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筑物沉降观测合同书

建筑物沉降观测合同书

编号:_______________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

建筑物沉降观测合同书

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建筑物沉降观测合同书

篇一:建筑物沉降观测合同

xxxxxxxxx沉降观测合同

项目名称:

委托方(甲方):

受托方(乙方):

签订地点:

签订日期:年月日

建筑物沉降观测合同

发包人:(甲方)

观测人:(乙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及国家有关法规规定,结合本工程的具体情况,为了明确责任,协作配合,确保建设工程质虽和沉降观测质虽,对建筑物进行跟踪观测记录,并维护双方正当权益,经甲、乙双方协商一致,签订本合同,共同遵守。

第一条

第二条

第三条项目名称:工程地点:工程内容:;

一、建筑物水准基点设置位置和数虽按照设计图纸中专

门沉降观测点布置图进行设置,具体详见附图。

二、建筑物沉降观测

1、准备工作,踏勘选点、制定施测方案、观测点及水

准点埋设;

2、首次测虽从土0.00开始,相邻的两次时间间隔称为

一个观测周期,主体施工期每层作为一个观测周期,若一月内未加荷或加荷未达到一层则按30天/次为一个观测周期,

若施工过程中存在暂时停工,在停工时及重新开工前观测一

次,停工期间每2个月观测一次,主体封顶后且填充墙完成后,观测一次,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半年内每2-3个月观

测一次;

3、在观测过程中,乙方应保证观测数据的精度准确性,

每次观测后应及时进行数据处理,当建筑物沉降出现异常情况或甲方需要时,立即进行分析或核测,同时向甲方提供相关测虽数据和文字资料,便于及时进行处理,如需调整测虽方案,增加观测次数,应经甲方和监理审核同意,再展开施测工作;

三、绘制建筑物竣工平面图,面积不得小于二平方分米,

其内容应准确显示与四周固定建筑物和现状道路的关系、观

测点与水准点的关系及水准施测路线

等。

四、提交沉降观测成果性资料一式四份,电子版一份并刻录成光盘。提交时间为:

第一次:主体封顶验收前。

第二次:竣工验收合格且验收资料备案前,即总体观测工作结束后。

第四条技术依据:

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XX

2、《工程测虽规范》gb50026-20XX

3、《建筑变形测虽规范》JgJ8-20XX

4、现彳丁的国家及省市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

第五条收费及支付方式一、本工程沉降观测酬金计取方式:国家现行测绘收费标准计算所得测绘

费用的32.5%全费用综合单价包括但不限于:观测点埋设、基准点及水准线路设置、野外观测测绘费、点位保护、测虽器材费、观测点标志标准件费、技术工作费、成果性文件编制及审查费、管理费、测虽单位需上交的政府规费、组织及技术措施费、保险、风险、利润、税金等一切测虽及出具报告所需的费用;除本合同约定外,无论何种情况,均不再调整。

全费用综合单价(人民币大写):元整/点?次

小写:元整/点?次。

沉降观测规范

沉降观测 1 一般规定 1.1 建筑沉降观测可根据需要,分别或组合测定建筑场地沉降、基坑回弹、地基土分层沉降以及基础和上部结构沉降。对于深基础建筑或高层、超高层建筑,沉降观测应从基础施工时开始。 1.2 各类沉降观测的级别和精度要求,应视工程的规模、性质及沉降量的大小速度确定。 1.3 布置沉降观测点时,应结合建筑结构、形状和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并应顾及施工和建成后的使用方便。同时,点位应易于保存,标志应稳固美观。 1.4 各类沉降观测应根据剧本规范第9.1节的规定及时提交相应的阶段性成果和综合成果。 2 建筑场地沉降观测 2.1 建筑场地沉降观测应分别测定建筑相邻影响范围之内的相邻地基沉降与建筑相邻影响范围之外的场地地面沉降。 2.2 建筑场地沉降点位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相邻地基沉降观测点可选在建筑纵横轴线或边线的延长线上,亦可选在通过建筑重心的轴线延长线上。其点位间距应视基础类型、荷载大小及地质条件,与设计人员共同确定或征求设计人员意见后确定。点位可在建筑基础深度1.5~2.0倍的距离范围内,由墙外向外由密到疏布设,但距基础最远的观测点应设置在沉降量为零的沉降临界点以外; 2 场地地面沉降观测点应在相邻地基沉降观测点布设线路之外的地面上均匀布设。根据地质地形条件,可选择使用平行轴线方格网法、沿建筑物四角辐射网法或散点法布设。

2.3 建筑场地沉降点标志的类型及埋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相邻地基沉降观测点标志可分为用于监测安全的浅埋标和用于结合科研的深埋标两种。浅埋标可采用普通水准标石或用于直径25cm的水泥管现场浇灌,埋深宜为1~2m,并使标石底部埋在冰冻线以下。深埋标可采用内管外加保护管的标石形式,埋深应与建筑基础深度相适应,标石顶部须埋入地面下20~30cm,并砌筑带盖的窨井加以保护; 2 场地地面沉降观测点的标志与埋设,应根据观测要求确定,可采用浅埋标志。 2.4 建筑场地沉降观测的路线布设、观测精度及其他技术要求可按照本规范第5.5节的有关规定执行。 2.5 建筑场地沉降观测的周期,应根据不同任务要求、产生沉降的不同情况以及沉降速度等因素具体分析确定,并符合下列规定: 1 基础施工的相邻地基沉降观测,在基坑降水时和基坑土开挖过程中应每天观测一次。混凝土地板浇完10d以后,可每2~3d观测一次,直至地下室顶板完工和水位恢复。此后可每周观测一次至回填土完工; 2 主体施工的相邻地基沉降观测和场地地面沉降观测的周期可按照本规范第5.5节的有关规定确定。 2.6 建筑场地沉降观测应提交下列图表: 1 场地沉降观测点平面布置图; 2 场地沉降观测成果表; 3 相邻地基沉降的距离-沉降曲线图; 4 场地地面等沉降曲线图。

