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考复习1 《鸿门宴》

学考复习1 《鸿门宴》

《鸿门宴》知识点梳理文学常识1.司马迁与《史记》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其父司马谈任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等)。

元封三年(前108年),司马迁继父职,得览皇家珍藏图书文献;后因替兵败而降匈奴的李陵辩护,遭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国家机要文件),发愤著述,于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史记》。

《史记》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记载从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

共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年表10篇。

其中较有影响被选入中学教材的有:《陈涉世家》、《屈原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等。

后人对《史记》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鲁迅)人物形象分析项羽:自矜功伐、刚愎自用、妇人之仁。

自认为是诸侯中的霸主,得知刘邦“欲王关中”,触犯尊严,决定进攻;但听刘邦辩称“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后,怒意全消,不把刘邦视为对手。

且不听范增之言,错失良机,铸成大错。

刘邦:善于审时度势,能屈能伸;利用项伯,巧结婚姻。

自知难敌项羽,故登门道歉,甘受其辱。

且善于用人,借助张良、樊哙等,为其出谋划策,为其舍身保驾,一步步由被动变为主动。

写作借鉴(1)善于通过激烈的矛盾斗争刻画人物性格鸿门宴自始至终充满矛盾斗争,推波涌谰,扣人心弦。

通过人物的各自具体表现(语言、行动、神态),鲜明而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不同性格。

(2)语言精练生动、绘声绘色项羽语言——骄横气盛刘邦语言——礼仪备至范增语言——老谋深算张良语言——老练透辟樊哙语言——豪壮威严项伯语言——似巧实拙一、通假字①皆为龙虎,成五采(采,通“彩”,色彩、颜色。

)②距关,勿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距,通“拒”,把守、防守;内,通“纳”,接纳、容纳。

)③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④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背弃、背叛。

)⑤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⑥令将军与臣有卻(卻,通“隙”,隔阂、嫌隙。

)⑦因击沛公于坐 / 置之坐上(坐,通“座”,座位。

)⑧不者,若辈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否则。

)⑨交戟之士欲止不内(内,通“纳”,接纳、容纳。

)二、古今异义①沛公居山东..时(古:崤山以东地区;今:山东省。

)②约为婚姻..(古:儿女亲家关系;今:男女结婚。

)③项王许诺.. / 项伯许诺(古:答应;今:许下诺言。

)④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意外的变故;今:表程度,很、甚。

)⑤将军战河北..(古:黄河以北、黄河以南;今:河北省、河南省。

)..,臣战河南⑥而听细说..(古:小人的谗言;今:详细地说)三、偏义复词①孰与君少长..?(少长,词义偏向“长”,“少”可不译)(译:他和您相比,谁年纪大?)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出入,词义偏向“入”,“出”无义)(译:我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入和意外的变故。

)四、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①沛公军霸上(军,驻扎、驻军)②沛公欲王关中(王,称王、做王)③不可不语(语,告诉)④秦地可尽王也(王,统治)⑤吾得兄事之(事,侍奉)⑥籍吏民,封府库(籍,登记造册)⑦范曾数目项王(目,使眼色)⑧若入前为寿(前,上前)⑨刑人如恐不胜(刑,对……用刑)⑩道芷阳间行(道,取道)⑾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过,指摘过失、找岔子)2.名词作状语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夜,在夜里)②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兄,像对待兄长那样)③日夜望将军至(日夜,整日整夜,日日夜夜)④于是项伯复夜去(夜,在夜里)⑤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⑥头发上指,目眦尽裂(上,向上)⑦道芷阳间行从小路(间,从小路)3.形容词作动词①为击破沛公军(破,攻破、打败)②素善留侯张良(善,与……交好)③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破,攻破)4.形容词作名词①此其志不在小(小,小处)②君安与项伯有故(故,旧交、老交情)5.使动用法①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活下来)②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跟从)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让……当王)④拔剑撞而破之(破,使……破碎)五、文言句式(一)特殊句式1.判断句①此天子气也②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④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2.被动句①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②吾属今为之虏矣3.宾语前置①不然,籍何以至此?②项王、项伯北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③今日之事何如?④披帷西向立⑤客何为者?⑥大王来何操?⑦沛公安在?4.定语后置①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一双”为后置定语)②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献大将军足下。

