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基础实习报告地质学基础实习报告为巩固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加强学习专业课时理论与实际联系,获得工程地质学方面知识的感性认识,进一步了解地质形态和现象的形成与其对工程施工的影响,同时培养我们更加热爱专业,树立为祖国的建设事业献身的志向,我们专业举行了一次认识实习。
通过这次对地质构造短暂的认识实习,让我们了解了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初步掌握构造分析的原理,为进一步学习地质学奠定了基础。
更是让我们了解学习和体味到了地质思维方式:由“果”寻“因”的逆向思维和时间——空间想象能力;将今论古的基本原则和适用范围。
这次实习认识,锻炼了我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我们学习的能力得以大大的提升。
我们这一西的认识实习内容:1.地质现象:喀斯特地形;2.地质构造:岩溶洼地,背向斜,断层,节理;3.一般地质现象的理解认识;4.地质罗盘等的结构原理和使用方法。
8月14日,阿哈湖,进入我们视野的是大量的沉积岩。
在我们贵州,这是较多的。
它是由沉积物固结变硬而成的岩石,和沉积物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经过固结。
其组成的常见矿物有石英,白云母等。
沉积岩的结构主要有以下两大类:1.碎屑结构,即是岩石中的颗粒是机械沉积的碎屑物;2.非碎屑结构,即是岩石中颗粒由化学沉积作用或者生物化学沉积作用形成。
我们在对此岩石的认识和了解之后,多此岩石进行了产状的测量,测量出了它的走向,倾角,倾向。
初步使用罗盘,实际的操作,引发我极大的兴趣,为我们在后来几天的认识实习打下基础。
我们找到了它的层面,把罗盘靠上去。
开始的时候,练习了怎样才能把罗盘放水平。
那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是我们学习地质学,付诸实践的关键。
通过反复的练习,现在我们当中几乎都会了。
那是我们认识实习过程中取得的第一次成功,也是我们第一次尝到动手的重要性。
在阿哈湖的沿岸有一道修长的排水管道,我们沿着这管道前行。
我们一边听着老师的讲解,一边动手,用手中的钉锤敲来石头观看。
发现在这些沉积岩的沉积构成中,有着很多不同的类型。
有层理,即是沉积岩的成层性,并有着平行层理和交错层理。
有泥痕——由岩层表面垂直向下的多边形裂缝,里面填充着泥,沙,粉沙或者其他的物质。
我们在这里所看见的岩石有白云岩,和石灰岩,其中石灰岩的硬度是比较大的,用钉锤是不容易敲来。
它常常被打成碎石或者沙,用于建筑石料。
以它的硬度,用来修建的建筑是比较坚固的。
这一天,我们走通整个阿哈湖沿岸的管道,我们一路跋涉,老师和同学都出了很多汗,那是辛苦啊。
不过苦中的乐又有谁能说得清呢?那是我们努力以后,也是我们进入大学以后的第一天实习,是我们第一次实践的机会,大家都是努力,我们当中,没有一个人掉队。
我们是一个整体,我们是团结的,我们的奋斗是为了以后更好的工作。
我们的感受在这一天都是最深刻的,大家的收获在这一天也是非常的大的。
累,带来了乐,带来了对岩石的初步认识,带来了可以初步对一些工具的使用。
课堂的学习是比较死的,只是对文字的理解和记忆。
可是实际的操作才是最重要的。
劳逸结合,乐多也。
8月15日,学校后面的岩溶洼地,其主要是以峰丛洼地为主。
在里面,我们发现很多的沙岩。
沙岩的硬度比较大,用钉锤不容易划动。
大多数被土掩埋,用放大镜观看,可以发现它具有亮晶晶的沙粒。
在此,我们学会了怎么样使用放大镜。
放大镜有两个镜片的,也有三个镜片的。
其使用不同数量的镜片,可以调节到不同的放大倍数。
确切的说就是,使用镜片的个数越多,就放大的倍数越大。
在使用的过程当中,我们还应该注意的就是要调节焦距。
具体操作是,用小拇子按住要测量的石头,然后慢慢调节焦距。
这样的测量方式,更易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使用放大镜会看到凭借肉眼不能看到的很多东西,而这些东西正是岩石具有非常特殊的性质。
在这一天的行程中,我们看到了很多的岩溶洼地,也就是常见的喀斯特洼地。
而这些岩溶洼地,一般是洼地的四周都是比较高的。
在雨季,雨水从四围的山上冲刷下来,带有岩石的溶解物,到低洼出沉积。
而雨水则大多数渗透到地下,少部分成为地表水。
在这些地方往往安有岩溶管道,水就沿这些岩溶管道排泄进入河流。
射电天文望远易于安装在这种地形。
这样的岩溶洼地是比较肥沃的。
而在这些低洼处,有些地方往往具有消水洞。
在这样的地方,哪怕是很多的雨水在此聚集,过不了多长时间也会由消水洞渗透掉,而形成地下水。
这也是地下水的形成之一。
水资源是当今非常重要的问题。
水是我们生命之本。
在不同的岩层,不同的地质作用之下,可以形成不同的地下水。
有的可以引用,而有的比较脏。
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水资源是我们世世代代生命延续的保证。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重视。
并得从自我做起,保护好每一滴水。