建筑物沉降观测记录

一、依据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建筑基础工程施工验收规范》GB50202-2002 ?《建筑桩基技术规程》JGJ94-2008 二、适用 ?记录建筑物施工过程直至沉降稳定的变化情况,为工程验收提供质量安全保证依据。 三、填写 ?根据测量得出的每个观测点高层及其逐次沉降量的成果表(单位工程沉降观测记录》 ?根据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平面图绘制的观测点的位置图; ?绘制沉降量、荷载与延时间三者的关系曲线图(要求每一观测点均应绘制曲线图) ?建筑物沉降观测测量汇总表(总沉降量、最后100d沉速率、总沉降量汇总曲线图) 四、要求点埋设 ?建筑物四角或沿外墙每10~15处或每2~3根基上,一般观测点少于6点 ?裂缝或沉降缝或伸缩缝的两侧;新旧建筑物或高低建筑物以级纵横墙交接处

?学人工地基和天然地基的接壤处;建筑物不同结构的分界处。 ?烟囱、水塔和大型储藏等高耸高低位构筑物的基础轴线的对称部位,每一构筑物不得少于4点 五、次数和时间 ?沉降观测应在基础施工完成后开始,首次测量(即零周开始)应连接进行两次独立观测,关取观测点结果中的中数作为测量初始值。?施工阶段的沉降观测频次应根据建筑物的地基类型和加荷情况确。 一、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砖砌外墙的单层或多层的工业厂房,按不同施工阶段(应至少在增加荷载的25%,50%,75%和100%各观测一次)分别进行观测。 二、多层民用建筑及其他工业建筑物,每施工完毕1~3层后观测一次,停工期间,可每隔2~3个月观测一次。 三、建筑物和构造物封顶后,应每三个月观测一次,观测一年。 四、沉降观测必要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

建筑物沉降观测规范

建筑物沉降观测规范 首先我们先了解建筑物沉降观测的相关内容: 沉降观测即根据建筑物设置的观测点与固定(永久性水准点)的测点进行观测,测其沉降程度用数据表达,凡三层以上建筑、构筑物设计要求设置观测点,人工、土地基(砂基础)等,均应设置沉陷观测,施工中应按期或按层进度进行观测和记录直至竣工。随着工业与民用建筑业的发展,各种复杂而大型的工程建筑物日益增多,工程建筑物的兴建,改变了地面原有的状态,并且对于建筑物的地基施加了一定的压力,这就必然会引起地基及周围地层的变形。为了保证建(构)筑物的正常使用寿命和建(构)筑物的安全性,并为以后的勘察设计施工提供可靠的资料及相应的沉降参数,建(构)筑物沉降观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愈加明显。现行规范也规定,高层建筑物、高耸构筑物、重要古建筑物及连续生产设施基础、动力设备基础、滑坡监测等均要进行沉降观测。特别在高层建筑物施工过程中,应用沉降观测加强过程监控,指导合理的施工工序,预防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不均匀沉降,及时反馈信息,为勘察设计施工部门提供详尽的一手资料,避免因沉降原因造成建筑物主体结构的破坏或产生影响结构使用功能的裂缝,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建筑物沉降观测规范对于沉降的基本要求: 5.1.1各类沉降观测的等级和精度要求,应视工程的规模、性质及沉降量的大小及速度进行设计而确定。同一测区或同一建筑物随着沉降量

和速度的变化,可以采用不同的观测精度。 5.1.2布置和埋设沉降观测点(变形点)时,应考虑观测方便、易于保存、稳固和美观。 5.1.3沉降观测宜采用几何水准测量方法,也可采用静力水准测量方法。 5.1.4观测记录和成果应清晰完整、准确无误,并符合本规程9.1节的规定。每一周期观测完后,可提供周期或阶段性成果。整个工程结束后,应提供综合性成果资料。 5.1.5对于深基础建筑或高层、超高层建筑,沉降观测应从基础施工开始,以获取基础和主体荷载的全部沉降量(该建筑的总沉降量)。 5.5建筑物沉降观测 5.5.1建筑物沉降观测应测定建筑物及地基的沉降量、沉降差及沉降速度并计算基础倾斜、局部倾斜、相对弯曲及构件倾斜。 5.5.2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应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及地基变形特征,并顾及地质情况及建筑结构特点。点位宜选设在下列位置: 1建筑物的四角、大转角处及沿外墙每10~15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 2高低层建筑物、新旧建筑物、纵横墙等交接处的两侧。 3建筑物裂缝和沉降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处、人工地基与天然地基接壤处、不同结构的分界处及填挖方分界处。 4宽度大于等于15m或小于15m而地质复杂以及膨胀土地区的建筑物,在承重内隔墙中部设内墙点,在室内地面中心及四周设地面点。

建筑物沉降观测测量记录要求

建筑物沉降观测测量记录的基本要求 9.8.1建筑物沉降观测测量记录的基本要求和内容应符合下列要求: ? 1 高耸构筑物、高层建筑、大型公共建筑、重要工业厂房及在软弱地基上建造的建筑物,采用 锚杆静压桩进行地基处理或基础托换的新建或改建建(构)筑物,现行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7规定应进行变形观测的建筑物,以及设计有要求的建筑物,均应进行沉降观测,并应按单位工程提供沉降观测记录; ? 2 沉降观测的每一个区域,必须有足够的水准点,不得少于3个;水准点布设应坚固稳定,应 设置在基岩上或设在压缩性较低的土层上,应避开沉降和振动影响的范围,与被观测的建筑物和构筑物的距离宜为30m~50m;水准点埋设必须在基坑施工前15d完成,水准点应定期核对; ? 3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能够反映建筑物、构筑物变形特征和变形明显的部位; 2)标志应稳固、明显,结构合理,不应影响建(构)筑物的美观和使用; 3)点位应避开障碍物,且应便于观测和长期保存。 ? 4 沉降观测点应按设计图纸埋设,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观测点的数量不宜少于6个点,建筑物四角或沿外墙每隔10m~15m或每隔2~3根柱子处; 2)变形缝和防震缝的两侧,新旧建筑物或高低建筑物以及纵横墙的交接处; 3)人工地基和天然地基的接壤处;不同结构的分界处; 4)烟囱、水塔和大型储藏罐等高耸构筑物基础轴线的对称部位,每一构筑物不得少于4个点。 ? 5 沉降观测测量仪器应在检定有效期内使用,观察时应使用固定的测量工具和测量人员,观测 前应严格校验仪器,每次观测均须采用环形闭合法或往返闭合法进行检查,同一观测点的两次观测之差不得大于1mm,采用二等水准测量应符合±0.5mm的要求; ? 6 测量精度宜采用二等水准测量;视线长度宜为20m~30m,视线高度不宜低于0.3m,前后视 距应基本相等;前后视观测应使用同一水准尺,前视各点观测完毕后,应回视后视点,最后应闭合于水准点上; ?7 沉降观测周期和时间应根据设计要求、工程进度、基础荷载的增加以及意外情况等因素而定, 第一次观测应在观测点安设稳固后及时进行,且应符合下列规定: 1)建筑物主体施工阶段的观测应随施工进度及时进行,一般建筑可在基础完工后或地下室完工后开始观测,大型、高层建筑可在基础垫层或基础底部完成后开始观测; 2)观测次数与间隔时间应视地基与加荷情况而定;民用建筑可每加1~2层观测一次;工业建

