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专题:主观题+论述类文本

高考专题:主观题+论述类文本

义等要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点出 (3)结构含义:
1.关键概念的理解 ① 术语、概念:
大多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准确理解它们中 间带有关键性质的词语,往往是理解和把握它所 在的文段甚至整篇文章重要信息的钥匙。
① 要求:
考生从语文角度能够结合特定的语言环境, 对它们作出具体而准确的理解,以体现出个人的 语文能力。
的思想感情。 ③结构上: 开头:设置悬念、统领全文、引出下文、点明中心、埋伏笔、作铺
垫; 中间:承上启下、照应上文、为下文做铺垫; 结尾:总结全文、点明中心、首尾呼应呼、照应前文,扣题。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1)显示观点态度的语言材料: 作者的观点态度、作者引述的别人的观点态度等;
(2) 作论据的叙述性或说明性材料 ① 筛选信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或按照一定
知识 词义 句意 文意 信息 据文 要点 理解 理解 理解 筛选 推断
能级 理解B 理解B 分析 分析 分析
要求
综合C 综合C 综合C
现 代 文 阅 读 考 纲 十 一 条 要

1、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1)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作品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鉴赏评价 D (1)鉴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的标准,经过辨别、梳理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 来;
② 整合信息:将从文中筛选出的相对分散的相 关信息集中起来,并进行加工组合,形成一个 较为条理化、系统化的信息链。
获取信息的途径:
(1)文章的基本概念。 一般论述类文章往往要运用或涉及一些概念,文 中的基本概念的含义就是文章的重要信息。
(2)重要的语句。 (3)引述的材料。 论述类文章中的一些叙述性或说明性材料往往明 示或隐含着一定的信息。这也是获取信息的一个 重要方面。
做论述类文章阅读的两个意识
一、文体意识——把握论述文的文体特点 1、论证的三要素: 论点、论据、论证 2、结构: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也叫“引论、本论、结论”) 其结构:总分式结构和破立式结构(破是驳斥对
方观点,立是摆明自己的观点) 。 3、本论结构:并列、递进、对照
二、文本意识——把握答案来自文中的原则
论述类文本阅读
论述类文本 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 ;
论述类文本出题范围
1.社会科学类
常常指研究社会科学的文章,如哲学、 政治经济学、教育学、语言学、文化学、文 艺学、历史学、美学等方面的文章。
2.自然科学类
主要指研究自然科学的文章,如天文学、 考古学、医学、生命科学等方面的文章。
考什么? •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五大知识点:
(二)、重要句子的理解
① 要全面把握和理解文章内容,首先要从正确 理 解句子开始,因为文章是由语句构成的。
② 《考试大纲》中有着明确的要求,把它作为 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近几年的高考,几乎历 次都把它列为必考内容。
论述类文章的重要语句: ① 内容上大多具有被一般语句所证明或解说的
特点。 ② 在文章中常常是中心句、文段的起句与结句
(2)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4、探究 F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义,以及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
神 (2)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复习策略
议论文的观点表述方法: (1)文题即观点。
文题只是个“话题”,它的观点围绕着这一话题来展开 但有的话题往往就是作者的观点。 (2)开门见山提出观点。 阅读这种文章时我们一定要注意文章开头内容。 (3)在文章的最后提出。 有的议论文观点的提出必须要通过几个分论点来表述, 所以观点往往会在文章的最后提出,有总结性和归纳性。 (4)分散在文章的几个部位。 有的议论文因为话题范围较大,内容多,形式散,它的 观点提出分散在文章的几个部位,而非集中在某一处。 这种的观点概括就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有较强的综合分 析与概括能力。
筛选信息的一般方法:
(1)明确筛选的目的和标准。 指题干的要求或选项的话题。
(2)重点对相对、相反、相近的信息进行对比 分析。
文中的信息最容易混淆最难以判断的就是那些 相对、相反、相近的信息,理清了它们的界限, 问题就解决了。
(2)注意信息表述方式的变化。 相同的信息往往有不同的表述方式,容易造成误 解,要透过语言形式的外表把握信息内容。
1、 考纲要求是基本阅读,不需鉴赏: 答案都能在文中找到相关信息。
2、 做题采用“逐段阅读梳理法”: 一画观点,二标材料,三圈出线索词和关键
词。

(一)、重要词语的理解 重要概念的理解: 指词语在实际运用中的具体意义,而不是从词 典上背下来的一般意义。 ① 表层含义:字面意思 ② 深层含义:文中意思;比喻义、象征义、引申
整合信息的一般方法
(1)剔除多余重叠信息。 筛选出的信息有的是多余的,有的是交叉重叠 的,整合时,要进行甄别。
(2)合理加工组合信息。 ① 采用要点化的方式,按照一定的序列将信息
组合起来,语言表述要顺畅。
② 注意不要遗漏信息,防止因表述不当而造成 误解。
3、分析思路类
2010年江苏高考 朱光潜的《谈静》 16.文章题为“谈静”,但最后一段才写到“静”,请简要说明 全文的思路。(6分)
(或称首句与尾句),以及在文中起关键作用或 关联作用的句子。
① 抓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语境。 ② 内容(表层、深层)和结构(句子在文中的
位置)两个角度
• 词语、句子、段落含义理解答题格式:
①内容上:表层含义理解 ②深层含义理解:文中意思;比喻义、象征义、引申义等要结合文
章内容和主旨点出。 中心:句子的理解离不开文章的中心,一定要注意作者及文中人物
2.指代性词语的理解 ① 指文章中的代词或具有指代作用的词语。
② 现代文阅读强调对具体语言环境中代词指 代内容的理解,弄清它们的具体含义。
3.关联性词语的理解 指连词及文章中具有关联作用的词语。 ① 不仅有文章的内容与信息之间的联系, ② 还包括文句之间的层次关系, ③ 它们所具有的“能量”及所起的作用,常 常超出句子之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