在这一天的行程当中,在老师的带领下。
我们还认识到,有一些岩层的产状,不一定好测量。
但是,在这些岩层的周围往往有着彼此相同的岩层。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测量彼岩层的产状,而测量出此岩层的产状。
由此,我们在描绘一个地方岩层的产状的时候,我们只要知道它们具有相似性,也可以根据此岩层来描绘彼岩层。
在这一天里,我们还挖出了很多漂亮的化石。
上面的化石图案十分明显,有生物类化石,栩栩如生,也有植物化石,各种产状,都是远古时代由于构成作用和沉积作用所产生的。
在今天,对于我们的学习和考古,有着很大的研究价值。
在我们当中很多同学还带回了很多作为标本,这给我们的认识实习带来了极大的兴趣。
大家的兴致在那时刻都是十分的高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就好象是过去的景况。
从化石的研究来看,以前的一切就会历历在目。
8月16日,乌当——金阳,这一天,是我们行程最远的一天,但是有了前面两天的经历。
还是丝毫没有感觉到疲惫,因为我们所到的是我们真正的实习基地——乌当。
我们来到乌当,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一片美丽的景观。
四围是茂密的丛山,欣欣向荣。
渐渐的走近,各种各样的石块也就和我们渐渐的接近了。
在我们这些认识学习地质的人来说,它们就是我们的“主食”。
我们所到的第一处就是一个以化石居多的小沙坝,上面的化石各式各样。
我们便用手中的钉锤敲下去,一块一块的的化石清晰的展现在眼前。
附送:地质学实习心得地质学实习心得地质实习报告(心得体会)接下来我们前往飞鹰古道。
在前往飞鹰古道的狭窄道路上,梁老师为我们讲解了斜坡面上一些岩石的性质和组成。
其中一些岩石是具有砾状结构的砾岩。
其成分相对复杂,常由多种岩石的碎屑和矿物颗粒组成。
其胶结物有硅质、泥质、钙质及铁质等。
硅质砾岩抗压强度高,泥质砾岩胶结不牢固,而铁质砾岩易风化。
在这条道路上,一些岩体产生了节理裂隙(图2),岩质变坡的失稳和隧道洞顶的坍塌往往与节理有关;还有一些岩体沿破裂面两侧发生了明显的位移,形成了断层。
此断裂构造对岩体的稳定和渗漏影响很大,也常对建筑物地基的工程地质评价和规划选址、设计施工方案的选择起控制作用。
在飞鹰古道里,岩层是由红色砂岩组成的,是典型的沉积岩,它形成于白垩纪上统时代。
这些红砂岩为砂质结构,层状构造,层理明显。
砂岩易于加工开采,多数强度较高,耐风化,是工程上广泛采用的建筑石料。
参观完飞鹰古道后,我们来到了观音岩。
此观音岩为人工开凿出来的岩洞,呈水平层理。
观音岩的岩性为沉积岩中的粉砂岩,其层理构造明显。
图3接下来我们跟着老师来到了八仙岩(图3)。
八仙岩为一岩石群,板状形态不一,但错落有致,层理构造明显,岩性为沉积岩中的粉砂岩。
我们可以看到岩石下部的岩石碎片风化成粉粒,堆积成土状,其工程地质性质极差,这种风化成土的岩石不宜用作建筑工程的基础持力层。
穿过了碧莲池,我们就来到燕子岩了。
燕子岩是古采石场的精华所在,它由两片高高的岩石组成,两片岩石本为一体,经古人采石将下部凿开,形成了两片岩石高耸在湖面上壮观景色。
与燕子岩相连的就是古采石场了,这个采石场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古采石场的悬崖峭壁,奇岩异洞,似乎以鬼斧神工开凿而成。
古采石场岩体水平层理构造明显,倾斜节理尤为突出,其宽度大长度长,采石场底下由于地势低而形成洼地,长年积累地表水而形成水湖。
进过老师几小时的介绍和讲解,让我们对莲花山的地质形成有了更深的了解。
在午饭过后,我们开始了自由活动。
莲花塔、莲花城等我们都一一游玩了个遍,欣赏到了莲花山的风景名胜,一睹了莲花山的风采。
下午两点,我们结束莲花山的地质实习任务还回学校。
通过今天对莲花山的野外地质实习,我深刻的了解了场地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石和土的工程性质,认识了岩石的类型、结构和构造。
同时,也使我对工程地质学这门课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室内参观及实习心得体会造岩矿物、岩石的认识10月22日星期四晴今天我们的任务是去学校的地质实验室看造岩矿物和岩石。
通过这次的参观,让我们对矿物还有岩石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实习收获、体会这周的工程地质学实习,让我们将书本上的一些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联系起来,进一步理解和巩固了理论课上所学的知识;在基本技能方面的到初步训练,提高了我们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这次实习使我掌握了对岩石类型、结构和构造的判别,还有对岩石岩性、层理有了更深的理解,让我能够分析一些实际工程中出现的简单的地质问题。
通过老师的讲解,让我对一些地形图、地质图有了一定的了解,掌握各种地质作用在地质图上的特征,也学会了野外地质工作的方法,并且能对其进行简单的阅读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