建筑物沉降观测标准及验收规范

前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物质文明的极大提高及建筑设计施工技术水平的日臻成熟完善,同时,也因土地资源日渐减少与人口增长之间日益突出的矛盾,高层及超高层建(构)筑物越来越多。为了保证建构筑物的正常使用寿命和建(构)筑物的安全性,并为以后的勘察设计施工提供可靠的资料及相应的沉降参数,建(构)筑物沉降观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愈加明显。现行规范也规定,高层建筑物、高耸构筑物、重要古建筑物及连续生产设施基础、动力设备基础、滑坡监测等均要进行沉降观测。 特别在高层建筑物施工过程中应用沉降观测加强过程监控,指导合理的施工工序,预防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不均匀沉降,及时反馈信息为勘察设计施工部门提供详尽的一手资料,避免因沉降原因造成建筑物主体结构的破坏或产生影响结构使用功能的裂缝,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一、沉降观测的基本要求 1、仪器设备、人员素质的要求 根据沉降观测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为能精确地反映出建构筑物在不断加荷作用下的沉降情况,一般规定测量的误差应小于变形值的1/10——1/20,为此要求沉降观测应使用精密水准仪(S1或S05级),水准尺也应使用受环境及温差变化影响小的高精度铟合金水准尺。在不具备铟合金水准

尺的情况下,使用一般塔尺尽量使用第一段标尺。 人员素质的要求,必须接受专业学习及技能培训,熟练掌握仪器的操作规程,熟悉测量理论能针对不同工程特点、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观测方法及观测程序,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会分析原因并正确的运用误差理论进行平差计算,做到按时、快速、精确地完成每次观测任务。2、观测时间的要求 建构筑物的沉降观测对时间有严格的限制条件,特别是首次观测必须按时进行,否则沉降观测不是得不到原始数据,而是整个观测得不到完整的观测意义。其他各阶段的复测,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必须定时进行,不得漏测或补测。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准确的沉降情况或规律。相邻的两次时间间隔称为一个观测周期,一般高层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按一定的时间段为一观测周期(如:次/30天)或按建筑物的加荷情况每升高一层(或数层)为一观测周期,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必须按施测方案中规定的观测周期准时进行。3、观测点的要求 为了能够反映出建(构)筑物的准确沉降情况,沉降观测点要埋设在最能反映沉降特征且便于观测的位置。一般要求建筑物上设置的沉降观测点纵横向要对称,且相邻点之间间距以15--30米为宜,均匀地分布在建筑物的周围。通常情况下,建筑物设计图纸上有专门的沉降观测点布置图。

房建沉降观测记录表

建筑物沉降观测测量报验申请表 工程名称:银利财富广场1#楼编号: 致:安徽世强建设项目管理有限公司(监理单位) 我单位已完成了1#楼一层梁板至顶层梁板沉降观测测量工作,现报上该工程报验申请表,请予以审查和验收。 附件: 建筑物沉降观测测量记录 承包单位(章) 项目经理 日期 2013年5月17日 审查意见: 项目监理机构 总/专业监理工程师 日期

建筑物沉降观测测量记录 检验(建)表5.1.7-2 共页第页工程名称银利财富广场1#楼水准点编号 水准点所在 位置 永久水准点水准点高程19.92 观测起止日 期 2013.1.15至2013.3.5 观测性质见证观测 工程地点安徽省含山县铜闸镇银利财富广场 测量仪器仪器名称:水准仪 沉降观测结果 观 测 点 编 号 观 测 点 相 对 标 高 (m)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次 年月日年月日年月日年月日 标高 (m) 沉降 量 (mm) 标高 (m) 沉降 量 (mm) 标 高 (m) 沉降量 (mm) 标 高 (m) 沉降量 (mm) 标 高 (m) 沉降量 (mm) 本 次 累 计 本 次 累 计 本 次 累 计 本 次 累 计 本 次 累 计M1 M2 M3 M4 观测点布置简图 工程进度 状态 二层顶梁板四层梁板五层梁板闷顶层梁板

施工单位项目技术负责人施测人 监理(建 设)单位 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 项目专业技术负责人)建筑物沉降观测测量报验申请表 工程名称:银利财富广场8#楼编号: 致:安徽世强建设项目管理有限公司(监理单位) 我单位已完成了8#楼架空层梁板至三层梁板沉降观测测量工作,现报上该工程报验申请表,请予以审查和验收。 附件: 建筑物沉降观测测量记录 承包单位(章) 项目经理 日期 2013年7月20日 审查意见: 项目监理机构

沉降观测记录表

沉降观测记录表 编号:001 工程名称建技中研乌拉特后旗获各琦风电场一期 49.5MW工程 施工单位内蒙古第三电力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测量人谢俊 机构部位1#风机基础浇注日期2014年8月26日记录人孟建明 观测点编号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 2014 年8月27日 2014年9月30日 2014年10月2日 2014年10月12日 标高(m) 沉降量(mm) 标高(m) 沉降量(mm) 标高(m) 沉降量(mm) 标高(m) 沉降量(mm)本次累计本次累计本次累计本次累计 1 1.65 1 1 1.65 1 2 1.65 1 3 1.65 1 4 2 1.66 0 0 1.66 1 1 1.66 1 2 1.66 1 3 3 1.6 4 1 1 1.64 1 2 1.64 1 3 1.64 0 3 4 1.63 1 1 1.63 1 2 1.63 1 3 1.63 0 3 沉降点布置简图: 注:1、2、3、4号点为 沉降观测点。 沉降曲线: 浇筑后风机吊装前风机吊装完风机吊装后1 2 3 4 项目专业技术负责人: 项目专业质量检查员: 班组长:

