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
5.便秘:与活动少,绝对卧床有关
(1)指导患者多进食富含维生素的蔬菜和水果。 (2)告知患者排便时勿用力,如遇大便干结,遵医嘱 给予开塞露等。 (3)尽量提供隐蔽的环境。 (4)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尤其血压的变化。
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术
后
1.清理呼吸道无效:与无效的咳嗽方式有关
(1)按需给予翻身叩背,以利于清除痰液。
• 入科诊断:冠心病,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室间 隔穿孔,心功能3~4级,高血压3级。
病例介绍
• 心脏超声显示左室心尖部圆隆,室壁变薄,运动 减弱,左室心尖部异常血流信号,左心、右室增 大。
• 心电图:急性下壁、前壁、右心室心肌梗死,心 脏核素检查,静息状态下左室心尖部、部分前壁 、前间壁及下壁血流灌注缺失,左室后壁心肌血 流灌注减低等。
实验室检查
5、心室造影:有助于了解心室间隔穿孔的位 置和数目,了解心室功能状况和判断有无 二尖瓣关闭不全及轻重程度。
6、右心导管检查:左心室水平可发现血氧含 量增高,肺循环血流量超过体循环血流量1 倍以上,肺动脉压升高。
诊断和 鉴别诊断
室间隔穿孔需与乳头肌梗死,断裂引致的二 尖瓣关闭不全相鉴别,二者病史、临床症状和体 征相似,但急性二尖瓣关闭不全常引起肺水肿的 临床症状;产生的杂音常位于心尖区传导到腋部 ,很少伴有震颤;心电图检查常显示后外侧心肌 缺血征象;右心导管检查在心室水平无左向右分 流;肺微嵌压显示左心房压力增高;压力曲线呈 现高尖的V波。
临床表现
。
1.症状: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有 明确的急性心肌梗死病史,多数病 人有阵发性胸闷、胸痛,最主要的 是由心衰及心源性休克导致的血压 下降,四肢厥冷,循环不稳定,胸 闷、气短、呼吸困难,不能平卧, 少尿、脾肿大等。
2.体征:在心前区胸骨左缘可以闻及突然出现的 粗糙的全收缩期杂音,并且触及震颤,杂音可以 向左腋下或者心尖部传导。
病例介绍
• 患者程计中,男,52岁,主诉3月初出现突发心 前区紧缩感,放射至颈、咽、下颌,持续3~5分 钟,休息后缓解,未在意,之后于第二日再次出 现以上症状,持续未缓解,急诊入当地医院治疗 ,为求进一步治疗3月29日来我院心内科就诊后 于4月7日为求手术治疗转入我科,入科时:T: 36.2℃,P:90次╱分,Bp:100╱60mmHg。
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术
前
1.心功能不全:与室间隔穿孔有关
(1)绝对卧床休息。
(2)遵医嘱给予强心利尿药。
(3)记录出入量,严格控制输液速度。
(4)给予持续吸氧。
2.自理能力缺陷:与心功能下降有关
(1)鼓励病人进行床上能耐受的肢体活动。
(2)协助更换体位。
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3)增加营养,以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 (4)定时巡视病房。
病例介绍
患者于4月10日在全 麻体外循环下行室间隔 缺损组织补片修补术, 术毕转入ICU,于4月13 日由ICU转回我科,于4 月22日康复出院。
病例介绍
治疗方案(入科后)
• 抗感染(阿莫西林舒巴坦钠) • 抗血小板(盐酸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液) • 升压(盐酸多巴胺注射液180mg/50ml) • 强心 利尿 补钾 • 扩张冠状动脉药 化痰 (从ICU转回后) 抗感染、营养心肌、止咳化痰、降压、抗凝
3、有跌倒坠床的危险:与患者活动力差有关
(1 )加护床挡,悬挂警示标识。 ( 2 )加强宣教。 ( 3 )定时巡视病房。
4.知识缺乏:与患者不了解自身疾病、担心手术有关
(1)给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及手术前注意事项 (2)不放松对患者家属的宣教。
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3)将疾病相关知识渗透到日常护理当中,加强加 深病人的理解。
治疗
• 内科治疗:室间隔穿孔后未产生严重的血
流动力学改变,表现为心排血量未明显减 少,无心源性休克征象,没有肺静脉压力 升高的症状,肾功能良好,尿量未减少, 肾功能正常,可严密观察病情,给予内科 治疗。
治疗
• 外科治疗:发病后血流动力学发生急骤改
变,循环系统功能迅速恶化,呈现心源性 休克,肺静脉压升高,肾功能减退,体液 平衡失调等症状时,则必需尽早在主动脉 球囊反搏术的支持下施行外科手术。
实验室检查
• 1、心电图:ST段抬高,T波倒置,Q波形成等典型心肌梗死的表 现,部分患者可以出现不同程度的房、室传导阻滞。
• 2、胸部X线平片:可以看见肺动脉段凸出,双肺血增多,左、右 心室增大。
实验室检查
3、超声心动图:了解心脏功能,显示室间隔 穿孔的大小、部位和心室间隔过血分流量。
4、冠状动脉造影:有助于了解冠状动脉病变 数目和程度,对于判断是否需要同期施行冠 状动脉分流移植术可提供重要资料。
急性心肌 梗死后后
第 3-5 天
凝固性 坏死
嗜中性粒细胞
室间隔 穿孔
导致
梗死心肌 破坏
坏死区 凋亡后释放
加 速
溶解酶
病理生理
AMI并发 左右心室明 VSR发生后 显压力阶差
血液从左心
室向右心室 分流加重右心室容量 负荷增 加
肺淤血
引起
左心室容量 负荷
加重
肺血流
病理生理
此外,AMI后全身小血管,尤 其微动脉和毛细血管程代偿 性收缩状态,增加了体循环 的阻力,促使左向右分流量 进一步增加。当发生左心力 衰竭时,收缩压下降,可使 左向右的分流速度下降,分 流量也相应减少,持续的低 心排最终会导致外周器官的 功能衰竭。
(2)指导患者进行有效的咳嗽。
发病率和危险因素
发病率: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室间隔穿孔(
VSR)的发病率约为1%~2%,占心肌梗死后早期死 亡的5%。溶栓治疗可使梗死心肌得到再灌注,让
发病率降到0.2%~0.34%。
危险因素:女性、高龄(≥60岁)、高血压、初发
AMI及既往无明显心绞痛史(男性:女性=3:2)。
病理生理
引起室间隔穿孔的机制尚不十分清楚
教学查房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 室间隔穿孔
主要内容
1. 熟悉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概念 2. 了解其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及治疗 3. 病例介绍 4. 主要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概念
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 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发生缺血并 出现破裂导致的继发性室间隔缺损。 未经治疗的心肌梗死有24%死于24 小时以内,1周内死亡50%,2周内 65%,8周内80%,存活1年以上的 患者仅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