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构造综合实习报告班级:08资源05班姓名:张小林指导老师:陈希泉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国土资源工程系二0 0九年十二月目录第一章:前言4①、地质构造综合实习的目的和要求。
②、地质构造综合实习的内容及各项工作的安排。
第二章:地层 6①、首先了解图幅内出露了那些地层及其层序和岩性组合特征。
②、通过分析地层之间的有无缺失,确定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
第三章:地质构造8①、区域构造特征的概述。
②、对区内各个褶皱构造的概述。
③、简述区内断层构造发育的总格局特征。
④、对岩浆岩体及变质构造的描述。
第四章:构造发展史14 第五章:结束语 16注:附松岭峪地质图上色一幅,及纲要图一幅,松岭峪地区A-Aˊ、B-Bˊ剖面图两张。
第一章: 前言一、综合实习的目的要求1、通过阅读地质图,初步掌握综合分析具有褶皱、断裂、岩浆岩体、变质岩、不整合接触关系的地质图的方法。
2、.通过实习,把握分析地质构造的地质辩证思维方法。
亦即学会了分析图内各种繁杂的构造形态的类型和特征,研究其时空分布规律和相互关系,进而阐述地质构造发展简史。
3、初步学会了依据地质图资料,简述构造组合特征及其形成原因(构造应力场)。
4、学会构造纲要图、地质剖面图等构造图件的编制方法。
5、学会地质构造报告的编写方法。
二、综合实习用图和用具及其区内地形概括1、实习用图。
松岭峪地质图.比例尺.1:100000,附两张地质剖面图。
2、实习用具。
透明纸25×20㎝;厘米纸50×25㎝;H铅笔;12色彩色铅笔;30㎝直尺;三角板;量角器;绘图墨水;图钉等用具。
3、图内地形地貌。
松岭峪地区地势总体表现为西高东低,即西南部地势较高,北东方向地势较低。
海拔最高处为南西方向的云岭山山顶,海拔为1320,。
海拔最低处应为南东的河流下游,海拔为600m左右。
该地区平均海拔大概为800-1000m。
南东方向的松岭峪海拔约600m.该地区河流较为发育,由北西至南东呈网状遍布于各个地区,支流较多,故可知该地区交通便利,且以水上运输为主,沿河两边有许多村落分散。
三、各项实习工作的安排及工作量情况1、实习时间安排。
第一天上午:教师带领学生综合读图、学生将地质图着色。
下午:教师讲解编制构造纲要图的方法和地质剖面图的要求细节第二天整天:学生个人熟悉地质资料,提出疑难问题,教师解答,学生个人编制构造纲要图和地质剖面图。
第三天上午:同上下午:教师讲解地质构造报告的编写提纲晚上:老师解答疑难问题第四、五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地质构造报告的编写,并与第五天晚上提交完整、整洁地质构造报告。
2、工作量情况。
1、将松岭峪地质图复印一张并上色;构造纲要图(1:100000)一幅;地质剖面图两幅(1:100000).2、写松岭峪地区地质报告一份。
第二章:地层松岭峪地区地层出露不太完整,有很多地层缺失,主要地层有上元古界震旦系;早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晚古生界泥盆系、石炭系;中生界三叠系;新生界古近系、新近系、第四系。
