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年高考理综选择题专项训练(6)+Word版含解析

2018年高考理综选择题专项训练(6)+Word版含解析

2018年高考理综选择题专项训练(6)一、选择题:本题共13个小题,每小题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H+的跨膜运输有的与质子泵(H+的载体蛋白)有关。

质子泵分为三种,一种为生成ATP的F—型质子泵,两种为消耗ATP的P—型质子泵和V—型质子泵。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F-型质子泵为H+逆浓度梯度运输B.P—型质子泵为H+顺浓度梯度运输C.类囊体薄膜上的质子泵为V-型D.线粒体内膜上的质子泵为F-型2.下列关于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选择酵母菌为实验材料是因为酵母菌是自养、兼性厌氧型微生物,易于培养B.通过设置有氧(对照组)和无氧(实验组)的对照,易于判断酵母菌的呼吸方式C.将进气管、排气管与锥形瓶连接后需要进行气密性检查,确保不漏气D.实验的因变量是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浊和加入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后样液的颜色变化【答案】C【解析】在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中,选择酵母菌为实验材料的确是因为酵母菌具有兼性厌氧且易于培养的特点,但它不是自养型生物,A错误;在该实验中所设置的有氧组和无氧组都是实验组,是为了相互对比,易于判断酵母菌的呼吸方式,B错误;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通常都要将进气管、排气管与锥形瓶连接后需要进行气密性检查,确保不漏气,C正确;本实验的因变量是酵母菌CO2的产生快慢和是否有酒精生成,D错误。

3.当细菌入侵人体内发生感染时,细胞①就会吞噬入侵的细菌,在细胞①内形成抗原—a复合体,并转移至细胞膜上,再呈递给细胞②,具体流程如图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①吞噬细菌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B.缺少图中的细胞②,会使人体丧失所有细胞免疫功能C.图中b表示溶酶体,其能产生抗体且与细菌结合D.图中a内含有的蛋白质的合成场所为粗面内质网【答案】B【解析】细胞①为吞噬细胞,吞噬细菌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不能体现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A项错误;细胞②为T细胞,细胞免疫依靠效应T细胞发挥免疫效应,缺少T细胞会使人体丧失所有细胞免疫功能,B 项正确;a为细胞表面蛋白,和抗体的合成场所均位于核糖体上,C项、D项错误。

【点睛】“三看”法判定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4.外来入侵种会对当地的生态系统产生很大影响。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外来入侵种往往与本地物种竞争,使后者生存受威胁B.外来入侵种可使生物多样性增加,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C.外来入侵种适应当地环境且缺乏天敌,其数量往往增加D.外来入侵种可与本地物种杂交,从而使本地物种的基因组成改变【答案】B【解析】由于外来入侵种竞争力强,本地种往往被其取代,成为优势物种,这种变化进一步改变了原有的生境,导致其他的本地种消失,引起生物多样性的下降,打破当地生态平衡,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稳定性;外来入侵种和本地种之间可以通过杂交,产生一种新的、有入侵性的杂合体基因型;也可能产生不育的杂合体,与本地种竞争资源,通过“基因污染”而导致本地种的灭绝,故A、C、D 正确,B错误,所以选B。

5.下列有关变异及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有几项①如果没有接因突变,纯种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子代不会产生矮茎植株②由于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因此在豌豆中控制高茎的基因可以突变为控制绿色的基因③达尔文之所以优秀,是因为他果断地摒弃了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观点④金丝猴的不同个体之间通过生存斗争实现了共同进化A.0项B.1项C.2项D.3项【答案】A【解析】生物的表现型还受环境的影响,因此纯种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子代也可能表现为矮茎植株,①错误;基因突变往往是突变为其等位基因,因此在豌豆中控制高茎的基因不能突变为控制绿色的基因,②错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形成的,并没有完全摒弃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观点,③错误;共同进化发生在不同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而不是发生在种群内部,④错误。

