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机械设计 机械零件的强度.doc

机械设计 机械零件的强度.doc

第三章 机械零件的强度§ 3 – 1 材料的疲劳特性一、交变应力的描述静应力,变应力max ─最大应力; min ─最小应力 m ─平均应力; a ─应力幅值2minmaxσσσ+=m 2minmax σσσ-=amaxminσσ=r r─应力比(循环特性)【注意】1)已知任意两个参数,可确定其他三个参数。

一般已知 max ,r ;2) max , min 指代数值; a 为绝对值; 3)-1≤ r ≤ +1; a =0,r =+1,为静应力r = -1 对称循环应力 r =0 脉动循环应力 r =1 静应力σ-N 疲劳曲线二、 疲劳曲线(σ-N 曲线)1.材料的疲劳极限:σr N在一定应力比为г的循环变应力作用下,应力循环N 次后,材料不发生疲劳破坏时,所能承受的最大应力σmax 。

2.疲劳寿命:N材料疲劳失效前所经历的应力循环次数。

г不同或N 不同时,疲劳极限σrN 不同。

即σrN 与r 、N 有关。

疲劳强度计算中,就是以疲劳极限作为σlim 。

即σlim =σrN 。

通过试验可得,疲劳极限σrN 与循环次数N 之间关系的曲线,如上图所示。

AB段曲线:N<103,计算零件强度时按静强度计算。

(σrN≈σs)BC段曲线:103<N<104,零件的破坏为塑性破坏属于低周疲劳破坏。

特点:应力高,寿命低。

CD段曲线:σr N随N的增大而降低。

但是当N超过某一次数时(图中N D),曲线趋于水平。

即σr N不再减小。

N D与材料有关,有的相差很大,因此规定一个常数。

N0−循环基数当N>N D 时,σrN=σr∞=σr(简记)疲劳曲线以N0为界分为两个区:1)有限寿命区把曲线CD段上的疲劳极限σr称为有限疲劳极限(条件~)。

当材料受到的工作应力超过σr时,在疲劳破坏之前,只能经受有限次的应力循环。

即寿命是有限的。

【说明】不同应力比г时的疲劳曲线具有相似的形状。

但г↑,σrN↑。

2)无限寿命区当N >N 0时,曲线为水平直线,对应的疲劳极限是一个定值,——称为持久疲劳极限,用0rN σ表示 (简写为σr )。

在工程设计中,一般认为:当材料受到的应力不超过σr 时,则可以经受无限次的循环应力而不疲劳破坏——即寿命是无限的。

------------------------------------------------------------------- 设计中经常用到的是σ-N 曲线的高周疲劳段(CD 段)。

CD 段曲线方程为:C N mrN =σ (N c N N D )称为疲劳曲线方程显然D (N 0,σr ),也符合上述方程,即: C N mr =0σ代入上式得:C N N m r m rN ==0σσN r mrrN K NN σσσ==0(3-3) 式中:K N —— 寿命系数m —— 材料常数【说明】1.计算K N时,如N>N0,则取N=N0此时K N=12. 对钢件:受拉、压、弯、扭时:m=6~20;N0=(1~10)⨯106。

初步计算,受弯曲疲劳时,中等尺寸零件取m=9,N0=5⨯106;大尺寸零件取m=9,N0=107。

3.无限寿命设计:零件的寿命N ≥N0,(强度指标为σr )有限寿命设计:零件的寿命N <N0,(强度指标为σr N)有限寿命设计的意义:在于当零件的设计寿命低于N0时,可以适当提高疲劳极限应力。

亦即零件承受的工作应力可以更大些,以充分发挥材料的能力。

工程中经常用到的是对称循环(г=-1)下的疲劳极限σ-1或σ-1N,计算时,只需把式中σr,σrN,换成σ-1和σ-1N即可。

4.对于受切应力τ的情况,把σ换成τ即可。

5.大多数钢的疲劳曲线形状类似上图所示。

但是,高强度合金钢和有色金属的(σ-N)曲线没有水平部分,不存在无限寿命区,因此,工程上常规定一个循环基数N0,而将此基数N0下的条件疲劳极限作为材料疲劳强度的基本指标。

也记为σr。

请想想:σ-N曲线有什么用途?(−求任意r下的σrN)三、等寿命疲劳曲线(极限应力线图)σm −σa 极限应力线图以上所讨论的σ-N 曲线是材料承受单向稳定对称循环变应力的失效规律。

当零件材料承受非对称循环变应力时,必须考虑r 对疲劳破坏的影响。

这时用等寿命疲劳曲线。

σrN 与材料、r 、N 有关。

固定材料与N ,求σrN ~r 之间的极限应力曲线。

mamaam a m r σσσσσσσσσσ+-=+-==11maxmin σrN = σm + σaσa -σm 的关系即能表达σrN ~r 之间的关系。

疲劳寿命N 一定时,表示疲劳极限与应力比г之间关系的线图,称为极限应力线图。

下图为疲劳寿命为N 0时(无限寿命时的)的σm −σa 极限应力图。

它是极限应力图的表示形式之一,在疲劳设计中应用最广。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表示形式。

这里只介绍这种σm −σa 图。

(也是由实验得到的)曲线上的不同点,表示了不同应力比г下的疲劳极限σr (亦即σmax)。

横纵坐标之和σr =σrm +σra曲线上的四个特殊点:A'——对称循环疲劳极限D'——脉动循环疲劳极限B——抗拉强度极限σBC——材料的屈服极限σS为了便于计算,工程设计中常对上图进行简化。

