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学而篇》解析
关键词:
务本、儒家思想、君子言行、仁、内省
摘要:
今天,不管我们如何理解孔子的思想,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人们应该始终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面对生活的一切,面对人生的每一天。
在创造生活的同时要学会享受生活、欣赏生活、感悟生活,因为生活中令我们愉快的事情很多很多。
经常复习所学知识,把知识应用于实际,争取使自己的主张被社会接纳,经常与朋友讨论感兴趣的问题,这都是很惬意的事情。
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要反省的内容很多,为什么曾参只提到“为人谋”、“与朋友交”和“传习”三个方面呢? 因为这包含了儒家思想中三个重要的理念:忠、信、学。
帮助别人时尽心尽力、竭尽全力、全心全意、全身心投入、高度负责、不遗余力、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成为别人可依靠的人,这就是忠,所谓“尽己之谓忠”。
这是一种优秀的品质,是个人有修养的表现。
正文: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
《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
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
《学而》一篇包括十六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
其中重
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
孝、信等道德范畴。
读了孔子的学而篇,感触很多,从中选择我感受最深的部分
解析一下。
《论语》《学而篇》“主要讲的是‘务本’的道理,引导初学者入‘道德之门’”
[1]也是《论语》第一言,开篇即出经典之语“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
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三句话是《论语》的开篇句,历来被人们作为经典
引用传诵。
可是这三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我对这句圣贤之言更是情有独钟。
试
问,苍茫社会谁能通晓百物,谁又能独具慧眼?看破滚滚红尘,超然于世俗之外?
唯有宠辱不惊,保持最好的心境才能称为君子之行。
别人不能了解自己,但是我
却并不怨恨并不恼怒,不也是君子吗?从古至今,自认怀才不遇者,何止万千?
起初是漫骂朝廷,而后是漫骂自己,再后是流落民间,郁郁而终,这也是许多古
代知识分子可悲的一生。
究竟是社会不能识别人才,还是自己根本就没有做好被
社会识别的准备?否则又怎么会在经历失利之后,会聚成一股社会的逆流,在风
口浪尖摇旗呐喊“知我者扰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尽管熟读经书,自认
饱读儒家经典,乃是儒雅之士,中国许许多多的古代知识分子还是没有全然读懂
《论语》一书,甚至对这句开篇之言更是不屑一顾。
一个新的环境难免会有陌生和背叛的感觉,因为面对自己的是许多陌生的各怀心机的面孔,此时需要自己去重新认识这样的一个环境而不是就此沉沦,其实有时候许多的感觉本来就只是来自于自己的内心世界,自己怎样去看待周围,看待自己身处其中的环境,或多或少的决定着自己对周围事物的态度,这时,我想,需要的就是自己在别人的不了解当中保持单纯的心境,主动的去了解别人,即便还是不能让别人了解自己,最起码,自己还不失君子的作为!正所谓“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今天,不管我们如何理解孔子的思想,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人们应该始终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面对生活的一切,面对人生的每一天。
在创造生活的同时要学会享受生活、欣赏生活、感悟生活,因为生活中令我们愉快的事情很多很多。
经常复习所学知识,把知识应用于实际,争取使自己的主张被社会接纳,经常与朋友讨论感兴趣的问题,这都是很惬意的事情。
人们一时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恼怒,这才是君子所为。
坦荡、坦然、坦诚面对一切,而不要小肚鸡肠。
我们常感叹做人难,其实做人就是修炼。
为什么大家不理解我而我又不生气呢? 同为孔子相信“德不孤,必有邻”。
这也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三步之内,必有芳草”的意思。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孔子的得意学生,以孝出名) 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给别人帮忙是否尽心尽力了? 与朋友交往是否做到了以诚相待?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都掌握了。
曾子的观点集中反映了孔子儒家学说强调个人自身修养的思想。
理想人格的塑造,离不开个人修养,而加强个人修养的最好办法就是“内省”。
可以想象,一个时刻注意检讨自己言行的人是不会犯大错误的。
