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书怎么读》之二007的哥哥在《中国古代的书怎么读》这篇网贴后面的一点小小的补充意见里,我引用了美国历史学家威尔·杜兰特写于1935年的《世界文明史·东方的遗产》中的一节。
威尔·杜兰特在1935年,即以历史学家的远见卓识和海纳百川的宽阔胸怀,对中国的汉字给予了极高的定位和评价。
现在看来,我认为杜兰特的说法是准确的。
汉字,从五四运动开始蒙受不白之冤,顶着亡国灭种的罪名,从被废除、被简化、被辱骂、被歧视,到一点点的重新被认识、被理解、被认可、被学习,走过了艰难而又曲折的道路。
今天,当我们站在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这个一百年后的节点上,回望历史,展望未来,再次重温威尔·杜兰特的评价,我认为,汉字对世界文明做出的贡献,和它在未来的岁月里将要对世界文明做出的新的贡献,需要被我们再次肯定,重新认识。
正如威尔·杜兰特所说,汉字,是“经过极端的保护,才一直沿用到今天。
”“它的缺点显然多于优点。
”它的缺点,是从表面、短期而言,而它的优点,则是从数千年的历史和数万里的空间里体现出来的。
通过比较,威尔·杜兰特说,“我们可不要以为我们那种千变万化的语文,会优于这种显然是原始形式的文字。
”用短期的目光看待汉字,“实在是不公平,不正确。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语言,(自数千年前诞生起)一开始就这样地复杂,这样地精微,这样地简洁。
”“二千年前用这种文字写成的中国文学,到今天,只要识字的人都可以看得懂。
”“中国文字就是中国文化的象征。
”“这种书写的系统乃是一种极高智慧的成就。
”“17世纪的莱布尼茨和现代的罗斯(Sir Donald Ross)都曾梦想有这么一种文字符号的系统,这种系统能独立于口语中,超越了国家、时间和空间的差异分歧,因此,能在不同的民族中,表现相同的思想,走上相互了解的途径。
”这是世界上多少有志之士的梦想啊,“但是,这种如此精确的符号语言,(事实上)已历经了几千年,并有全世界1/4以上的人民正在使用。
总之,这种东方的文字是合乎逻辑的,值得发扬的:世界上其他各国应当一起来学中国语文。
”威尔·杜兰特对汉字的评价,而且是1935年时的评价,让我们这些一直在使用汉字的人们,都感到意外。
几年前给10岁的女儿朗读威尔·杜兰特的这一段时,她说:这个作者怎么感觉好像是个中国人?他为什么要对汉字说这么多好话呀?她不知道的是,威尔·杜兰特是对所有的文明都在说好话,他以一己之力写就的11卷本《世界文明史》(又名《文明的故事》),自1935年开始,每5年写成一本,曾经让美国人民40年内翘首期盼,如痴如醉。
事实上,汉字,如同中国文化一样,正如威尔·杜兰特所说,它是“在变化和成长中保持的统一。
”并不是抱残守缺、固步自封,拒绝变化的。
汉字最关键的一次变化,是秦汉之际,从篆书到隶书的变化。
四大青铜国宝之一:毛公鼎上的篆书及释文(部分)“象形文字曾经是世界许多古老民族共有的文字形式。
秦汉之际,随着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和发展,人们对文字表述的快捷和准确程度提出更高要求,汉字这种象形文字遇到了必然到来的危机。
在这种文字发展的转折关口,汉族和西方民族作出了不同抉择。
西方人选择了拼音文字道路,中华民族则没有抛弃原有的文字形态,而是把象形文字逐渐演变为一种并不依赖于客观对象的抽象结构,即摆脱象形束缚,使文字获得解放,造字方法也逐步拓展,既有表意,又有表音,终于开辟出汉字发展的广阔道路。
这个过程被称为‘隶变’。
它不仅改造了整个文字体系,解放了书写,而且还把书法艺术带到一个崭新天地。
”(《隶书研究》张继)隶书是继篆书而起的书体,也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就忧郁的说:隶书一起,“而古文由此绝矣。
”事实上,从篆书到隶变,“既是汉字史上一次非凡变革和创造力发挥、时代发展的结果,也是脱离古体字,形成今体字的标志。
隶书开创了新的笔法体系,成为文字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简洁实用文字的需求。
”(《隶书研究》张继)“隶变”,使汉字既保留了传统,又焕发了生机,给汉字和中华文明带来了新的生命。
马王堆帛书隶书及释文五四运动开始,“废除汉字”、“简化汉字”、“文字必须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
”(毛泽东)使汉字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有一篇《汉字简化的曲折过程与历史教训》(严汣霖),全面梳理了汉字简化的曲折往事和历史教训,指出汉字简化的初始目的,并非是规范字形,而是被定性为“汉字拼音化”的一种过渡。
这给参与汉字简化工作的学者造成了一种“即使(简化方案)不很理想”也“不失为过渡时期的一种权宜办法”的普遍心态,这种短期行为和心态,是造成这次简化汉字过于草率、问题丛生的原因。
一种成熟的文字,会同时追求“书写的便利”与“表意的准确”。
而五四运动之后的简化汉字,随意性太大,违背了汉字的演进规律,给汉语“表意的准确性”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历史造成的遗憾和错误,需要我们后人一点点去纠正。
威尔·杜兰特“二千年前用这种文字写成的中国文学,到今天,只要识字的人都可以看得懂。
”的说法,可用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例子来说明。