区内图中所涉及的年代地层单位有14个,其地层岩性及分布如下表格:松岭峪地区地层简表注:表格中的波浪线代表上下两套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虚线代表上下两套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第三章:地质构造松岭峪地区自早古生代后期(Pz约为543Ma)以来发生了一系列的构造地质作用,在内外地质作用力的作用下,包括内动力地质作用使地层下降或抬升,使较为韧性的水平岩层隆起形成褶皱,或较为脆性的岩层发育形成断层等各种地质构造;而在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地层遭受风化剥蚀或侵蚀,最终让地貌裸露出地表,形成各种形状的岩石或地层,在地质构造形态中也逐渐形成了一系列较为复杂的褶皱构造和断层构造。
现将松岭峪地区内的各种地质构造描述如下:Ⅰ、松岭峪地区构造特征概述。
松岭峪地区主要以褶皱构造为主,断裂构造也发育完整,出露良好。
褶皱和断层的走向大体一致,为北北-西方向。
褶皱构造:主要有五大褶皱(松岭背斜、彩云岭背斜、红石崖向斜、范村背斜、毛村向斜)及一些小褶皱组成。
断裂构造:主要有五大断层(彩云岭-白玉山的逆断层F1、范村-陈村的逆断层F2、刘村-王村的正断层F3、刘村-任村的正断层F4、离洪村约为1公里的正断层F5)及一系列小断层组成。
区内构造层:根据角度不整合(三个角度不整合),全区可分为四大构造层,分别为Z、∈1、∈2﹢3、O1构造层;D1、D2、C1、C2、T1构造层;E1、E2、E3、N构造层;Q构造层。
Ⅱ、松岭峪地区中的褶皱构造。
①.松岭背斜分布在松岭一带,中间高两边底,呈ES20-35°延伸,长约为10km,宽约为4km,主要由D1、D2、C1、C2地层构成。
核部地层为D1 ,两翼地层为D2、C1、C2 ,即中老两新,所以为背斜。
因两翼倾向相反,轴面近于直立(倾角约为89°),且两翼倾角近似相等,即该褶皱在横剖面上的形态为直立褶皱。
因该褶皱的延伸长度与两翼宽度之比小于3:1(2.5:1),且为背斜,即该褶皱在平面上的形态为穹隆构造。
②.彩云岭背斜分布在彩云岭-白玉山一带,呈ES30-40°延伸,长约为14km,宽约为2km,主要由D1、D2、C1、C2地层构成。
核部地层为D1 ,两翼地层为D2、C1、C2 ,即中老两新,所以为背斜。
因两翼倾向相反,轴面倾斜(倾角约为75°),且两翼倾角不相等,一翼约为40°,另一翼约为70°,即该褶皱在横剖面上的形态为斜歪褶皱。
因该褶皱的延伸长度与两翼宽度之比大于3:1(7:1),且为背斜,即该褶皱在平面上的形态为短轴褶皱。
③.红石崖向斜分布在红石崖一带,呈ES40-50°延伸,主要由E1、E2地层构成。
核部地层为E2,两翼地层为E1,即中新两老,所以为向斜。
因两翼倾向相反,轴面近于直立(倾角约为88°),且两翼倾角近似相等,,即该褶皱在横剖面上的形态为直立褶皱。
根据翼间角的大小又可以说是平缓褶皱。
④.范村背斜分布在范村-陈村一带,呈ES40°延伸,主要由 Z、∈1、∈2﹢3地层构成。
核部地层为Z,两翼地层为∈1、∈2﹢,即中老两新,所以为背斜。
因两翼倾向相反,轴面倾斜(倾角约为78°),且两翼倾角不相等,即该褶皱在横剖面上的形态为斜歪褶皱。
由于有断层的⑤.毛村向斜分布在毛村-王村一带,呈ES40°延伸,主要由O1、∈1、∈2﹢3地层构成。
核部地层为O1,两翼地层为∈1、∈2﹢3,一翼有部分地层被喷出的岩浆岩侵入,翼部由于逆冲推覆作用,有一小部分岩体裸露在原地岩块之上,构成一个小型飞来峰。
⑥.一些小褶皱小型褶皱普遍发育,主要分布在云岭山、黄村、白玉山一带。
Ⅲ、松岭峪地区中的断裂构造断层是地壳中的岩层或岩体在应力作用下发生破裂并且破裂面发生明显位移的构造。
①. 彩云岭-白玉山的逆掩断层F1该断层西起古新统,经过彩云岭背斜,东被金沟的花岗岩切断,其西端延伸到图外。
断层中间被两个后期形成的小断层切断,断层总体走向ES20-40°。
图内断层延伸长达15km以上。