沉降观测记录表 编号:002 工程名称建技中研乌拉特后旗获各琦风电场一期 49.5MW工程 施工单位内蒙古第三电力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测量人谢俊 机构部位 2#风机基础 浇注日期2014年8月26日记录人孟建明 观测点编号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 2014 年8月27日 2014年9月30日 2014年10月2日 2014年10月12日 标高(m) 沉降量(mm) 标高(m) 沉降量(mm) 标高(m) 沉降量(mm) 标高(m) 沉降量(mm)本次累计本次累计本次累计本次累计 1 1.65 1 1 1.65 1 2 1.65 1 3 1.65 1 4 2 1.66 0 0 1.66 1 1 1.66 1 2 1.66 1 3 3 1.6 4 1 1 1.64 1 2 1.64 1 3 1.64 0 3 4 1.63 1 1 1.63 1 2 1.63 1 3 1.63 0 3 沉降点布置简图: 注:1、2、3、4号点为 沉降观测点。 沉降曲线: 浇筑后风机吊装前风机吊装完风机吊装后1 2 3 4 项目专业技术负责人: 项目专业质量检查员: 班组长:

沉降观测点规范

沉降观测点规范 篇一:沉降观测规范 沉降观测 1 一般规定 1.1 建筑沉降观测可根据需要,分别或组合测定建筑场地沉降、基坑回弹、地基土分层沉降以及基础和上部结构沉降。对于深基础建筑或高层、超高层建筑,沉降观测应从基础施工时开始。 1.2 各类沉降观测的级别和精度要求,应视工程的规模、性质及沉降量的大小速度确定。 1.3 布置沉降观测点时,应结合建筑结构、形状和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并应顾及施工和建成后的使用方便。同时,点位应易于保存,标志应稳固美观。 1.4 各类沉降观测应根据剧本规范第9.1节的规定及时提交相应的阶段性成果和综合成果。 2 建筑场地沉降观测 2.1 建筑场地沉降观测应分别测定建筑相邻影响范围之内的相邻地基沉降与建筑相邻影响范围之外的场地地面沉降。 2.2 建筑场地沉降点位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 1 相邻地基沉降观测点可选在建筑纵横轴线或边线的延长线上,亦可选在通过建筑重心的轴线延长线上。其点位间距应视基础类型、荷载大小及地质条件,与设计人员共同确定或征求设计人员意见后确定。点位可在建筑基础深度 1.5~ 2.0倍的距离范围内,由墙外向外由密到疏布设,但距基础最远的观测点应设置在沉降量为零的沉降临界点以外;

2 场地地面沉降观测点应在相邻地基沉降观测点布设线路之外的地面上均匀布设。根据地质地形条件,可选择使用平行轴线方格网法、沿建筑物四角辐射网法或散点法布设。 2.3 建筑场地沉降点标志的类型及埋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相邻地基沉降观测点标志可分为用于监测安全的浅埋标和用于结合科研的深埋标两种。浅埋标可采用普通水准标石或用于直径25cm的水泥管现场浇灌,埋深宜为1~2m,并使标石底部埋在冰冻线以下。深埋标可采用内管外加保护管的标石形式,埋深应与建筑基础深度相适应,标石顶部须埋入地面下20~30cm,并砌筑带盖的窨井加以保护; 2 场地地面沉降观测点的标志与埋设,应根据观测要求确定,可采用浅埋标志。 2.4 建筑场地沉降观测的路线布设、观测精度及其他技术要求可按照本规范第5.5节的有关规定执行。 2.5 建筑场地沉降观测的周期,应根据不同任务要求、产生沉降的不同情况以及沉降速度等因素具体分析确定,并符 2 合下列规定: 1 基础施工的相邻地基沉降观测,在基坑降水时和基坑土开挖过程中应每天观测一次。混凝土地板浇完10d以后,可每2~3d观测一次,直至地下室顶板完工和水位恢复。此后可每周观测一次至回填土完工; 2 主体施工的相邻地基沉降观测和场地地面沉降观测的周期可按照本规范第5.5节的有关规定确定。 2.6 建筑场地沉降观测应提交下列图表: 1 场地沉降观测点平面布置图;

建筑物沉降观测规范【精选】

建筑物沉降观测规范【精选】 建筑物沉降观测规范 5.1 一般规定 5.1.1 各类沉降观测的等级和精度要求,应视工程的规模、性质及沉降量的大小及速度进行设计而确定。同一测区或同一建筑物随着沉降量和速度的变化,可以采用不同的观测精度。 5.1.2 布置和埋设沉降观测点(变形点)时,应考虑观测方便、易于保存、稳固和美观。 5.1.3 沉降观测宜采用几何水准测量方法,也可采用静力水准测量方法。 5.1.4 观测记录和成果应清晰完整、准确无误,并符合本规程9.1节的规定。每一周期观测完后,可提供周期或阶段性成果。整个工程结束后,应提供综合性成果资料。 5.1.5 对于深基础建筑或高层、超高层建筑,沉降观测应从基础施工开始,以获取基础和主体荷载的全部沉降量(该建筑的总沉降量)。 5.5 建筑物沉降观测 5.5.1 建筑物沉降观测应测定建筑物及地基的沉降量、沉降差及沉降速度并计算基础倾斜、局部倾斜、相对弯曲及构件倾斜。 5.5.2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应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及地基变形特征,并顾及地质情况及建筑结构特点。点位宜选设在下列位置: 1 建筑物的四角、大转角处及沿外墙每10,15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 2 高低层建筑物、新旧建筑物、纵横墙等交接处的两侧。 3 建筑物裂缝和沉降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处、人工地基与天然地基接壤处、不同结构的分界处及填挖方分界处。

