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的治疗食疗可以做为湿疹预防和治疗的辅助手段。
湿疹总的来说是由于内因、外因再加上过敏因素共同作用所发生的皮肤病。
如果饮食调理加以注意,平时多喝些健康的汤粥,就能避免得湿疹。
那么得了湿疹吃什么好?那些食材做汤粥可以消退湿疹?下面一一介绍:赤小豆入汤粥,根据历代医家的经验,赤小豆有利水消肿、解毒排脓、清热去湿、健脾止泻的功用,皮肤湿疹多因脾虚失运,湿毒为患,借助赤豆健脾利湿、清热利水的作用,皮肤湿疹患者食后有利于康复痊愈,故无论急慢性皮肤湿疹之人均宜多食常吃。
薏仁入汤粥,性凉,味甘淡,有健脾、利湿、清热的作用,皮肤湿疹,湿热为患,食之颇宜。
《本草新编》云:“凡湿盛在下身者,最宜用之,阴阳不伤,湿病易去。
薏仁,甘淡利湿而健脾,利湿而不伤正,补脾而兼能利湿,药食兼用,最为有益.白扁豆入汤粥,性平,味甘,亦药亦食,能补脾胃、化湿热。
皮肤湿疹者食用,有药疗食疗之效,有药补食补之功。
皮肤湿疹患者,常食白扁豆,脾健运而湿热去,有利于治愈湿疹顽症。
绿豆入汤粥,性凉,味甘,有清热、祛暑、利水、解毒的作用。
古代医家认为它可以“主丹毒烦热,风疹”,“治痘毒”,“疗痈肿痘烂”等皮肤疾患,均借其清热利水解毒之力,急性皮肤湿疹者食之,有助于祛湿清热。
冬瓜入汤粥,性凉,味甘淡,有利水和清热作用。
《本草从新》说它能“利湿去风”,故对急慢性湿疹者有益。
瓠子入汤粥,性寒,味甘,能清热利水湿。
有医药书中说它治“疮毒”,皮肤湿疹也可以说是一种疮毒之病,食用瓠子清利湿热则湿疹可治愈。
简单有效的食法以煎汤服用为宜。
丝瓜入汤粥,性凉,味甘,皮肤湿疹者宜常食之,可以起到清热、凉血、解毒的效果。
皮肤湿疹食用丝瓜,能达到去湿热、解湿毒的目的。
西瓜入汤粥,性寒,味甘,有清热、解暑、利小便的作用,皮肤湿疹者宜食,可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去。
用西瓜皮煎水代茶饮,同样可以收到清利湿热的效果。
山药入汤粥,性平,味甘,功在补脾胃、健脾运。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湿,皮肤湿疹患者缘于脾失健运,湿热内生。
常吃山药健脾胃而水湿渐化。
一年四季,均宜食用,煮食或煎汤皆可。
白茯苓入汤粥,性平,味甘淡,既能健脾胃,又能利水渗湿,故皮肤湿疹者宜食。
马兰头入汤粥,性凉,味辛,有凉血、清热、利湿、解毒的作用。
《本草正义》认为马兰“最解热毒,能专入血分,止血凉血,尤其特长”。
所以,湿疹患者,食之最宜。
枸杞子入汤粥,性凉,味甘苦。
《日华子本草》说它能“消热毒,散疮肿”。
皮肤湿疹患者如感到皮肤瘙痒或发出红疹,小便不利,尿色赤黄,口鼻火热的现象,可能是血热所致,枸杞头有清理血热作用,用枸杞头煮汤饮服,可见疗效。
黄瓜性凉,味甘,可除热、利水、解毒。
《滇南本草》载:“解疮癣热毒。
”《本草求真》说,黄瓜“气味甘寒,服此能清热利水”。