因此,以上说法没有正确的,故选A。

6.玉米果穗长度受n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

科研人员将纯系P1和纯系P2杂交获得F1,再将F1植株自交获得F2,结果如下表。

下列判断合理的是()A.果穗长度的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B.P1植株的自交后代只出现一种果穗长度C.F1果穗长度变异与环境因素有关D.理论上F2群体中的基因型种类有2n种【答案】C【解析】玉米果穗长度受n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长度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项错误;纯系P1植株有四种不同的果穗长度,自交后代将出现4种果穗长度,B项错误;纯系P1和纯系P2杂交,理论上F1果穗长度应只有一种,出现不同果穗长度应是环境因素所致,C项正确;理论上F2群体中的基因型种类最多有3n种,D项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1)明确亲本纯系植株有不同的果穗长度,应有不同的基因组成。

(2)明确纯系P1和纯系P2可能含有相同的纯合基因,则F1可能含有纯合基因。

7.古往今来,生活处处有化学。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晋代葛洪在《抱朴子内篇·黄白》记载“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曾青”是指硫酸铜),记载中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B.唐代《真元妙道要略》中有云“以硫磺、雄黄合硝石并蜜烧之,焰起烧手、面及屋舍者”,描述了黑火药的制作过程C.豆浆煮沸后,蛋白质变成了氨基酸D.油脂在酸性条件下可水解为高级脂肪酸和甘油【答案】C【解析】A.铁与硫酸铜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A正确;B.“以硫磺、雄黄合硝石并蜜烧之,焰起烧手、面及屋舍者”,描述了黑火药的制作过程,B正确;C.豆浆煮沸发生变性,而水解生成氨基酸,C 错误;D.油脂在酸性条件下可水解为高级脂肪酸和甘油,D正确,答案选C。

8.下列物质的性质与应用关系不正确的是()A.常温下,铁在浓硫酸中发生钝化,可用铁槽车贮运浓硫酸B.金属铜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可用来制作导线C.MgO、Al2O3的熔点很高,可用做耐高温材料D.SO2具有漂白性,可用于木耳食品的漂白9.下列关于聚合物和的说法正确的是A.两者互为同分异构体B.两者均由加聚反应生成C.两者由相同的单体生成D.两者的单体互为同系物【答案】D【解析】A.两种高分子的链节中碳原子数不同,所以两者一定不是同分异构体,A不正确;B.两者均由缩聚反应生成,B不正确;C.两者不可能由相同的单体生成,C不正确;D.两者的单体分别为乙氨酸和丙氨酸,乙氨酸和丙氨酸互为同系物,D正确。

本题选D。

10.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主要仪器、注意事项及应用举例都正确的是()【答案】A【解析】A、洗气应是长管进气,短管出气,因为碳酸的酸性小于亚硫酸的酸性,因此除去CO2中SO2一般通过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故A正确;B、无水氯化钙能与NH3反应,干燥氨气,常用碱石灰,故B错误;C、分液时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下层液体从下口流出,故C错误;D、长管进气,短管出气,收集的气体的密度应小于空气,氯气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故D错误。

11.一种处理高浓度乙醛废水的方法——隔膜电解法,其原理如图所示,电解质溶液为一定浓度含乙醛的Na2SO4溶液,电解后乙醛在两个电极分別转化为乙醇和乙酸。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电极为阴极,b电极为阳极B.阳极的电极反应式为CH3CHO-2e-+H2O=CH3COOH+2H+C.设电解时溶液体积不变,则阴极区Na2SO4的物质的量增大D.电解过程中,M 池溶液的pH 变大,N 池溶液的pH 变小【答案】B【解析】A.根据溶液中氢离子的移动方向可知,b电极为阴极,a电极为阳极,故A错误;B.阳极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为CH3CHO-2e-+H2O=CH3COOH+2H+,故B正确;C.阴极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为2H++2e-=H2↑,设电解时溶液体积不变,则阴极区Na2SO4的物质的量不变,故C错误;D.电解过程中,M 池中a为阳极,电极反应式为CH3CHO-2e-+H2O=CH3COOH+2H+,溶液的pH 减小,故D错误;故选B。

12.a、b、c、d为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

a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等于电子层数的3倍,a和b能组成两种常见的离子化合物,其中一种含两种化学键,d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和气态氢化物都是强酸。

