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翻译测试的信度研究

翻译测试的信度研究


传统上我们习惯以终结性课程评价为主, 也就 是说, 一般以学期末或某个学习阶段结束后的学生 测试成绩为评价对象, 对学生此阶段的学习提供鉴 定性评价。近年来, 外语教学评估的诸多研究对翻 译教学评价产生了很大的借鉴意义, 有学者希望今 后能够采用形成性评估( fo rmat iv e evaluat ion) 和终 结性评估( summat ive evaluatio n) 相结合的做法, 既 要进行总结性评价, 还要进行初始评价与过程中的 持续性评价, 从而形成对翻译学习过程的动态监控 ( 武光军, 2006: 18) 。还有学者 主张加强形成性 评 估, 采取观察、日记、问卷、访谈、文献和资料分析、自 我评估等方法, 让渐进性、为学生提供适当反馈的形 成性评估对翻译教学产生强有力的、正面的影响( 王 华、富长洪, 2006: 68~ 69) 。也就是说, 只有形成性 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 才能保证测试和评估的 信度。
影响信度的因素很多, 比如: 试题的量、试题的性质、
然而, 历史悠久的翻译测试并没有受到应有的 试题的区分度、考试之间的差异性、题目的难易度等
学术关注。即使是与它血脉相连的语言测试理论也 等( 刘润清、韩宝成, 2000: 210, 213~ 214) 。针对翻
对它弃之不顾。语言测试近三十年内取得了很大的 译测试的特殊性质, 我们主要关注的是评分是否客
o f t ranslat ion t est s results. T his paper invest igat es t he co ncept of r eliabilit y in t ranslat ion assessm ent in t erms of rat er reliabilit y, it em t ypes, and f ormat ive assessm ent . It points o ut t hat mo re reliable, ef fect ive and pragm atic t est measures
*
翻译测试的信度研究
t 肖维青
[ 摘 要] 翻译测试的信度是指翻译考试结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从题 型设计、形 成性评估和评阅 方式等几个方面来看, 应该可以设计出更加可信、有效、实用的翻译测试方法。

[ 关键词] 翻译测试; 信度; 评阅人; 形成性评估

[ 中图分类号] H059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673- 8179( 2010) 02- 0171- 04
进展, 但主要是针对听、说、读、写而进 行的测试分 观。一般来说, 主观测试的评分常常因人而异, 而客
析, 对翻译测试少有涉及。各种论述英语测试的专 观测试的评分由于不受评卷人的影响, 因此信度较
著, 几乎不提翻译测试。原因很多, 其一, 当然可能 高。当然, 翻译测试为了追求信度, 完全采取客观测
三、教师评阅
在纯粹的翻译测试中, 我们可以增加一些客观 试题, 由此可以避免阅卷过程中的误差; 但是翻译测 试和写作测试一样, 有自身的特点, 必须包括相当的 主观试题。那么, 如何避免教师评阅过程中的主观 性呢?
1. 制定参考/ 标准译文。由评阅教师亲自参与 参考译文的翻译与修订, 不能以某一名家译文或已 出版的译文作为唯一标准; 充分考虑受试者的实际 水平, 尤其要参考预测所得的中等水平考生的译文 质量; 明确区分/ 可接受0与/ 不可接受0的译文( 宋志 平, 2002: 32) ; 尽量罗列出可以接受的译文, 并按其 优劣程度排列。

经成为了炙手可热的产业。其实, 翻译测试古已有 翻译教学中, 然而对翻译测试的基本问题如信度、效
之。仅以中国为例, 有记载的早期翻译测试始于清 度却极少有人问津。本文拟从题型设计、形成性评
代科举考试。据马祖毅( 1984) 、付克( 1986) 等人的 估和评阅方式等几 个方面讨论翻译 测试的信度 问
3. 改错题。改错题是指给出有错误的译文, 让 考生发现错误并予以纠正的试题。这种试题难度较 大, 能有效地检测考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段落填空和段落改错题。段落填空的特点是 让考生根据一段相对完整的原文在译文中的空白处 填上适当的内容。段落改错的特点是对照原文找出 译文的错误或欠妥之处, 并予以纠正。

#

On the Reliability of Translation Testing

XIA O W e-i qing

( S hang hai I nt er nat ional S tudi es Universi ty , Shanghai 200083, China)
Abstract: Reliabilit y of t ranslat ion t esting m eans t he reliabilit y and st abilit y
5. 条件性翻译测试题。条件性翻译的命题方式 是在一段文章中对一些重点测试点提出条件, 限定 翻译方法。这种试题的优势是能够培养学生自觉运 用技巧进行翻译的能力。在制定翻译条件时, 所提 出的条件应是唯一理想的翻译方法。
6. 翻译评论。翻译评论题的设计有两种: 以篇 章为评论对象或以划线句子为评论对象。前者难度 较高, 比较适合程度较高的学生, 后者较前者容易控 制评分标准。翻译评论题便于检测考生的知识深度 和综合分析能力。