(同上)5.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①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②贪于财货③长于臣④得复见将军于此⑤因击沛公于坐⑥樊哙覆其盾于地(二)固定结构①为之奈何..?/ 且为之奈何..?(奈何,怎么办)②孰与..君少长?(与……相比,谁……)③财物无所..取(无所,没有什么)④毫毛不敢有所..近(有所,有什么)⑤军中无以..为乐(无以,没有用来……)⑥项王未有以..应(有以,有用来……)⑦何.辞为.?(何……为,表询问或反问,为什么……呢)六、成语与名句积累1.鸿门宴:比喻不怀好意的筵席。

2.秋毫无犯:形容军队纪律严明,队百姓无丝毫侵犯。

3.发指眦裂:头发向上指,眼眶尽裂开。

4.劳苦功高:出了力,吃了苦,立下了大功。

5.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言行并非表面所露之意,实则另有所图。

6.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人家是刀和切肉的砧板,我们是要被宰割的鱼和肉。

7.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做大事不拘泥于细枝末节,行大礼不回避小的责备。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飨.士卒(xiǎng)美姬.(jī)锐不可当.(dǎng)范增说.项羽(shuì)B.要.项伯(yāo)卮.酒(zhī)瞋.目(chēn)欲王.关中(wáng)C.参乘.(chéng)戮.力(lù)度.我至军中(duó)杯杓.(sháo)D.骊.山(lí)刀俎.(zǔ)切而啖.之(dàn)何辞为.(wéi)2.下面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B.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C.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D.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3.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跟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

B.沛公居山东C.今者有小人..也。

..之言。

D.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4.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A.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B.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C.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D.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5.与例句中的“为”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A.会其怒,不敢献。

公为.我献之。

B.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沛公曰:“君为.我呼入……”D.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

6.对下列文言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沛公安在②因击沛公于坐③吾属今为之虏矣④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⑤大王来何操⑥此天子气也⑦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⑧得復见将军于此A.①⑧/②⑤⑦/③④/⑥B.①⑤/③/④⑥/②⑦⑧C.①⑤/②③/④⑥/⑦⑧D.①⑤⑥/②③④/⑦⑧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让:谦让。

B.闻大王有意督过..之督过:责备。

C.大王来何操.操:拿,携带。

D.再拜..奉大将军足下再拜:第二次拜。

8.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相去.四十里//沛公已去.B.沛公不胜.杯杓//不胜.枚举C.沛公安.在//衣食所安.,弗敢专也D.道芷阳间.行//间.至军中9.下列各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乃.令张良留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B.公为我献之.//愿项伯具言臣之.不敢背德也C.不如因.善遇之//因.击沛公于坐,杀之D.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何辞为.10.选出句式特点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A.沛公安在B.大王来何操C.为之奈何D.何辞为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1~14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樊哙从良坐。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目眦..尽裂目眦:眼睛。

B.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参乘:古时乘车,站在车边担任警卫的人。

C.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跽:挺着上身跪着。

D.哙遂入,披帷西向..立西向:西边。

12.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则与.斗卮酒我持……玉斗一双,欲与.亚父②窃为.大王不取也臣为.韩王送沛公A.两个“与”相同,两个“为”也相同。

B.两个“与”不同,两个“为”也不同。

C.两个“与”相同,两个“为”不相同。

D.两个“与”不相同,两个“为”相同。

13.与“此亡秦之续耳”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此天子气也B.沛公之骖乘樊哙者也C.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D.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14.下列对文段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樊哙陈词,把项王看得仅次于怀王,满足了项羽自矜功伐的心理,所以项王屡屡赐酒,还加彘肩。

B.刘邦在危机中“如厕”是借口,实情是急于脱逃。

招樊哙出,暗中有所谋算。

C.樊哙闯帐陈词后,项王赐座,表明杀机已经基本消除。

D.樊哙闯帐,“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主要表现樊哙对项王的愤怒、仇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