向d的氢化物的水溶液中逐滴加入bca2溶液,开始没有沉淀;随着bca2溶液的不断滴加,逐渐产生白色沉淀。

下列推断正确的是A.简单原子半径:b>c>aB.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b<cC.工业上电解熔融cd3可得到c的单质D.向b2a2中加入cd3溶液一定不产生沉淀【答案】A【解析】a、b、c、d为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

a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等于电子层数的3倍,则a为O元素;a和b能组成两种常见的离子化合物,其中一种含两种化学键,则b为Na元素;d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和气态氢化物都是强酸,则d为Cl元素。

向d的氢化物的水溶液中逐滴加入bca2溶液,开始没有沉淀;随着bca2溶液的不断滴加,逐渐产生白色沉淀,则c为Al元素。

A.简单原子半径Na>Al>O,A正确;B.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氢氧化钠强于氢氧化铝,B不正确;C.工业上电解熔融三氧化二铝来冶炼铝,氯化铝是共价化合物,其在熔融状态下不导电,C不正确;D.向过氧化钠中加入足量的氯化铝溶液可以产生氢氧化铝沉淀,D 不正确。

本题选A 。

13.向x mL 0.01 mol·L -1氨水中滴加等物质的量浓度的H 2SO 4溶液,测得混合溶液的pOH[pOH= -lgc(OH -)]、温度随着加入的硫酸溶液体积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x=20B .b 点时溶液的pOH=pHC .c 点对应的溶液中:c(S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c(N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c(H +)>c(OH -)D .a 、b 、d 三点NH 3·H 2O 的电离常数:K(b)>K(d)>K(a)二、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4~18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19~21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

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某元素的半衰期是3天,12g 该元素经过6天后还有4g 未衰变B .氢原子核外电子从半径较小的轨道跃迁到半径较大轨道时,原子的总能量增大,电子的动能增大C .紫外线照射到金属锌板表面时能发生光电效应,若增加紫外线的照射强度,则从锌板表面逸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也随之增大D .质子中子、粒子的质量分别是m 1、m 2、m 3,2个质子和2个中子结合成一个粒子,释放的能量是(2m 1+2m 2-m 3)c 2【答案】D【解析】A 、由公式 ,知12g 该元素经过6天后还有3g 未衰变,故A 错误;B 、根据波尔理论可以知道,核外电子从半径较小的轨道跃迁到半径较大的轨道时,电场力做负功,动能减少,电势能增大,而总能量随半径的增大而增大.,故B 错误;C 、据光电效应可以知道,紫外线照射到金属锌板表面时能够发生光电效应,则当增大紫外线的照射强度时,即光子个数增多,所以从锌板表面逸出的光电子的个数越多,但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不变.故C 错误;D 、根据质能方程知2个质子和2个中子结合成一个粒子,释放的能量是(2m 1+2m 2-m 3)c 2,故D 正确;综上所述本题答案是:D点睛:库仑力对电子做负功,所以动能变小,电势能变大(动能转为电势能),因为吸收了光子,总能量变大;根据光电效应发生条件,可以知道,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频率有关,与入射的强度无关15.北京获得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滑雪是冬奥会项目之一,雪面松紧程度的不同造成运动员下滑过程中与雪面的动摩擦因数也不同,假设滑雪运动员从半圆形场地的坡顶下滑到坡的最低点过程中速率不变,则( ) A .运动员下滑过程中加速度不变 B .运动员下滑的过程中受四个力作用 C .运动员下滑过程中所受的合外力越来越大 D .运动员下滑过程中与雪面的动摩擦因数变小 【答案】D【解析】A 、滑雪运动员速率不变,必做匀速圆周运动,具有向心加速度,大小不变,方向时刻变化,故A 错误;B 、滑雪运动员下滑的过程中受重力、弹力和摩擦力三个力作用,故B 错误;C 、运动员做匀速圆周运动,所受合外力提供向心力,大小不变,故C 错误;D 、运动员在运动方向(切线方向)上合力为零才能保证速率不变,在该方向,重力的分力不断减小,所以摩擦力f F 不断减小,而运动员下滑过程中重力沿径向的分力变大,所需向心力的大小不变,故弹力N F 增大,由f N F F μ=可知,运动员下滑过程中与雪面的动摩擦因数变小,故D 正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