4 宽度大于等于15m或小于15m而地质复杂以及膨胀土地区的建筑物,在承重内隔墙中部设内墙点,在室内地面中心及四周设地面点。 5 邻近堆置重物处、受振动有显著影响的部位及基础下的暗浜(沟)处。 6 框架结构建筑物的每个或部分柱基上或沿纵横轴线设点。 7 片筏基础、箱形基础底板或接近基础的结构部分之四角处及其中部位置。 8 重型设备基础和动力设置基础的四角、基础型式或埋深改变处以及地质条件变化处两侧。 9 电视塔、烟囱、水塔、油罐、炼油塔、高炉等高耸建筑物,沿周边在与基础轴线相交的对称位置上布点,点数不少于4个。 5.5.3 沉降观测的标志可根据不同的建筑结构类型和建筑材料,采用墙(柱)标志、基础标志和隐蔽式标志等形式。各类标志的立尺部位应加工成半球形或有明显的突出点,并涂上防腐剂。标志的埋设位置应避开如雨水管、窗台线、暖气片、暖水管、电气开关等有碍设标与观测的障碍物,并应视立尺需要离开墙(柱)面和地面一定距离。隐蔽式沉降观测点标志的型式可按本规程附录D规定执行。当应用静力水准测量方法进行沉降观测,观测标志的型式及其埋设,应根据采用的静力水准仪的型号、结构、读数方式以及现场条件确定。标志的规格尺寸设计,应符合仪器安置的要求。 5.5.4 沉降观测点的施测精度应按本规程第3.0.4条的规定确定。未包括在水准线路上的观测点,应以所选定的测站高差中误差作为精度要 求施测。 5.5.5 沉降观测的周期和观测时间应按下列要求并结合实际情况确定: 1 建筑物施工阶段的观测,应随施工进度及时进行。一般建筑可在基础完工后或地下室砌完后开始观测,大型、高层建筑可在基础垫层或基础底部完成后开始观测。观测次数与间隔时间应视地基与加荷情况而定,民用建筑可每加高1,5层观测一次,工业建筑可按不同施工阶段(如回填基坑、安装柱子和屋架、砌筑墙体、设

建筑物沉降观测标准

建筑沉降观测技术的应用 摘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物质文明的极大提高及建筑设计施工技术水平的日臻成熟完善,同时,也因土地资源日渐减少与人口增长之间日益突出的矛盾,高层及超高层建(构)筑物越来越多。为了保证建构筑物的正常使用寿命和建(构)筑物的安全性,并为以后的勘察设计施工提供可靠的资料及相应的沉降参数,建(构)筑物沉降观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愈加明显。 关键词:沉降观测

前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物质文明的极大提高及建筑设计施工技术水平的日臻成熟完善,同时,也因土地资源日渐减少与人口增长之间日益突出的矛盾,高层及超高层建(构)筑物越来越多。为了保证建构筑物的正常使用寿命和建(构)筑物的安全性,并为以后的勘察设计施工提供可靠的资料及相应的沉降参数,建(构)筑物沉降观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愈加明显。 现行规范也规定,高层建筑物、高耸构筑物、重要古建筑物及连续生产设施基础、动力设备基础、滑坡监测等均要进行沉降观测。特别在高层建筑物施工过程中应用沉降观测加强过程监控,指导合理的施工工序,预防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不均匀沉降,及时反馈信息为勘察设计施工部门提供详尽的一手资料,避免因沉降原因造成建筑物主体结构的破坏或产生影响结构使用功能的裂缝,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根据本人在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沉降观测的应用,在此对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沉降观测工作浅谈管窥之见。

一、沉降观测的基本要求 1、仪器设备、人员素质的要求 根据沉降观测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为能精确地反映出建构筑物在不断加荷作下的沉降情况,一般规定测量的误差应小于变形值的1/10——1/20,为此要求沉降观测应使用精密水准仪(S1或S05级),水准尺也应使用受环境及温差变化影肉小的高精度铟合金水准尺。在不具备铟合金水准尺的情况下,使用一般塔尺尽量使用第一段标尺。 人员素质的要求,必须接受专业学习及技能培训,熟练掌握仪器的操作规程,熟悉测量理论能针对不同工程特点、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观测方法及观测程序,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会分析原因并正确的运用误差理论进行平差计算,做到按时、快速、精确地完成每次观测任务。 2、观测时间的要求 建构筑物的沉降观测对时间有严格的限制条件,特别是首次观测必须按时进行,否则沉降观测得不到原始数据,而是整个观测得不到完整的观测意义。其他各阶段的复测,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必须定时进行,不得漏测或补测。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准确的沉降情况或规律。相邻的两次时间间隔称为一个观测周期,一般高层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按一定的时间段为一观测周期(如:次/30天)或按建筑物的加荷情况

建筑物沉降观测合同

合同编号: 建筑物基坑变形观测合同 (正本) 委托方: 检测方: 2000年00月 西安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制定

委托方(甲方): 承揽方(乙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市建质发(2000)12号文件《关于开展建设工程结构质量专项治理活动的通知》和市建质发(2000)21号文件《关于实行西安市建筑物沉降观测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为确保建设工程质量,对建筑物地基基础施工进行质量跟踪,并维护双方正当利益,经甲、乙双方协商一致,签订本合同。 第一条项目名称: 第二条工程地点: 第三条工程内容: 一、建筑物沉降观测 1.准备工作。 2.民用建筑:每增高一层观测一次,按建筑物总层数进行观测次数,沉降观测点根据《某某某楼结构施工图》(2000年00月版)确定: 3.主体封顶后观测两年(6层以上),第一年每个沉降观测点每季度观测一次,期限1年;第二年每个沉降观测点半年观测一次,期限1年,直至沉降稳定为准; 4.底层(6层以下)封顶后观测一年,每个季度每个沉降观测点观测一次。 5.在观测过程中,当建筑物沉降出现异常情况或甲方需要时,应及时向甲方提供口头或文字材料,便于及时进行处理。 二、基坑变形监测 监测点埋设后观测前监测1次,开挖后前3个月宜每两周监测一次,计6次,以后每个月监测一次,计2次,共8次。当出现异常情况时及时向甲方提供口头或文字资料,便于及时进行处理。 三、提交变形监测成果一式六份。其时间为: 1.在主体施工期间如沉降数据符合规范要求,每观测四期提交一次阶段成果报告;若沉降出现异常则第一时间通知甲方并附书面成果报告。 2.建筑物主体封顶后、竣工验收前提交一次汇总阶段成果报告。 3.观测工作结束后提交最终沉降观测成果报告(含各种平面图、曲线图)。

