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绿色通道管理
2.3.4建立急诊住院和手术的“绿色通道”,建立创伤、农药中毒、急性心梗、脑卒中、高危妊娠孕产妇等
2.3.1.1急诊科布局、设备设施符合《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要求。
【C】2.主管职能部门熟悉急诊科建设基本要求。
【A】医院认真贯彻与执行《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基本要求过程中,有不断改进的措施,并获落实。
2.3.1.3急诊医务人员经过专业培训,能够胜任急诊工作,有考核【B】1.对轮转的医师和护士有上岗前质量与安全工作培训与教育的记录。
2.无毕业三年以下医护人员独立执业。
2.3.1.4急诊抢救工作由主治医师以上主持与负责,急诊服务及时、安全、便捷、有效,提高急诊分诊能力【B】4.职能部门对抢救有监督评价,对存在问题有持续改进措施并得到落实。
2.3.2.1落实首诊负责制,与基层医疗机构建立急诊、急救转接服务制度。
【C】1.有首诊负责制度,医务人员能熟知并执行。
2.急诊患者、留观患者、抢救患者均有完整的符合规范的急诊病历,记录急诊救治的全过程。
3.有急诊病历质量评价的记录,评价结果纳入医师、护士个人的技能评价。
4.有急诊与基层医疗机构建立的急诊转接服务机制。
5.转送急危重症患者均有完善的病情与资料交接,保障患者得到连贯抢救。
【B】有完整的登记资料,能够对患者的来源、去向以及急救全过程进行追溯,开展质量评价。
2.3.2.2医院管理部门对急诊实施管理与协调。
【C】1.重大突发事件医疗抢救由院级领导负责指挥协调。
2.有关职能部门职责明确,负责协调急诊科日常管理。
【B】1.有重大突发事件医疗抢救记录。
2.有--抢救演练。
【A】职能部门对急诊抢救工作有监管,定期评价医院急诊体系对院内外紧急事件的反应能力,对存在问题有持续改进措施并得到落实。
2.3.3.1加强急诊检诊、分诊,及时救治急危重症患者,有效分流非急危重症患者。
分区、分级救治。
【A】职能部门对存在问题提出的改进措施,得到落实。
2.3.3.2有急诊留观患者管理制度与流程,控制留观时间原则上不超过72小时。
【A】职能部门对执行急诊留观制度中存在问题,提出的改进措施。
原则应无超过72小时留观病人。
2.3.4.1实施分区救治、有急诊服务流程与规范,各科室职责明确。
红、黄、绿。
2.主管职能部门履行监管责任,对存在问题与缺陷有改进措施。
3.并在评审申请前一年已执行。
2.3.4.3有保证相关人员及时参加急诊抢救和会诊的相关制度。
其他科室接到急诊科会诊申请后,应当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急诊会诊。
【B】1.有病历可证实,需急诊会诊患者80%以上可在30分钟内获得(二级科室或专业组)专科会诊。
2.职能部门监管,对问题与缺陷有改进措施。
2.3.5.2医护人员能够熟练、正确使用各种抢救设备,掌握各种抢救技能,包括心肺复苏技能。
【B】1.急诊人员设备操作与技能考核合格率大于85%。
2.急诊主治医师具备独立抢救常见急危重症患者的能力,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气管插管、深静脉穿刺、动脉穿刺、电除颤、呼吸机使用和创伤急救等技能。
3.职能部门履行监管责任,对存在问题与缺陷有改进措施。
2.3.6.1由科主任、护士长与具备资质的质控人员组成质量与安全工作小组,并有开展工作记录有能够显示,医院与科室能定期评价,持续改进效果的记录。
【A】1.以主管院长为首的急危重症质量管理相关小组活动记录,对急诊质量与安全有评价、有质量与安全指标与统计数据记录。
2.急诊创伤患者实施“严重程度评估”,结果有分析。
3.运用管理工具开展质量管理工作,有完整质量管理资料,体现持续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