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健康管理制度1. 目的规范高温、尘毒、噪声及辐射等职业危害因素的管理,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保护员工在劳动过程中的健康及合法权益。
2.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员工的职业健康管理。
3. 职责3.1 安全环保部负责公司职业危害因素的防治、职业健康体检工作及职业卫生防护用品、防暑降温物品费用计划的管理。
3.2 人事行政部负责组织职业卫生知识培训和卫生防疫及工伤保险管理工作,合理调配员工的劳动岗位。
3.3 工会负责对公司职业卫生与职业病防治情况进行监督,负责收集职工合理化建议,代表员工与公司就职业健康安全事务进行协商,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3.4 财务部负责落实职业卫生与职业病防治费用。
3.5 供销部、物流部负责劳动防护用品的采购、发放。
3.6 生产单位/部门负责本单位职业卫生管理工作。
4. 术语4.1 职业健康:指通过在法律、技术、设备、组织制度和教育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开展积极的工作,避免职工遭受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影响,保护职工的身体健康。
4.2 职业病:公司职工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高温、尘毒、噪声及辐射危害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4.3 职业禁忌症:某些疾病(或某种生理缺陷),其患者如从事某种职业便会因职业性危害因素而使病情加重或易于发生事故,则称此疾病(或生理缺陷)为该职业的职业禁忌症。
4.4 三级体力劳动: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1746大卡/人,劳动时间率为73%,即净劳动时间为350分钟,相当于重强度劳动。
5. 控制要求5.1 基本要求5.1.1 各单位要根据国家职业健康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 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控制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各种有毒有害因素,以无毒(害)代替有毒(害),以低毒(害)代替高毒(害)的原则,从根本上消除和减少有毒有害因素对员工健康的危害。
5.1.2 凡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时,必须对防尘/毒/高温/噪声/辐射等措施进行可行性研究,经技术论证,确认防护设施效果有保障的,才能应用。
5.1.3 各单位应对员工进行上岗前和在岗期间的职业健康知识培训,普及有关职业卫生知识,指导员工正确使用防护尘毒危害的设备/器具,经培训考核合格方可上岗作业。
5.1.4 公司有关单位应建立职业健康技术档案,档案内容应包括:a.职业危害岗位作业人员名单b.员工职业健康台帐c.职业病病例台帐d.作业环境监测结果记录e.其它事项5.1.5 凡存在职业病危害岗位的单位,要建立和严格执行有毒/害作业岗位作业规定;对职业危害因素的浓度和强度超过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值的岗位,应设置警示标识并公布监测结果。
5.1.6 凡存在职业病危害场所的单位,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和强度应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应有职业病防护设施及配套的卫生设施(更衣室、洗浴室、孕妇休息室等)。
5.2 劳动防护用品管理5.2.1 各单位按照劳动防护的有关规定向员工发放劳动防护用品,并对员工正确使用防护用品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5.2.2 员工在作业过程中,必须按照安全规章制度和劳动防护用品使用规则,正确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未按规定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的,不得上岗作业。
5.2.3 劳动防护用品的配备和使用详见《劳动防护用品管理细则》。
5.3 尘毒防护管理5.3.1 根据《冶金工业有害作业职业卫生管理通用规程》的规定,由安全环保部组织各单位,对尘/毒危害因素的作业场所进行有害作业点划分,并建立《公司有害作业点分布台帐》。
5.3.2 作业环境空气中的有毒有害物质浓度超过GBZ 1-200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中的规定限值时,要采用可行的技术防治措施,以降低作业场所的尘/毒浓度,并对尘/毒岗位设置监测、报警装置。
凡通风(排尘、毒)系统排放有毒有害物质浓度未达到国家排放标准要求的,均应设净化装置。
5.3.3 尘/毒岗位应采取有效的通风换气措施,并对尘/毒作业人员配备相应的个人防护用品。
5.4 噪声防治管理:5.4.1 各单位对固定噪声源设备进行日常巡检、维护保养,发现噪声异常情况,应采取有效措施使设备恢复正常运转,尽量避免或减少噪声危害。