断层倾向南,倾角在30°-50°之间,两盘岩层的产状受到断层的影响显著。
北盘地层发生倒转,导致中间地层变陡,中间有一部分断层被后期形成的花岗岩体切断。
断层形成在E1-T1之间,使C2地层推掩在T1地层之上,且该断层切穿彩云岭背斜,导致彩云岭背斜的一翼地层发生倒转,北盘地层上升(上盘),使该背斜的核部变宽、变老。
可以说明该断层形成在褶皱后期,是燕山运动南北向挤压而形成的。
②. 范村-陈村的逆掩断层F2分布在陈村-范村-毛村一带,切穿范村背斜和毛村向斜的一翼,从东向北所经过的地层依次有Z、∈1、∈2﹢3、O1,其两端皆延伸到图外,断层的走向为ES30-50°,倾角约为24°,该断层形成于O1之后。
图中只有上盘的岩层产状受到断层的影响,使上盘地层发生倒转上升,从而导致范村背斜的核部变宽、变老。
可以说明该断层是在褶皱后期产生的。
③. 刘村-王村的正断层F3该断层北起刘村,穿过任村,延伸到图外,所穿过的地层只有震旦系(Z),北端被后期形成的花岗岩体切断。
断层的走向为ES35-45°,倾向约为28°,形成于花岗岩体(r)和震旦系(Z)之前,辉长岩体(v)之后。
④. 刘村-任村的正断层F4图内断层分布在刘村与任村之间的震旦系地层,并向北偏东方向延伸,断层的走向为ES25-35°,倾向约为25°,与刘村-王村的正断层(F3)非常相似,只是形成时间较晚,该断层形成在刘村-王村的正断层(F3)之后,形成在辉长岩体(v)之前。
⑤. 离洪村约为1公里的正断层F5该断层分布在离洪村为1公里左右,其一端延伸到图外,中间被两个后期形成的小断层切断,造成各段断层的走向不一致,上端走向为ES45-50°,中断走向为ES15-20°,下端走向比中断走向更平缓。
断层发育很晚,形成于古新统(E1)之后。
⑥、一系列中、小型断层中、小型断层在松岭背斜的两翼非常的发育,造成好多地层破碎带,并使松岭背斜的核部变大。
在彩云岭背斜也有发育,但发育不太不完整。
有些断层为平移断层(松岭背斜左上角断层),大部分为正断层或逆断层,走向大致为南偏东方向,且形成时间很晚。
Ⅳ、松岭峪地区中的岩浆岩构造与变质岩构造。
区内总体岩浆岩出露较少,主要有燕山期花岗岩体(r)喷发、花岗闪长岩体、和辉长岩体。
燕山期花岗岩(r),主要分布在金钩、刘村以西、松岭背斜的核部等地方。
金钩地区的花岗岩体裸露面积约为2平方公里,与围岩的接触关系为侵入接触,形成于三叠早期(T1)之后;刘村以西的花岗岩体裸露面积约为1.5平方公里,与围岩的接触关系为侵入接触,形成于辉长岩之后;松岭背斜核部的花岗岩侵入在花岗闪长岩体的上面,裸露面积约为1平方公里,与围岩的接触关系为侵入接触,形成于周边的花岗闪长岩体之后。
花岗闪长岩体(r﹠),分布在彩云岭背斜、松岭背斜及离1公里松岭峪一带,裸露的总面积为3平方公里。
彩云岭背斜的花岗闪长岩体的走向大致为东西方向,与围岩的接触关系为侵入接触,形成于三叠早期(T1)之后;松岭背斜及离1公里松岭峪的花岗闪长岩体的走向与彩云岭背斜的花岗闪长岩体的走向大体一致,为东西方向,与围岩的接触关系为侵入接触,形成于周围花岗岩体之前。
辉长岩体(v),分布在丁村与刘村一带,裸露的总面积约为3平方公里。
丁村的辉长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为侵入接触,形成时代很晚,形成在寒武系(Z)与震旦系之间(∈1);刘村的辉长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为侵入接触,形成于周围花岗岩体之前。
第四章:构造发展简史松岭峪地区构造发展简史:该地区在漫长的地质历史发展过程中,在大地地质构造作用的影响下,经历了多次不同规模的构造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