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要反省的内容很多,为什么曾参只提到“为人谋”、“与朋友交”和“传习”三个方面呢? 因为这包含了儒家思想中三个重要的理念:忠、信、学。
帮助别人时尽心尽力、竭尽全力、全心全意、全身心投入、高度负责、不遗余力、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成为别人可依靠的人,这就是忠,所谓“尽己之谓忠”。
这是一种优秀的品质,是个人有修养的表现。
信,有信任、信用的含义,更有诚信的含义,“以诚实之谓信”。
在与人交往中坚守信用,信守诺言,以诚相待,不
伪装自己,不欺骗对方,实事求是,据实相告,做朋友信赖的人,这也是个人修养的表现。
那种一味阿谀奉承、溜须拍马、欺骗、虚夸、闪烁其辞、“话到嘴边留三分、不可全抛一片心”等举止乃真君子所不为、所不齿。
而做到“传习”,掌握老师所教授的知识,这个人就会不断进步,读书明理,知书达礼,使自己的所作所为合乎礼仪规范的要求,从而使自己在“为人谋”和“与朋友交”时更好地做到“忠”和“信”。
在今天的社会中,“吾日三省吾身”显得越来越重要。
为人谋而忠,是一个人工作责任心和事业心的表现,不言自明的道理是首先要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而且要追求精益求精。
即便要辞职走人,也要把手头的事情做好,这就是“站好最后一班岗”。
与朋友交而信,是人品的表现,平等相待,坦诚相见,既讲究礼,又讲究理,尤其要敢于指出朋友的缺点和错误,做挚友,更做诤友。
传习,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不断学习,就是所谓“充电”,这样才能够使自己与时俱进,不至于被淘汰。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悌) ,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有子(姓有名若,孔子的学生) 说:一个人孝敬父母,遵从兄长,而喜好犯上,这样的人很少;不喜好犯上而喜好作乱,这样的人不存在。
君子就应该追求根本的事情,有了根本,就有了原则。
做人的根本是仁,而孝敬父母、顺从兄长就是仁的根本。
有子的这一段话,反映了孔子思想中一个很重要的观点:仁,以及仁的根本。
不管是犯上还是作乱,在孔子看来都是大逆不道。
要做到不犯上、不作乱,首先要做到在家孝敬父母,出门遵从兄长(所谓长兄如父) 。
因为一个孝敬父母、顺从兄长的人是不会任意胡为的。
所以,君子就应该做好安身立命的根本。
要有孝心,要有服从意识,要知道长幼、上下、高低、尊卑、贵贱的区别。
这样,你就知道在什么时候说什么话、做什么事,就懂得了做人做事的原则。
君子务本的观点在今天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和价值。
有资料说,日本企业招聘员工时,要了解其人在家庭中的表现尤其是对待父母的态度。
试想,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的人会对企业产生忠诚的感情吗? 俗话说“莫以善小而不为”,就是告诉我们要从点滴做起,树立自己的目标。
同时要打好做人的基础,这就是“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要让人们知道你富有爱心,先从孝敬父母,尊重兄长,善待他人做起。
诸葛亮曾经说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勤以养俭……”怎样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是历代知识分子谈论的话题。
《学而篇》里对君子的行为要求甚是严格。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贫而乐,富而好礼”讲究“温、良、恭、俭、让”。
“君子讲究吃饭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享受安逸,做事勤快敏捷,说话小心谨慎,向有道德的人看齐,时时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贫穷仍然快快乐乐,富裕而爱好礼仪”“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
在历史上真正能放下功名利禄,超然世外的君子少之又少,不是人人都能做君子,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够谈论君子之道的,《学而篇》里定下的君子言行的标准就似一条鸿沟,至今无人能越。
孔子也给君子们指出了一条雷同的人生道路“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一个充满了智慧的人生,这是一部读不完的心路历程,这更是儒家巨匠精心雕琢的人生轨迹,易中天曾经妄言:“宁做真小人,不做伪君子”不知道当时,易老是处于怎样的心境才说下这番谬言,试想倘若这社会上人人都去做真小人,而不去谈论君子之道,没有一个可以参照的做人标准,这个社会的未来将是怎样的一番景象?难以言传。
君子是一个很难达到的境界,但是他象一块拥有巨大能量的磁铁,吸引着众多智者去接近他,去创造智慧人生。
参考文献:
1.《论语通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徐志刚译注
2.《孔子仁学思想中的节欲观及其现实意义》王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