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案及规范

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案及规范 高层建筑沉降观测的规范要求 变形控制测量 5.1 一般规定 5.1.1 各类沉降观测的等级和精度要求,应视工程的规模、性质及沉降量的大小及速度进行设计而确定。同一测区或同一建筑物随着沉降量和速度的变化,可以采用不同的观测精度。 5.1.2 布置和埋设沉降观测点(变形点)时,应考虑观测方便、易于保存、稳固和美观。 5.1.3 沉降观测宜采用几何水准测量方法,也可采用静力水准测量方法。 5.1.4 观测记录和成果应清晰完整、准确无误,并符合本规程9.1节的规定。每一周期观测完后,可提供周期或阶段性成果。整个工程结束后,应提供综合性成果资料。 5.1.5 对于深基础建筑或高层、超高层建筑,沉降观测应从基础施工开始,以获取基础和主体荷载的全部沉降量(该建筑的总沉降量)。 5.5 建筑物沉降观测 5.5.1 建筑物沉降观测应测定建筑物及地基的沉降量、沉降差及沉降速度并计算基础倾斜、局部倾斜、相对弯曲及构件倾斜。 5.5.2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应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及地基变形特征,并顾及地质情况及建筑结构特点。点位宜选设在下列位置: 1 建筑物的四角、大转角处及沿外墙每10~15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 2 高低层建筑物、新旧建筑物、纵横墙等交接处的两侧。 3 建筑物裂缝和沉降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处、人工地基与天然地基接壤处、不同结构的分界处及填挖方分界处。 4 宽度大于等于15m或小于15m而地质复杂以及膨胀土地区的建筑物,在承重内隔墙中部设内墙点,在室内地面中心及四周设地面点。 5 邻近堆置重物处、受振动有显著影响的部位及基础下的暗浜(沟)处。 6 框架结构建筑物的每个或部分柱基上或沿纵横轴线设点。 7 片筏基础、箱形基础底板或接近基础的结构部分之四角处及其中部位置。 8 重型设备基础和动力设置基础的四角、基础型式或埋深改变处以及地质条件变化处两侧。 9 电视塔、烟囱、水塔、油罐、炼油塔、高炉等高耸建筑物,沿周边在与基础轴线相交的对称位置上布点,点数不少于4个。 5.5.3 沉降观测的标志可根据不同的建筑结构类型和建筑材料,采用墙(柱)标志、基础标志和隐蔽式标志等形式。各类标志的立尺部位应加工成半球形或有明显的突出点,并涂上防腐剂。标志的埋设位置应避开如雨水管、窗台线、暖气片、暖水管、电气开关等有碍设标与观测的障碍物,并应视立尺需要离开墙(柱)面和地面一定距离。隐蔽式沉降观测点标志的型式可按本规程附录D规定执行。当应用静力水准测量方法进行沉降观测,观测标志的型式及其埋设,应根据采用的静力水准仪的型号、结构、读数方式以及现场条件确定。标志的规格尺寸设计,应符合仪器安置的要求。 5.5.4 沉降观测点的施测精度应按本规程第3.0.4条的规定确定。未包括在水准线路上的观测点,应以所选定的测站高差中误差作为精度要求施测。 5.5.5 沉降观测的周期和观测时间应按下列要求并结合实际情况确定: 1 建筑物施工阶段的观测,应随施工进度及时进行。一般建筑可在基础完工后或地下室砌完后开始观测,大型、高层建筑可在基础垫层或基础底部完成后开始观测。观测次数与间隔时间应视地基与加荷情况而定,民用建筑可每加高1~5层观测一次,工业建筑可按不同施工阶段(如回填基坑、安装柱子和屋架、砌筑墙体、

建筑物沉降观测记录

沉降观测即根据建筑物设置的观测点与固定(永久性水准点)的测点进行观测,测其沉降程度用数据表达,凡三层以上建筑、构筑物设计要求设置观测点,人工、土地基(砂基础)等,均应设置沉陷观测,施工中应按期或按层进度进行观测和记录直至竣工。 属于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进行沉降观测: 1)、重要的工业与民用建筑物; 2)、20层以上的高层建筑物; 3)、造型复杂的14层以上的高层建筑物; 4)、对地基变形有特殊要求的建筑物; 5)、单桩承受荷载在4000KN以上的建筑物; 6)、使用灌注桩基础而设计与施工人员经验不足的建筑物; 7)、因施工使用或科研要求进行学降观测的建筑物。 沉降观测即根据建筑物设置的观测点与固定(永久性水准点)的测点进行观测,测其沉降程度用数据表达,凡一层以上建筑、构筑物设计要求设置观测点,人工、土地基(砂基础)等,均应设置沉陷观测,施工中应按期或按层进度进行观测和记录直至竣工。 随着工业与民用建筑业的发展,各种复杂而大型的工程建筑物日益增多,工程建筑物的兴建,改变了地面原有的状态,并且对于建筑物的地基施加了一定的压力,这就必然会引起地基及周围地层的变形。为了保证建(构)筑物的正常使用寿命和建(构)筑物的安全性,

并为以后的勘察设计施工提供可靠的资料及相应的沉降参数,建(构)筑物沉降观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愈加明显。现行规范也规定,高层建筑物、高耸构筑物、重要古建筑物及连续生产设施基础、动力设备基础、滑坡监测等均要进行沉降观测。特别在高层建筑物施工过程中,应用沉降观测加强过程监控,指导合理的施工工序,预防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不均匀沉降,及时反馈信息,为勘察设计施工部门提供详尽的一手资料,避免因沉降原因造成建筑物主体结构的破坏或产生影响结构使用功能的裂缝,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沉降观测点式及沉降观测记录统一标准

山东电力建设第一工程公司内部备忘录 (SEPCC1 MEMO) 发至(To) 建筑公司、各项目工地 签发(From)日期(Date) 2008年2月2日 发文编号(Our Ref. No.) 起草(Draft out)工程部 事由(Subject) 规范、统一各项目工地沉降观测点型式及沉降观测记录的通知 为了在建筑变形测量中,及时、准确地为工程建设提供正确的测绘资料,保证测量的成果和记录符合各个测绘阶段的要求,特制定本办法,供项目工地参考。 一、沉降观测点 1、沉降观测点的留设位置: 建筑物、构筑物的沉降观测点,首先应按设计图纸埋设,当设计无要求时,可设置在以下位置: (1)建筑物的四角、大转角处及沿外墙每10~15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 (2)高低层建筑物、新旧建筑物、纵横墙等交接处的两侧。 (3)建筑物裂缝和沉降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处、人工地基与天然地基接壤处、不同结构的分界处及填挖方分界处。 (4)宽度大于等于15m或小于15m而地质复杂以及膨胀土地区的建筑物,在承重内隔墙中部设内墙点,在室内地面中心及四周设