年来, 翻译考试不论是规模还是种类都蔚为
近 壮观, 比如国 家人事部的二、三级翻译 专业
试研究难度很大。测试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 环节, 是检查教学大纲执行情况、评估教学质量、促
信 度
资格( 水平) 考试、上海市紧缺人才工程的口 进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一门课程的测试是衡量学

பைடு நூலகம்
译考试等, 甚至在一些地区, 翻译考试、翻译培训已 生学业成就的主要工具。虽然翻译测试一直伴随在
是受到测试语种的限制, 比如研究英语语言测试的 试, 显然是荒谬的。翻译既是艺术又是科学, 有一定
专家未必精通汉语, 而且涉及两种语言的主观性测 的内在规律, 也存在相应的理论体系, 所以翻译测试
*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09CYY 005) 。
171
语 言 学 # 教 育 学
肖 维 青 翻 译 测 试 的 信 度 研 究
记载, 同文馆的翻译考试分初试和复试, / 初试是把 题, 期待有更加可信、有效、实用的翻译测试方法。
外国照会译成汉文。复试是将某条约中的一个片断
译成外文0。但这些记载都是非常粗略的描述, 今人
一、题型设计
已无法得知当时翻译测试的评分标准、评阅制度和
测试的信度是指考试结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实施方法等若干细节( 穆雷, 2006: 466) 。
172
可以适当引入并提高客观题的比重。总之, 题型不 能单一, 要多样化、科学化, 并有针对性。
传统的翻译测试一般只进行单纯的句子、段落 或者篇章的翻译。这种过于简单的命题方式的缺陷 除了评分主观性较大以外, 测 试目的也不明确, 覆 盖面过窄, 试题内容难以涉及需要检查的知识和技 能, 致使教学重点不突出, 所学的知识得不到巩固。 除了传统的句子翻译、段落翻译和篇章翻译, 翻译教 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题 型( 徐莉娜, 1998: 31~ 32) 。例如:
1. 单项填空。这种题型可分为基 础知识填空 和实践填空两种。翻译原则、基本概念、两种语言的 不同点以及译者素养都可作为测试点。实践填空, 也称/ 完成下列译文0, 侧重于检测考生运用某种技 巧的能力。空格内容的设计应具有代表性并能体现 出某种技巧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2. 判断题和多项选择题。判断题和多项译文选 择题都以/ 忠实0、/ 通顺0作为答题标准, 这两种题型 便于考查考生运用翻译理论诊断、分析译文的能力。
厦门大学的杨士焯( 2002: 55) 研究过在自己教 学中如何应 用/ 长篇翻译0 这样一个 项目。经过 修 改, 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的文学翻译课( 针对翻 译专业三年级学生) 也采取了类似的做法, 相信这是 一个非常好的形成性评估的例子。具体可以这样操 作: 每个学期开学不久( 第二、三周) 就向学生布置一 篇长篇英文翻译。所谓长篇, 起码是 5000 字以上, 当然还要考虑所选篇章的难度、学生的程度以及是 否有足够的课余时间。材料的选取可以由教师来规 定, 也可以由学生自主选择, 不过学生自选篇目要经 过教师认可。这项任务可以由学生个人独立完成, 也可以是团队作业( t eamw o rk) , 如果 是后者, 字 数 和难度应该有所增加, 团队人数也要进行控制, 一般 不超过 4 人。交稿的期限定 在学期结 束前的两 三 周。但是, 这个教学活动并不是简单的布置任务收取作业两个步骤。从开始选材、任务分工、查询资 料、着手翻译、产 生初稿、校对、产生终 稿等多个 程 序, 学生需要提供详尽的翻译笔记, 需要每两周和教 师汇报进度、讨论出现的问题, 需要在上交终稿后写 出自我评估并进行全班性口头展示( oral presentat ion) ; 教师也需要在整个过程中适时检查学生的笔 记、记录访谈。为了引起学生的重视, 对这个活动的 评估可以占学生学期总评成绩的一定比例, 一般以 30% ~ 40% 较稳妥。这种形成性评估的优点很多, 比如能够促进学生边学边用各种技巧, 融会贯通, 充 分展示他们的翻译水平和能力, 使他们有充裕的时 间对译文进行仔细推敲, 也可以克服一次或两次翻 译测试/ 定终身0 的片面性评估。正如我们所知, 翻 译教学是一个流动、充满活力的过程, 翻译测试和评 估应该反映这种教学现状, 并有效地推动教学的开 展。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 Ph ilosophy an d S ocial S cien ce Edit ion)
相关主题