教师广泛查阅资料,深入调查研究,精心组织材料,反复润色语言,将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传统文化、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等德育元素融入其间,充分体现了地方教材的德育资源优势。

2.实践养成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初中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至关重要,但培养起来难上加难。

我校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遵循了以下几个原则:(1)知行统一原则;(2)正面导引激励原则;(3)自律与他律结合原则;(4)动之以情的原则;(5)坚持不懈原则;(6)长效隐性原则;(7)循序渐进原则。

学习各个层面颁发的意见、纲要、规范、守则,依据会宁县教育局《关于印发会宁县中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施意见的通知》,结合学校工作实际,郭城驿初级中学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内容主要包括良好生活习惯、文明礼仪习惯、科学学习习惯、终身阅读习惯、合作探究习惯、正确安全习惯等六大习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