地面点。 (5)邻近堆置重物处、受振动有显著影响的部位及基础下的暗浜(沟)处。 (6)框架结构建筑物的每个或部分柱基上或沿纵横轴线设点。 (7)片筏基础、箱形基础底板或接近基础的结构部分之四角处及其中部位置。 (8)重型设备基础和动力设备基础的四角、基础型式或埋深改变处以及地质条件变化处两侧。 (9)烟囱、水塔、油罐等高耸建筑物,沿周边在与基础轴线相交的对称位置上布点,点数不少于4个。 (10)沉降观测点埋设位置应避开障碍物。根据经验,观测点上方至少1000mm范围不得有雨水管、窗台线、暖气片、暖水管、电气开关等有碍观测的障碍物,并应视立尺需要离开墙(柱)面和地面一定距离。(详见附图1、附图2) 2、沉降观测点的型式和保护: 沉降观测点可按照附图1、附图2制作、安装。 二、沉降观测记录 1、沉降观测的周期和观测时间 建筑物施工阶段需按照设计要求对其进行沉降观测,如设计中无明确规定,可按照下列要求并结合具体情况确定。 (1)大型、高层建筑,可在零米以下基础施工完成后埋设临时沉降观测点,做好临时沉降观测记录。待零米以上第一层结构施工完成后换成永久沉降观测点。

沉降观测验收标准

沉降观测基本要求 沉降观测在建筑物的施工、竣工验收以及竣工后的监测等过程中,具有安全预报、科学评价及检验施工质量等的职能。通过现场监测数据的反馈信息,可以对施工过程等问题起到预报作用,及时做出较合理的技术决策和现场的应变决定。 一、沉降观测的对象 沉降观测的对象包括: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建筑物;复合地基或软弱地基上的设计等级为乙级的建筑物;加层、扩建建筑物;受邻近深基坑开挖施工影响或受地下地下水等环境因素变化影响的建筑物;及需要积累建筑经验或进行设计反分析的工程。 二、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沉降观测点应布设在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地基变形特征的点位,一般布设在建筑物的四角、在转角及沿外墙每10~15米处;高低层建筑物、新旧建筑物、不同地质条件、不同荷载分布、不同基础类型、不同基础埋深、不同上部结构、沉降缝和建筑物裂缝处的两侧;建筑物宽度大于或等于15米,或宽度小于15米但地质条件复杂的建筑物的内纵墙处,以及框架、框剪、框筒、筒中筒结构体系的楼、电梯井和中心筒处;筏基、箱基的四角和中部位置处;多层砌体房屋纵墙间距6~10米横墙对应墙端处;框架结构可能产生较大不均匀沉降的相邻柱基处;高层建筑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对应尽端处。各种构筑物沿四周或基础轴线的对称位置上布点,数量不少于4个测点。观测基准点应设在基坑工程影响范围以外,一般不小于30~50米且数量不应少于两个。 观测点的布设是沉降观测工作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影响观测数据能否真实地反映出建筑物的整体沉降趋势及局部沉降特点。 三、沉降变形监测的精度要求沉降观测的测量精度等级采用Ⅱ级水准测量。视线长度宜为20~30米,视线高度不宜低于0.5米,宜采用闭合法消除误差。 四、观测周期建(构)筑物的沉降观测对时间有严格的限制条件,特别是首次观测必须按时进行,否则整个观测得不到完整的观测意义。施工期间一般在基础或地下室完成后开始观测,每完成一层观测一次,沉降速度≥2.0mm/d应减缓加载速度并增加观测次数;如施工过程暂停,则在停工及重新开工时应各测一次,停工期间2~3个月测一次;竣工后第一年测四次(其中第一次宜在竣工后二个月时),第二年测2~3次,以后每年一次直到稳定。各个阶段的复测必须定时进行,不得漏测或补测,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准确的沉降情况或规律。 五、稳定标准 稳定标准应由沉降量与时间关系曲线判定,对重点观测和科研观测工程,或最后三次观测中每次沉降量均不大于2√2倍测量中误差,则认为已进入稳定阶段。二、三级多层建筑以0.04mm/d,高层和一级建筑以0.01mm/d为稳定标准。若施工过程中沉降大于2.0mm/d则应采取有效措施。 六、验收标准 建筑物竣工验收标准为最后一次观测的沉降速度:二、三级、多层建筑物和低层建筑物平均沉降速度≤0.10mm/d,最大沉降速度≤0.12mm/d(2处),一级、高层建筑物平均沉降速度≤0.06mm/d,最大沉降速度≤0.08mm/d(2处)。

建筑物沉降观测规范

建筑物沉降观测规范 5.1 一般规定 5.1.1 各类沉降观测的等级和精度要求,应视工程的规模、性质及沉降量的大小及速度进行设计而确定。同一测区或同一建筑物随着沉降量和速度的变化,可以采用不同的观测精度。 5.1.2 布置和埋设沉降观测点(变形点)时,应考虑观测方便、易于保存、稳固和美观。 5.1.3 沉降观测宜采用几何水准测量方法,也可采用静力水准测量方法。 5.1.4 观测记录和成果应清晰完整、准确无误,并符合本规程9.1节的规定。每一周期观测完后,可提供周期或阶段性成果。整个工程结束后,应提供综合性成果资料。 5.1.5 对于深基础建筑或高层、超高层建筑,沉降观测应从基础施工开始,以获取基础和主体荷载的全部沉降量(该建筑的总沉降量)。 5.5 建筑物沉降观测 5.5.1 建筑物沉降观测应测定建筑物及地基的沉降量、沉降差及沉降速度并计算基础倾斜、局部倾斜、相对弯曲及构件倾斜。 5.5.2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应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及地基变形特征,并顾及地质情况及建筑结构特点。点位宜选设在下列位置: 1 建筑物的四角、大转角处及沿外墙每10~15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 2 高低层建筑物、新旧建筑物、纵横墙等交接处的两侧。 3 建筑物裂缝和沉降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处、人工地基与天然地基接壤处、不同结构的分界处及填挖方分界处。

