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第二课时
荷花:袅娜,羞涩 明珠,星星,美人
荷香: 渺茫的歌声 荷波: 闪电, 凝碧的波痕
流水: 脉脉
思考: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好在哪里?
荷叶 层层 田田 舞女的裙
用叠词,突出荷叶多、密
比喻,以动写静,写出了高而舒展的风姿荷花Βιβλιοθήκη 袅娜 羞涩 明珠 星星 美人
拟人,饱满的花朵姿态柔美 拟人,含苞欲放的娇美情态
比喻,晶莹剔透地闪光,暗写月光柔和
欣赏课文第6段
荷塘四周
• 6分钟思考:
• 1.本段重点写什么? • 2.本段写作思路如何? • 3.本段的情感转折点在哪里? • 4.本段使用了哪些叠词,有什么作用?
思考:本段重点写什么?
重点写树.以树写月,侧面写月色。
思考:本段写作思路如何?
写作思路:总写树多(静)----树色(静)----树姿 (静)----树梢上的远山(静)----树缝里的灯光 (静)----树上的蝉鸣(动)和水里的蛙声(动)。
小 结
叶: 田田 上 静 1、 月下荷塘 花: 多姿
素 淡
→
→
香: 缕缕 波: 凝碧
下动
宁 静
月光:泻 青雾:浮 朦
2、塘上月色
(正面描写) 叶花:洗 (侧面烘托)
月影:和谐
胧 和 谐
3、四周景色
树色、树姿 树梢、远山 树缝、灯光 蝉鸣、蛙声
→
静
清
幽
热
动
闹
返回
课堂检测
请同学们写几句运用了通感 修辞手法的句子,并与大家 分享
欣赏课文第5段
荷塘上的月色
•5分钟思考: •1.能否用几个形容词概括这个夜晚月光的特点呢? •2.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找出用得生动传神的词语.
思考:能否用几个形容词概括这个夜晚月光的特点呢?
朦胧的、飘渺的、淡淡的
思考:本段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正面描写
月光 薄雾
如流水 如小睡 似纱
比喻
侧面烘托
花叶 光影
像梦 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通感
思考:找出用得生动传神的词语.
月光
泻
写出了月辉照耀,一览无余的景象,化静为动, 有动感美。
青雾 浮 写出了雾的轻飘柔美,有状态美。
叶花 洗 写出了月色下叶花的洁白而鲜艳,有色彩美。
杨柳
画 人为动作,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一般,富 有情趣,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 写作对象是荷塘月色。
第4段侧重荷塘,写月色下的荷塘。 第5段侧重月色,写荷塘上的月色。 第6段写荷塘四周。
欣赏课文第4段
月色下的荷塘
•5分钟思考:
•(1).本段具体写了什么?各有什么特点? •(2).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好在哪里?
思考:本段具体写了什么?各有什么特点?
荷叶:弥望,田田,层层
亭亭的舞女的裙
第二课时
本节课教学目标: 1.欣赏荷塘月色之美。 2.认识通感的修辞手法。
明线:游踪(外结构)
暗线:思想感情 (内结构)
家 不宁静
四 周
失 淡淡的哀愁 宁 静 淡淡的喜悦
寻 宁 静
小 路
得宁静 荷塘
欣赏课文第4-6段
请同学们齐读4-6自然段
•4分钟思考: •4-6自然段的主要写作对象是什么? •4-6段文字的写作侧重点有何不同?
思考:本段的情感转折点在哪里?
情感转折点是:“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表明仍摆脱不了绵绵的愁绪。
思考:本段使用了哪些叠词,有什么作用?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 ——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 又有立体感。
重重、阴阴、隐隐约约 ——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 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 强了叶色的浓重气氛。
荷塘月色 美吗?
你学会 通感了 吗?
比喻,忽明忽暗地闪光,暗写月光柔和
比喻,露珠点点、冰清玉洁的美质
静
荷香 荷波 流水
渺茫的歌声 通感,将嗅觉形象诉诸听觉, 时断时续,若有若无,
轻淡飘渺,烘托出环境的优雅、宁静
闪电 脉脉
比喻,突出快速 拟人,默而有深情
动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 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 (视觉、听觉、嗅觉、味 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 容词进行相互转化、迁移 的修辞方式。通感又叫移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