故湿热为患的皮肤湿疹病人,宜常吃黄瓜。
金针菜入汤粥,俗称黄花菜。
有清热利湿的作用,凡急性或亚急性皮肤湿疹以及合并感染者,均宜常食。
《日华子本草》云:“金针菜治小便赤涩。
”《本草纲目》说它“消食,利湿热。
”实质皆取金针菜凉降之性,湿去热清,湿疹自愈。
近代有学者认为,常吃金针菜,能增强皮肤韧性和弹力,保护表皮与真皮组织细胞,加速皮肤毛细血管血液循环,抵御内外各种不良因素对皮肤的刺激侵蚀,对皮肤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水芹入汤粥,性凉,味甘苦,能清热,又能利水。
《贵州民间方药集》说它“解热利尿,驱风”。
皮肤湿疹可以通过利水湿、清邪热,而改善湿疹病人的症状。
荸荠入汤粥,性寒,味甘,能清热、化痰、消积。
《本草再新》记载:“清心降火,补肺凉肝,消食化痰,破积滞,利脓血。
”说明荸荠有消风、清热、利湿的功效,故皮肤湿疹患者宜食之。
金银花入汤粥,性寒,味甘,最善清热解毒,皮肤湿疹合并感染者,食之最宜。
《滇南本草》载:“金银花清热,解诸疮。
”《生草药备要》说它“去皮肤血热”。
《本草备要》亦称:“治疥癣。
”尤其是急性和亚急性皮肤湿疹患者,用金银花煎水代茶,颇有裨益。
此外,皮肤湿疹还宜食用的健康汤粥食材有:萝卜、菊花脑、青菜、黄芽菜、豇豆、蚕豆、节瓜、玉米须、金花菜、马铃薯、黑木耳、百合、苤蓝、茭白、芋头、苋菜、蕹菜、菊芋、慈姑、藕、地瓜、绿豆芽、豆腐、胡萝卜、番茄、莼菜、番薯、菜瓜、地耳、菱、豆苗、梨、苹果、橘子、枇杷、柑、橙子、柿子、草莓等。
几款治湿疹的粥:方1 苡仁茅根粥组成:鲜茅根30克,生苡仁300克。
用法:先煮茅根20分钟后去渣留汁,纳生苡仁煮成粥。
功效:清热凉血,除湿利尿。
主治:湿疹湿热蕴结型皮损潮红,丘疹水疱广泛,尿赤者。
方2 苡仁绿豆粥组成:绿豆50克,薏苡仁50克用法:加水煮粥服食。
功效:清热利湿。
主治:急性湿疹皮肤红斑、丘疹、水疱伴渗出较多者。
方3 绿豆百合苡仁汤组成:绿豆30克,百合30克,苡仁15克,芡实15克,淮山药15克,冰糖适量。
用法:将绿豆、百合、苡仁、芡实、淮山药一起下锅,加水适量,烂熟后,加冰糖即成。
每日分2次服完,连服数日。
功效:清热解毒,健脾除湿。
主治:脾虚湿盛型湿疹,皮损不红,渗出较多,瘙痒不剧,口炎,舌苔腻者。
皮肤湿疹忌食、宜食忌食:糯米性温,味甘,滋腻黏滞。
《得配本草》中记载:“多食昏五脏,缓筋骨,发风气,生湿热。
”皮肤湿疹多为湿热缠绵,多食久食,湿热之邪益甚,故当忌之。
羊肉清·王孟英在《随息居饮食谱》中明确告诫,疮疥初愈忌吃羊肉。
皮肤湿疹亦属疮疥范畴,多为湿热内蕴之患。
《金匮要略》中认为“有宿热者不可食之”。
因此,患有急性皮肤湿疹之人,忌食为好。
鸡肉性温,味甘,虽有温中益气、补精添髓作用,但皮肤湿疹者多属湿热之邪为患,鸡肉为肥腻壅滞的温补食物,应忌之。
《随息居饮食谱》还说它“多食生热动风”。
《饮食须知》亦云:“鸡肉,善发风助肝火。
”皮肤湿疹之人食之更易引发皮肤瘙痒,加重病情,故当忌食。