4 宽度大于等于15m或小于15m而地质复杂以及膨胀土地区的建筑物,在承重内隔墙中部设内墙点,在室内地面中心及四周设地面点。 5 邻近堆置重物处、受振动有显著影响的部位及基础下的暗浜(沟)处。 6 框架结构建筑物的每个或部分柱基上或沿纵横轴线设点。 7 片筏基础、箱形基础底板或接近基础的结构部分之四角处及其中部位置。 8 重型设备基础和动力设置基础的四角、基础型式或埋深改变处以及地质条件变化处两侧。 9 电视塔、烟囱、水塔、油罐、炼油塔、高炉等高耸建筑物,沿周边在与基础轴线相交的对称位置上布点,点数不少于4个。 5.5.3 沉降观测的标志可根据不同的建筑结构类型和建筑材料,采用墙(柱)标志、基础标志和隐蔽式标志等形式。各类标志的立尺部位应加工成半球形或有明显的突出点,并涂上防腐剂。标志的埋设位置应避开如雨水管、窗台线、暖气片、暖水管、电气开关等有碍设标与观测的障碍物,并应视立尺需要离开墙(柱)面和地面一定距离。隐蔽式沉降观测点标志的型式可按本规程附录D规定执行。当应用静力水准测量方法进行沉降观测,观测标志的型式及其埋设,应根据采用的静力水准仪的型号、结构、读数方式以及现场条件确定。标志的规格尺寸设计,应符合仪器安置的要求。 5.5.4 沉降观测点的施测精度应按本规程第3.0.4条的规定确定。未包括在水准线路上的观测点,应以所选定的测站高差中误差作为精度要

储罐基础沉降观测试验记录簿.doc

实用标准文档 储罐基础沉降观测记录GY-48 单位工程名称杏十八注水、变电站扩改建工程工程编号(05)0504C1-05 设备名称 3 设备位号注水站200M 冷却水罐 规格型号H=6米, Ф=7 米安装地点注水站场区 观测时间荷载阶段观测点标高 安装前 A B C D 2005.9.15 充水前144.152 144.153 144.149 144.153 2005.9.16 充水至1/2h 147.195 147.194 147.190 147.191 2005.9.16 充水至 3 /4h 147.192 147.191 147.190 147.190 2005.9.17 充水至1h 147.190 147.187 147.188 147.187 充水至/h 2005.9.19 48 小时后147.185 147.182 147.180 147.184 最后稳定时 2005.9.20 放水后147.185 147.181 147.180 147.182 最终沉降量(㎜)18 19 24 22 任意直径方向沉降差允许值(㎜)105 最大实测值(㎜) 6 沉降观测点编号示意图: D 观测日期 建北 C A 自 05 年 09 月 15 日至 B 05 年09 月20 日 施工班(组)长:建设(监理)单位专业工程师: 质量检查员:

年月日年月日 说明:由施工单位观测填写。“h”为设计液位高度;“/ ”斜线为分数线:如“1/2h ”。观测点不够时可另表填写. 储罐基础沉降观测记录GY-48 单位工程名称杏十八注水、变电站扩改建工程工程编号(05)0504C1-05 设备名称 3 设备位号注水站1500M 深度水罐 规格型号H=13.5 米 , Ф =12 米安装地点注水站场区 观测时间荷载阶段观测点标高 安装前 A B C D 2005.9.12 充水前147.200 147.200 147.203 147.201 2005.9.14 充水至1/2h 147.191 147.192 147.190 147.191 2005.9.15 充水至 3 /4h 147.188 147.187 147.185 147.184 2005.9.15 充水至1h 147.182 147.180 147.180 147.182 充水至/h 2005.9.17 48 小时后147.178 147.177 147.171 147.174 最后稳定时 2005.9.18 放水后147.178 147.177 147.171 147.172 最终沉降量(㎜)22 23 32 29 任意直径方向沉降差允许值(㎜)180 最大实测值(㎜)10 沉降观测点编号示意图: D 观测日期 建北 C A 自 05 年 09 月 12 日至 B 05年09 月18 日

沉降观测规范

沉降观测 1 一般规定 建筑沉降观测可根据需要,分别或组合测定建筑场地沉降、基坑回弹、地基土分层沉降以及基础和上部结构沉降。对于深基础建筑或高层、超高层建筑,沉降观测应从基础施工时开始。 各类沉降观测的级别和精度要求,应视工程的规模、性质及沉降量的大小速度确定。 布置沉降观测点时,应结合建筑结构、形状和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并应顾及施工和建成后的使用方便。同时,点位应易于保存,标志应稳固美观。 各类沉降观测应根据剧本规范第节的规定及时提交相应的阶段性成果和综合成果。 2 建筑场地沉降观测 建筑场地沉降观测应分别测定建筑相邻影响范围之内的相邻地基沉降与建筑相邻影响范围之外的场地地面沉降。 建筑场地沉降点位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相邻地基沉降观测点可选在建筑纵横轴线或边线的延长线上,亦可选在通过建筑重心的轴线延长线上。其点位间距应视基础类型、荷载大小及地质条件,与设计人员共同确定或征求设计人员意见后确定。点位可在建筑基础深度~倍的距离范围内,由墙外向外由密到疏布设,但距基础最远的观测点应设置在沉降量为零的沉降临界点以外; 2 场地地面沉降观测点应在相邻地基沉降观测点布设线路之外的地面

上均匀布设。根据地质地形条件,可选择使用平行轴线方格网法、沿建筑物四角辐射网法或散点法布设。 建筑场地沉降点标志的类型及埋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相邻地基沉降观测点标志可分为用于监测安全的浅埋标和用于结合科研的深埋标两种。浅埋标可采用普通水准标石或用于直径25cm的水泥管现场浇灌,埋深宜为1~2m,并使标石底部埋在冰冻线以下。深埋标可采用内管外加保护管的标石形式,埋深应与建筑基础深度相适应,标石顶部须埋入地面下20~30cm,并砌筑带盖的窨井加以保护; 2 场地地面沉降观测点的标志与埋设,应根据观测要求确定,可采用浅埋标志。 建筑场地沉降观测的路线布设、观测精度及其他技术要求可按照本规范第节的有关规定执行。 建筑场地沉降观测的周期,应根据不同任务要求、产生沉降的不同情况以及沉降速度等因素具体分析确定,并符合下列规定: 1 基础施工的相邻地基沉降观测,在基坑降水时和基坑土开挖过程中应每天观测一次。混凝土地板浇完10d以后,可每2~3d观测一次,直至地下室顶板完工和水位恢复。此后可每周观测一次至回填土完工; 2 主体施工的相邻地基沉降观测和场地地面沉降观测的周期可按照本规范第节的有关规定确定。 建筑场地沉降观测应提交下列图表: 1 场地沉降观测点平面布置图; 2 场地沉降观测成果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