A' G'线——疲劳强度线。

其上的各点表示了一定r下的疲劳极限。

CG'线称为——屈服强度线。

其上的各点表示屈服极限。

σmax =σ'm+σ'a =σS横轴上的任一点都代表了应力幅等于零的应力−静应力♦如果材料承受的工作应力点落在折线A' G'C以内,则不发生破坏。

且距离折线越远越安全。

♦如果落在折线以外,则一定发生破坏。

♦如果正好处于折线上,表示工作应力状况正好处于极限应力状态。

---------------------------------------------直线A' G '的方程:由已知两点的坐标A '(0,σ-1)、D '(2σ,20σ)可推出,0022m1a10-'-'=----σσσσσσ 10a 0m 10222---'='⎪⎭⎫⎝⎛-σσσσσσσ m01a10222σσσσσσσ'⎪⎭⎫⎝⎛-+'=-- ()m 01a0102σσσσσσσ'-+'=-- m1a12σσσσσσ'-+'=-- σ-1 =σ'a +ϕσσ'm (3–4)式中: 012σσσϕσ-=- (3–6)碳钢:ϕσ≈0.10 ~ 0.2;合金钢:ϕσ≈0.2~0.3 直线CG '的方程为: σ'a +σ'm =σS (3–5)ϕσ——试件受循环弯曲应力时的材料常数。

(用于将平均应力等效地折算成应力幅的折算系数)σ'a ——试件受循环弯曲应力时的极限应力幅σ'm ——试件受循环弯曲应力时的极限平均应力【强调】σm -σa 图的用途:根据σ-1,确定非对称循环应力下的疲劳极限σrN ,以计算安全系数。

§ 3 – 2 疲劳曲线和极限应力图由于零件的应力集中、绝对尺寸、表面质量及强化等影响,零件的疲劳极限小于标准试件的疲劳极限。

K σ −弯曲疲劳极限的综合影响系数 σ-1−材料的对称循环弯曲疲劳极限 σ-1e −零件的对称循环弯曲疲劳极限1e1K --=σσσ (3–7)σσσK e 11--=(3–8)(在非对称循环时,K σ是试件的与零件的极限应力幅的比值)由于K σ只影响应力幅,所以只有A '、D '两点的纵坐标计入K σ,得到零件的对称循环疲劳极限点A 和脉动循环疲劳极限点D 。

对CG 线,由于是按静强度考虑的,而静强度不受K σ的影响,所以CG 线不必修正。

因此,折线AGC 即为零件的极限应力图。

【方法】把材料的极限应力线图中的直线A 'D 'G '按比例向下移动→直线ADG直线AG 的方程: A (0,σσK 1-),D (20σ,σσK 20) 直线AD 间的任一点的坐标 (meσ',ae σ')0022me 1ae1-'-'=----σσσσσσσσσK K K → σσσσσσσσσσK K K 10ae 0me10222---'='⎪⎪⎭⎫⎝⎛- me ae K K K σσσσσσσσσσ'⎪⎪⎭⎫⎝⎛-+'=--22201010 me aeK K K σσσσσσσσσσ'⎪⎪⎭⎫ ⎝⎛-+'=--22201010 meaeK K σσσσσσσσ'⎪⎪⎭⎫ ⎝⎛-+'=--001121 me e ae11e K σϕσσσσσ'+'==-- (3–9) 或 me ae1K σϕσσσσ'+'=- (3–9a ) 直线CG 的方程:σ'ae +σ'me =σS (3–10) σ'ae ——零件受循环弯曲应力时的极限应力幅 σ'me ——零件受循环弯曲应力时的极限平均应力 ϕ'σe ——零件受循环弯曲应力时的材料常数1211σσσϕϕσσσσ-⋅=⋅=-K K e (3–11) qK K ββεσσσσ1)11(-+= (3–12)K σ−零件的有效应力集中系数 εσ−零件的尺寸系数 βσ−零件的表面质量系数βq −零件的强化系数【注解】对于切向应力,将σ改为τ即可。

一、单向稳定变应力时机械零件的疲劳强度计算计算零件的疲劳强度时,应首先求出零件危险截面上的σmax , σmin →σm , σa ,即得到工作应力点M (σm , σa )。

然后将其标在零件的极限应力图上。

强度条件是S ca =m axlimσσ>S σlim 为零件的极限应力线AGC 上的点。

即:σlim =σ'max σmax 为零件的最大工作应力。

计算强度时,σlim 用AGC 线上的哪一点呢?这要根据零件载荷的变化规律决定。

典型的应力变化规律通常有三种:1. r =C (绝大多数转轴的应力状态)C rrm a =+-=+-=11min max min max σσσσσσ(常数)连接OM ,并延长,交AG 于M '1。

射线O M '1上任何一点的应力比都相同。

M '1点的应力值就是我们要的极限应力∵ M '1 (σ'me , σ'ae ) 在极限应力曲线AG 上, ∴σ'max =σ'ae +σ'me OM 方程:meae m a σσσσ''= ⋯⋯(1) AG 方程:me ae1K σϕσσσσ'+'=- ⋯⋯(2) 由(1)得 mmea aeσσσσ'=' ⋯⋯ (3) 将(3) 代入(2)得memmm me a K σσσϕσσϕσσσσσσσσσ'+='+'=-me 1K ma mK σϕσσσσσσ+='-1me ⋯⋯(4)将(4)代入(3)得ma aK σϕσσσσσσ+='-1ae⋯⋯(5)将(4)与(5)相加 σ'max =σ'ae +σ'me =ma a m a a m K K σϕσσσσϕσσσσσσσ+=++--max11)(强度条件: S ca =ma K σϕσσσσσσσσ+='=-1max max max lim ≥ S (3–17)N 点的极限应力点N '在CG 上,此时的极限应力为σs ,属于屈服失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