5.4.2 对鼓风机等高噪声设备,应当采取加装消音设备或加装隔音装置等措施,减少噪声危害。
5.4.3 各单位的噪声控制设施必须经常保养,确保噪声控制的效果;拆除噪声防治设施,必须经过安全环保部审批。
5.4.4 噪声作业岗位,应为员工提供必要的护耳器(如耳塞、耳罩)等。
5.5 防暑降温管理5.5.1 有高温岗位的单位应立足现有条件,有计划地改善职工作业/休息环境,将降温设施作为生产管理的一部分定期检查维护,为职工创造良好的作业条件。
5.5.2 凡有热源的车间,在高温季节,都要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及时调节天窗、侧窗、同时辅以机械通风装置保持空气流通;各单位从事或接触高温的岗位,应配备相关的防暑降温的设施及个人防护用品。
5.5.3 对从事高温作业的人员,特别是工程施工人员,制定合理作业制度,保证高温岗位职工轮换休息,根据劳动强度的不同分别发放防暑降温清凉冷饮和药品,防止中暑现象发生。
5.6 女工保护5.6.1 各单位要切实做好女员工的“五期”保护工作。
即(月经期、怀孕期、产假期、哺乳期、更年期综合症),严格贯彻劳动部颁发的《女职工禁忌劳动范围的规定》;公司群团部根据女员工的生理特点,按规定为女员工进行体检。
5.6.2 女员工怀孕期间,单位要根据女员工的具体情况核减其劳动定额,不得安排从事三级体力劳动和孕期禁忌从事的劳动;对怀孕7个月以上(含7个月)的女员工,应当在劳动时间内适当安排休息时间,不得安排从当日22时至次日6时之间的夜班劳动或从事对本人和胎儿有危害的作业或者延长其工作时间。
5.6.3 女员工产假、哺乳,按国务院颁发的《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有关条款执行。
不得安排女职工在哺乳未满一周岁的婴儿期间从事三级体力劳动和哺乳期禁忌从事的其他劳动;不得延长其劳动时间,一般不得安排其从事夜班劳动。
5.6.4 女职工在月经期间,不得从事装卸、搬运等重体力劳动及高处/低温/冷水/野外作业和三级体力劳动。
5.6.5 女职工比较多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女职工卫生室、孕妇休息室,妥善解决女职工的生理卫生困难。
5.6.6 二级单位需对孕期、产期、哺乳期女工依据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工作调换的,应适当安排和调换其工作岗位,确实无法进行调换时,要提出书面申请报人事行政部予以审批。
5.7 辐射防护:各类放射源的辐射防护执行《放射源管理制度》的相关规定。
5.8 职业健康检查监护5.8.1安全环保部按法规要求,对从事/接触职业危害的作业人员组织在岗期间和离岗后的健康体检,并组织建立公司和各单位的《员工健康台账》,内容包括职业史、职业病危害接触史、体检/诊断结果及相关的个人健康资料。
5.8.2 安全环保部应建立职业病患者的健康监护档案,档案应包括劳动者的职业史、职业病危害接触史、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和职业病诊疗等有关个人健康资料。
5.8.3 新员工上岗前的健康体检由人事行政部负责组织,经健康检查有职业禁忌症者,不得安排其从事所禁忌的岗位。
5.8.4 各二级单位如有接毒/尘等有职业危害的员工变动(调入/离岗/死亡)时,要及时通知人事行政部。
a.安全环保部组织人事行政部和有关单位,于每年一季度完成职业健康监护体检人员的核准工作,由安全环保部组织,相关单位协助,于每年第三季度前完成体检工作。
b.人事行政部应于每季度末,将本季度调离接触职业危害岗位的员工名细(含:单位、姓名危害种类)报安全环保部,安全环保部在下季度的首月,组织对调离接触职业危害岗位的员工进行体检。
c.负责职业健康监护体检的医疗防疫机构,应具有相应资质。
d.安全环保部在接到医疗防疫机构的职业健康监护体检报告的15天以内,应将体检结果异常情况和处置意见以文字形式报人事行政部,人事行政部及相关单位应在接到报告的15天以内执行完毕处置意见,并妥善安排好被调离职业危害岗位的员工。
5.8.5 员工在岗期间职业健康体查间隔,按照不同危害因素制定检查周期如下:职业健康定期检查周期5.9 职业病诊断、治疗和康复5.9.1 职业病的诊断,一律由市卫生防疫部门组织的尘肺/职业病诊断组确诊,并发给《职业病诊断书》,其他任何医疗机构诊断无效;在岗员工被确诊患有职业病后,应安排其医治或疗养,被确认不能从事原工种作业的,由安全环保部负责与人事行政部取得联系,调离原岗位另行安排工作。
5.9.2 职业病患者及职业中毒症者享受国家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
5.9.3 职业病及职业中毒可疑患者,由公司安全环保部组织每季或半年定期到指定医院进行一次检查或复查,对不接受检查者,不能享受工伤待遇。
5.9.4 经省/市职业病专门医院诊断确认为职业病的员工,安全环保部按照公司《事故、事件管理制度》记入员工工伤认定台帐。
6.考核6.1无故停用防尘/毒/高温/噪声/辐射等危害设施的;或采购的防护用品质量不合格的,扣罚责任单位2000元。
6.2对暑期发生的职工中暑事故,属管理责任的,比照轻伤事故考核责任单位中层正职及主管副职。
6.3 未按规定通知员工进行健康体检;或未适当安排职业禁忌症者工作岗位的,扣罚责任单位1000元/次。
6.4 对因管理不善,导致单位员工发生职业病病例的,比照公司《生产安全事故/事件管理制度》重伤事故考核标准处罚责任单位。
7.相关支持文件《劳动防护用品管理细则》8.此制度从下发之日起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