下面是东晋王羲之写于公元353年的《兰亭集序》,距今1665年:虽为摹本,但世人公认与原作相去不远。
下面是文本(繁体):兰亭集序东晋·王羲之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
群賢畢至,少長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
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雲:“死生亦大矣。
”豈不痛哉!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1600多年前的手写稿,现在受过教育的多数人,一目了然。
若非几十年前的汉字简化过于草率,书写、排版又由中文的竖排改为拼音文字的横排,1600多年前的汉语,与今天的汉语,有多大的区别呢?下面是唐代颜真卿写于公元758年的《祭侄文稿》原件,距今1260年:即使是草书,也不难辨认:下面是文本(简体):祭侄文稿唐·颜真卿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从父"涂去)叔银青光禄(脱"大"字)夫使持节、蒲州诸军事、蒲州刺史、上轻车都尉、丹杨县开国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于亡侄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曰。
惟尔挺生,夙标幼德,宗庙瑚琏,阶庭兰玉,("方凭积善"涂去)每慰人心,方期戬谷,何图逆贼闲衅,称兵犯顺,尔父竭诚,("□制"涂去,改"被胁"再涂去)常山作郡。
余时受命,亦在平原。
仁兄爱我,("恐"涂去)俾尔传言,尔既归止,爰开土门。
土门既开,凶威大蹙("贼臣拥众不救"涂去)。
贼臣不("拥"涂去)救,孤城围逼,父("擒"涂去)陷子死,巢倾卵覆。
天不悔祸,谁为荼毒。
念尔遘残,百身何赎。
呜呼哀哉。
吾承天泽,移牧河关。
("河东近"涂去)泉明比者,再陷常山,("提"涂去)携尔首榇,及兹同还。
("亦自常山"涂去)抚念摧切,震悼心颜,方俟远日,(涂去二字不辨)卜(再涂一字亦不辨)尔("尔之"涂去)幽宅("相"涂去)魂而有知无嗟久客。
呜呼哀哉。
尚飨。
简体字版,差别也不是太大。
对《祭侄文稿》,人们的评价是:《祭侄文稿》是唐代颜真卿追祭从侄颜季明的草稿。
共二十三行,凡二百三十四字。
这篇文稿追叙了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取义成仁之事。
通篇用笔之间情如潮涌,书法气势磅礴,纵笔豪放,一气呵成。
《祭侄文稿》与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北宋苏轼的行书《黄州寒食帖》并称为"天下三大行书",亦被誉为"天下行书第二"。
且此稿是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不顾笔墨之工拙,故字随书家情绪起伏,纯是精神和平时工力的自然流露。
这在整个书法史上都是不多见的,故《祭侄文稿》是极具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墨迹原作之一。
下一个例子,自然是北宋苏轼写于公元1083年的《黄州寒食帖》原件,距今935年:下面是文本(简体):黄州寒食帖北宋·苏轼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脂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此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
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
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
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
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
《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
通过以上的手写文本,大家可以更直观的感受到威尔·杜兰特说法的准确。
除了汉语,世界上还有哪一种语言,近两千年前的手写文章,现代的一位普通读者,不但可以认识文字,还可以理解文意,更能够欣赏、感受、甚至学习到其中的艺术之美、语言之美、思想之美呢?让我们再次重温威尔·杜兰特的远见卓识和宽阔胸怀:“这种书写的系统乃是一种极高智慧的成就。
”“17世纪的莱布尼茨和现代的罗斯(Sir Donald Ross)都曾梦想有这么一种文字符号的系统,这种系统能独立于口语中,超越了国家、时间和空间的差异分歧,因此,能在不同的民族中,表现相同的思想,走上相互了解的途径。
”“但是,这种如此精确的符号语言,(事实上)已历经了几千年,并有全世界1/4以上的人民正在使用。
总之,这种东方的文字是合乎逻辑的,值得发扬的:世界上其他各国应当一起来学中国语文。
”汉字,是我们先祖的伟大创造,在历史的长河中适时更新,既顽强的保留了传统,又时时焕发着生机,是我们手中的无价之宝,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杰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