鸡蛋甘平补虚之物,但皮肤湿疹以及各种瘙痒性皮肤疾患,勿食之。
唐代著名食医孟诜指出:“鸡子动风气,不可多食。
”鸭蛋性凉,味甘,能滋阴,凡患有皮肤病者,包括皮肤湿疹、疥癣、疮疡等,皆当忌之。
正如《日用本草》所说:“发疮疥。
”《食性本草》中亦云:“生疮毒者食之,令恶肉突出。
”鹅肉民间至今仍视为发物性食品,历代医家也视为大发之物。
如明·李时珍曾说:“鹅,气味俱厚,发风发疮,莫此为甚,火熏者尤毒,曾目击其害。
”凡慢性皮肤湿疹及瘙痒性皮肤病患者,切忌服食。
马肉性寒,味甘酸。
《食疗本草》中曾有告诫:“马肉,患疮人切不得食,加增难瘥。
”《饮食须知》亦说:“马肉,患疥疮下痢者,食必加剧。
”故凡患有皮肤湿疹,疥疮瘙痒之人,不宜食之。
驴肉古代医家认为驴肉属发物。
如《本草衍义》中说:“驴肉食之动风,脂肥尤甚,屡试屡验。
”《随息居饮食谱》中还说:“驴肉,酸平有毒,动风。
”所以,凡患有瘙痒性皮肤病者皆当忌之。
雉肉即野鸡肉。
性温,味甘酸,早在唐代即认为吃野鸡肉会“发疮疥”。
《日华子本草》也认为“有痼疾人不宜食”。
所以,患有疮疥湿疹性皮肤瘙痒之人,应忌食之。
醍醐是用牛乳制成的食用脂肪,属于一种高脂肪低蛋白食物。
其中脂肪含量高达20%,这对原本内湿偏盛的皮肤湿疹之人极为不利,所以,清代食医王孟英告诫:“中虚湿盛者均忌之。
”螃蟹性寒,民间及古代医家均视之为发风动疾的大发之物。
如《本草衍义》中说:“此物极动风,体有风疾人,不可食。
”皮肤湿疹之人误食多食之,会加重或诱发皮肤瘙痒的病情,切勿服食。
虾子性温热,味甘咸,能补肾兴阳,但又是一种发物食品。
清·王孟英指出:“虾,发风动疾,生食尤甚,病人忌之。
”《饮食须知》亦载:“多食动风助火,发疮疾,有病人勿食。
”凡患有皮肤湿疹疥疮顽癣瘙痒之人,切勿食之。
蚶子其肉性温,味甘,能补血、温中、健胃,是属一种温补性食品。
清代医家王孟英曾告诫:“蚶,多食壅气,湿热盛者忌之。
”皮肤湿疹多属湿热侵淫肌肤,多食蚶肉,会加重病情,切勿多吃。
牡蛎肉性凉,能滋阴养血。
《七卷食经》中指出:“有癞疮不可食。
”慢性皮肤湿疹癞疮之人,宜食清淡渗湿食品,不宜滋阴柔腻之物,故当忌吃牡蛎。
鲢鱼性温,味甘,有温中补气作用。
清代食医王孟英曾指出:“多食令人热中,动风,发疥。
”所以,皮肤湿疹者当忌食之,以防动风发疥,加重皮肤湿疹病情,或引起慢性皮肤湿疹的复发。
带鱼是一种高蛋白高脂肪的海腥发物食品。
如《药性考》中说:“带鱼,多食发疥。
”清代食医王孟英在《随息居饮食谱》中也告诫:“带鱼,发疥、动风,病人忌食。
”尤其是皮肤湿疹及皮肤瘙痒过敏之人,更应忌食之。
青鱼蚱俗称糟鱼、醉鲞,是用青鱼(其他如鲩鱼、鲢鱼亦可)以盐糁酝酿而成的。
根据前人经验,糟鱼醉鲞即属发物食品。
如《随息居饮食谱》中说:“既经糟醉,皆能发疥、动风,诸病人均忌。
”故皮肤湿疹,疥疮瘙痒者勿食。
石首鱼俗称黄鱼。
性平,味甘,有健脾、益气、开胃作用,但它又是一种发物食品,多食会加重皮肤病的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